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走进文本的首要路径

2019-09-10 07:22魏银珠
中小学班主任 2019年8期
关键词:骡子大黑彭德怀

魏银珠

语文教学长期以来有言意之争,而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课似乎也是常常被诟病的问题。特别是传达红色经典意旨的教材文本,很容易离开语言走向“政治正确”的主题拔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能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里强调的是“表达”。语言表达,是我们领着孩子走进文本的首要路径。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针对《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篇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感人故事,我反复钻研教材,把握课文三大特点:突出人物对话、渲染感人场景、描写人物细节。通过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对话,想象描述场景,结合语感品味细节,从而引导学生从课文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使学生不仅了解课文“写什么”,更进一步体会课文感人的故事是“怎么写”的,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句话,重视语言,感悟表达,而不是架空分析,意旨为先。为此,我做了如下的设计:

一、用语言创设情境,感知背景

这个故事发生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过草地的时候,过草地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历程,他们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是现在的孩子想也想不到的。为了帮助孩子走进文本,走進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上课伊始,教师设计并运用一段富有历史感并满含深情的语言带领孩子走进那段艰苦的岁月,为故事的发展做好逻辑和情感的铺垫。在这个环节里,视频只是语言的补充而不能喧宾夺主。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那就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过草地的时候。这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他们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是现在的我们无法想象的。你们看——

播放视频,语言描述:1935年8月,红军进入草地。茫茫草地,气候恶劣,变化无常,几乎天天下雨,战士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深深的泥潭之中。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走在整个部队的最后,此时的红军不仅要与这片“死亡之地”作殊死搏斗,更为严峻的是部队已经断粮了,连野菜都无从寻找。因为饥饿,队伍中不时有战士晕倒,年轻而鲜活的生命一个接一个悄然离去……

师:作为军团长的彭德怀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怎能眼睁睁地看着跟他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士们就这样一个个倒下呢?面对草地断粮的困境,彭德怀作出了一个决定。什么决定?——是呀,彭德怀决定杀掉他的大黑骡子,以解燃眉之急。

在语言的先导下,了解了故事的大背景,接下来就更能清楚深入地理解课文,更能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

二、朗读以声带情,品味对话

读是一种语言与精神融合的学习方法。彭德怀和战士们的对话写得非常感人,我指导学生关注提示语和标点符号朗读对话,战士们那恳切的请求,彭德怀那平静而坚定的劝慰,学生动情的朗读再现了当时感人的一幕,体会到人物内心复杂又明了的情感:战士爱大黑骡子,更爱彭德怀;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

●“你们能走,我也能走。”

彭德怀要与战士同甘共苦,决心是多么坚定啊!

●“雪山不是已经走过来了吗?草地又算得了什么!”

这儿连用两个反问句,第二个反问句直接用了感叹号,草地上困难重重,被称为“死亡的沼泽”,可是彭德怀根本不把它放在眼里!

●“大黑骡子是为革命立了功,这次就让它立最后一次大功吧!”

彭德怀下定决心要牺牲大黑骡子挽救战士的生命!

点拨:从彭德怀坚定的话中,我们知道了他为什么要杀大黑骡子?(那是因为——彭德怀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士)

同学们,彭德怀要杀大黑骡子,战士们要留下大黑骡子,无论是杀,还是留,我们读出的都是一份深深的爱呀!这爱是通过彭德怀和战士们的——对话(指黑板对话)写出来的。以后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也要学着通过对话写出人物内心的情感。

读,是触摸文本语言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手段。语文就是要通过语言实践和语言积累来学习语言、积淀文化。读,既是语言实践也是语言积累。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积累了语言,丰富了情感,体会到课文语言文字中的感情色彩,同时也领会到一种写法,即写人、写故事可以通过人物的对话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在这里,教师选择典型的对话段落,集中组织学生品读、感悟,一句句朴素的话语,无任何华丽的修饰,无豪言壮语的气势,但学生却读得掷地有声,满含力量,令人心中升腾起无限的敬意和感动。指导朗读中,如此简单而又不简单的对话,就让一个“平民将军”的感人形象跃然纸上。

三、在语言描述场景中,展开想象

生动描述,展开想象,是读写结合教学手法的一种。这种手法能够让学生充分地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呈现出实体的画面。但描述和想象都是离不开语言的。《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中14—16小节的场景描写,作者用简短的文字把悲痛的气氛渲染到了极点,字字催人泪下,留给学生无限想象的空间。我通过一幅画面、一段音乐,把学生带到感人至深的场景中,学生看着背景画,结合文章的语言描述,在静默悲凉的音乐声中展开想象。

师:命令下了,六头牲口集中到了一起,大家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即将发生。这个场景感人至深,课文是怎么描写的呢?(板书:场景)

拿起课本,静静地听老师读14-16小节。

师范读,交流感受:

如果说刚才战士们的请求是有声的,那么现在的20分钟就是一种无声的请求呀!对彭德怀来说,对方副官来说,对于所有的战士来说,这是怎样的20分钟呀?(寂静、漫长、难受、痛苦、煎熬……)

带入情境,想象画面:这寂静、漫长的20分钟,这痛苦、煎熬的20分钟,虽然谁也没有作声,但分分秒秒都撕扯着在场的每一个人的心啊!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着音乐,想象当时的场景。(音乐起)——

这里,教师的范读是外语言,而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的想象则有内语言在心中涌动。深情的话语以悲壮、沉重的乐曲渲染,将学生积淀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学生通过想象丰富了这个场景,人物的情感也在想象中凸显出来了。这样一种想象场景、描述场景的形式促使学生把发展思维与语言训练结合起来,使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得到落实。

四、通过细节品味语感,推敲词语

这篇课文的细节描写很多。我带领学生走进课文,潜心读书,透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些细节去细细地品味,品读“爱骡”之情。品读体会时,告诉学生写细节推敲词语很重要,引导学生抓住彭德怀“背过脸去”“缓缓地”摘下军帽,“抚摸”着大黑骡子,“悄悄地”“塞”“一直看着”等细节,进行语感训练,深入体会彭德怀这位将军的侠骨柔情。

师:细节能表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2-19小节,圈出细节描写,选择一处细节好好体会体会,把自己的理解写下来。

交流:

●老饲养员拍着大黑骡子的脖子轻轻絮语:“大黑骡子呀,大黑骡子!委屈你了,你为革命立大功吧!”

(“轻轻絮语”:老饲养员把大黑骡子当成了自己最亲密的伙伴,跟他小声说话。这是在跟大黑骡子做最后的告别啊!)

●彭德怀背过脸去。

(“背过脸去”:彭德怀不忍心看,他怎能眼睜睁地看着他的大黑骡子倒下呢?)

●大家都——闭上了眼睛。

(“闭上了眼睛”:怎么忍心看呢?大黑骡子劳苦功高,战士们心里有太多的不舍呀!)

●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

同学们!彭德怀,一位红三军团的军团长,却为一匹大黑骡子摘下军帽,这处细节里饱含了什么?(一份敬意、一份歉意、一份深情……)

彭德怀用这种方式向大黑骡子致哀,诉说着他对大黑骡子的爱。

这儿,作者用了省略号(点红……),如果改成句号,你觉得怎么样?

(点拨:是呀,彭德怀想到了——想到了——……

(省略号里饱含了彭德怀和战士们对大黑骡子深沉的、无限的爱)

彭德怀是这样的爱他的大黑骡子,可是当战士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他坚决地下达杀骡子的命令,从一个个细微之处体会到:在彭德怀的心里,战士的生命高于一切的伟大情怀。抓住细节描写,走进人物内心,这样的策略指导,是对写人类记叙文学习指导的提升,更是对高年级学生写人类作文表达策略的有效渗透。

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语文课上,这种“根”,怎么才能深植到儿童的心灵之壤里呢?语言,只有牢牢抓住语言!阅读教学不仅要理解语言内容,更要学习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言语运用能力。《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课通过创设情境,最大值地发挥语言的功效,在语言的激荡中引导学生一步步感受到彭德怀“铮铮铁汉,侠骨柔情”的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

猜你喜欢
骡子大黑彭德怀
彭德怀:一把扯下自己的画像
被子的骡子
尊贵的骡子
大黑
不愿照相的彭德怀
不愿照相的彭德怀
彭德怀不愿照相
逻辑思维
大黑兔做了一个春天的梦
绕口令、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