清晰的问题意识

2019-09-10 18:11:56朱刚
名作欣赏 2019年6期
关键词:禽鸟宋诗黄庭坚

朱刚

莫老师是宋代文学研究的大家,也是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的会长。我们从新世纪之初创建了这个学会,此后莫老师的成果当然一直被后辈所关注,他的论文也就陆陆续续地读了不少,但是现在编成了文集,阅读就更为方便,更为全面,所以读了之后,感觉收获就更为丰富。在此,我仅仅谈一下我阅读宋代文学部分的一点感受。

刚才有几位发言者提到,莫老师论文的选题,经常针对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和现象。我想,这个选题的特征来自于他非常清晰的问题意识。在文学史研究中,对于宋诗,学术界较长时期已形成一种问题意识,就是研究宋诗的时候,主要应追问宋诗如何在它发展的过程中造就了与唐诗不同的艺术风貌。莫老师研究宋诗的论文大致被编在文集的第三册里面,我通读下来,几乎全是围绕这个问题意识来展开的。他不是毫无目的地挑大家去做,而是为了说明宋诗自身的特色如何形成,为此才关注那些大家、名家,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某些异同。我们很容易举出相关的例子,比如说:谈梅尧臣诗,就谈论“平淡”的意义,这“平淡”就是构成宋诗特质

的重要因素;提到王安石,就努力去总结出“荆公体”的特征;对于苏、黄,也是先考察他们对唐诗是怎样的态度,他们怎么继承唐诗的艺术,又是怎么加以变化;还有,在元祐诗坛当中,苏轼如何具有代表性,苏轼和其他几位诗人的风格同异,这一篇写得非常详尽;对于黄庭坚,也主要关心他的“山谷体”特征,及其形成过程的分阶段考察;到了南宋的杨万里,也着重分析“诚斋体”的特征和形成过程。值得特别提到的一点是,除了在文学史上地位相当稳定的大家之外,莫老师的考察对象也包括另外一些诗人,例如郭祥正,当时诗名也不小,但为什么我们现在写文学史的时候,他好像没有什么地位?按莫老师的解释,就是郭祥正没有有意识地形成与唐诗有区别的艺术风貌,这实际上也跟我们刚才提到的问题意识相关。这样一来,本着一致的问题意识,莫老师从梅诗一路考察到陆游、杨万里,最后是从《瀛奎律髓》去探讨宋元初方回的宋诗观。所以,我看第三册的论文,选题基本上达到了对宋诗领域的全覆盖,就是大致能连成一部宋代诗歌史。它当然不是对宋代诗歌史的完整讲述,但在一系列重要的论题上,比一般的宋诗史又提升了一层。

那么,这些论文如何展开?可以用莫老师自己的一句话来概括他的展开方法,就是“细致的文本研读和深入的专题研究”。我以为他是完全按照这样的方法去做的。傅杰老师刚才提到了莫老师对杜诗“伪苏注”的考察,那篇论文说实话读起来有些难度,但它确实是逐条考辨,所以结论非常可靠。莫老师对有些文本的研读是非常细致的,比如说温庭筠词和韦庄词中的禽鸟,他能读出来温词所写的禽鸟都是在画屏上的,而韦词写的禽鸟是在自然中的,这是非常细致的研读。他对于陆游的研读,也给人非常深的印象:陆游79岁的时候,眼睛不好了,但是到82歲的时候,眼睛又好起来了。这是从陆游的诗里读出来的,那一段我读得特别开心。通过这样的研读而得出某些结论,因为功夫到了一定的地步,不需要有意标新立异,就会在实际上推陈出新,对前人有所挑战,有所纠正。比如关于梅诗“平淡”的阐释,关于陆游“诗家三昧”的解说,等等,很明显地和前人的意见不同,主要是和钱锺书先生、朱东润先生的意见不一样。开始读到这些地方时,我是有一点抗拒的,因为我先接受了他们的观点,并且他们和我的师承是有一点点关系的。但逐渐地,回到相关的原始材料,仔细比读下来,我认为莫老师的结论是更可靠的。与此相似的,还有对黄庭坚《过家》诗后面的那几句,我也完全赞同莫老师的解读,就是理解成黄庭坚离家以后的一种发言角度。实际上,这个解读的结论,和莫老师自己的导师干帆先生也是不一样的,而我以为莫老师的说法更具合理性。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指出可疑的地方,然后继续推进,这是我们做学术研究最本分的任务。

最后,我谈一点对莫老师论文最感佩服的地方,就是他对结论的表述,经常呈现为一种非常干脆的判断,语句朴素而意思到位。他有几句话,是我写论文的时候很乐于引用的。譬如对东坡词跟诗文创作是同步的这个说法,莫老师写出“事实上不能成立”,就这么一句话,就是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考辨而得出的非常到位但表述得非常简明的一个结论。《论黄庭坚诗歌创作的三个阶段》是我读过多次的一篇论文,有几句话我引用过不止一次,比如说“黄不是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和强烈政治主张的人”,这一句我非常认同;对黄诗的分期研究,莫老师也指出分期不必太细,如果分得太细,“貌似细致的分期法并没有多大意义”,这一句判断也很干脆。类似的判断在莫老师的文章里常能看到,“张耒在北宋诗坛上的地位,与其卒年较晚并无关系”,“杨万里关于‘下以讽刺上’的诗学主张,并未付诸实践”,诸如此类,意见明确,表述直白。什么东西是有意义的,哪两个东西是没关系的,哪一种说法是似是而非的,等等。经过非常深入的研究之后,对考察的对象有一个清晰的把握,这才会有简单而到位的表述。这种简单正好就是黄庭坚评杜甫的那句话:“平淡而山高水深。”这是我非常佩服的一点。

《莫砺锋文集》皇皇十册,我主要读的是第三册。以后有时间,我还会再读。实际上,莫老师自己也是在不断地创新和进步的,这方面我印象较深的是他对朱鹤龄注杜诗的考察,那篇文章中说,他以前写《杜甫评传》的时候提及朱注,没有写到位,现在读了以后又有新的体会,所以再写。我想这样的情况在莫老师以后的学术生涯中还会不断出现,我们仍能期待不断读到莫老师新写的精彩文章。

猜你喜欢
禽鸟宋诗黄庭坚
宋诗五首(书法)
白描画禽鸟(十六)
老年教育(2021年12期)2022-01-06 09:43:48
宋诗新解
中华诗词(2021年11期)2021-12-31 09:00:40
宋诗新解
中华诗词(2021年7期)2021-12-31 08:34:32
白描画禽鸟(四)
老年教育(2020年12期)2020-12-11 02:06:34
俄藏黑水城出土《禽鸟花卉》解读
西夏学(2018年1期)2018-04-29 09:07:56
黄山
I Like Drawing
黄庭坚书论(上)
丹青少年(2017年4期)2017-02-06 03:08:37
黄庭坚论书85则(中)
丹青少年(2017年5期)2017-02-06 03:0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