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间到时间

2019-09-10 07:22张宗希
家居廊 2019年7期
关键词:建国美术馆雕塑

张宗希

隋建国,1956年生于山东青岛,1984年获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学士学位,1989年获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硕士学位,后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教授。曾创作“中山装”、“恐龙”等经典形象,被评论家誉为“在观念主义方向上走得最早也最远的中国雕塑家”。与夫人李艾东一起运营隋建国艺术基金会,致力推广“艺术+科技”,同时也发起艺术公益教育活动,促进乡村与山区儿童均衡教育。

www.suIJIanguuo.org.cn

位于2层的美术馆空间体量巨大,在混凝土的墙面上加了若干不同尺寸的白色墙面,形成空间特有的节奏。天花板上天光与照明结合,作品被很好地呈现出来。左侧是隋建国早期的标志性作品“中山装”《衣钵》,3座白色雕塑为《衣纹研究》,“飞行”着的作品是《倾斜的桃花源》。穿过那一扇小门就能到达生活空间。

“艺术不是工具,而应该是一条道路,是人生的一个途径。有的时候,它会有一些即时的效果,就算不去故意地反映周围的生活,它也一定会渗透到你的艺术里面来。”

站在楼梯上的是建筑师陈喧,背后是艺术家隋建国与夫人李艾东。陈暄,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199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系,2004年创立十上建筑设计工作室,从事建筑、室内、家具和产品设计。工作之余,于中央美术学院攻读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建筑博士学位,同时设计时尚产品、参与艺术创作。

www.shishangarchitecture.com

通往美术馆的1层会客厅是一个过渡空间,这里摆放着隋建国的“中山装”衍生品。顺着标志性的“红色”楼梯可以到达2层的美术馆。地毯来自毯言织造。

1. 順着楼梯到达美术馆,在这个“必经之路”有一个专属空间放着一件还在创作中的作品《时间的形状》,隋建国每天路过都会刷一笔油漆,从2006年开始一直继续。等到作品足够大的时候,它将无法再离开这座美术馆,而永久保留在此。

2. 在生活空间连接1层和2层的楼梯,悬挂着英国雕塑家迪肯的作品,旁边是李艾东的雕塑作品《光芒》。

《西游记》里,孙悟空拔根猴毛,吹一口气,即刻变成对付天兵天将或妖魔鬼怪的成千上万个猴子兵将:在艺术家隋建国这里,闭上眼睛将一块块泥在手心里揉捏,之后经技术放大,便可成为一件件动人心弦的大体量作品。从神话传说到当代艺术,隔着的不只是3D打印技术,更有着艺术家十余年问的持续探索。相通之处大概在于,两者都有着对某种体制或自身系统的反思与表达。

近两年的个展上,隋建国的作品让观众唏嘘,不再是标志性的“恐龙”、“中山装”等具象形象,变得抽象、写意,却也令不少业内人士赞叹,对艺术本体的追寻与实验,总令人想到返璞归真或者大象无形等词句。“2008年的《盲人肖像》系列,我开始闭着眼睛做雕塑,就是为了把原来被训练的东西给忘记。”在北京郊区的工作室里,隋建国谈起这个系列的起源,“之前我是一次次被别人洗脑,这次我把别人洗的全给它洗掉。因为闭上眼之后,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了。”作品有着“纪念碑”式雕塑语言的成分,表达的却是个人主义的体验。他顾不上考虑观众的接受度,“艺术家瞄准自己的目标去寻找的时候,他必须孤注一掷。”

“这是我亲自建的第二个工作室。”位于T3艺术区的新工作室,是隋建国的第3个工作室,第一个是租的。新的环境十分僻静,周围是村庄和田地,离望京也有将近1个小时的车程。既是工作室、办公室、展厅,也是会客厅、图书馆、起居室和家。整个空间按照美术馆的规模来建造,他认为如果要设计美术馆,最好的空间是6米高、12米宽、18米长,“它应该是有一个魔术系统。你看我这3个空间都是这个比例,1:2:3。”这样的空间比例对他来说十分舒服,有体量、有高度、有进深。整个建筑交给美院的学生、建筑师陈暄来完成,家的部分则交给夫人李艾东来打理。

主卧室内挂着李艾东的画作《彩虹》,一旁摆放着绿色的艾东公益小恐龙雕塑。家里的家具都是夫人李艾东多年来的收藏。

位于2楼的餐厅和客厅是原本计划招待从美术馆参观后进入生活区的客人。Cecotti扶手椅来自Domus Tiandi家天地。

“雕塑本身是空间性的,艺术家赋予媒介、材料以‘形式’,它因此而‘化入’一个具体空间。2006年开始我发现了时间性的重要。”

2楼的客厅摆放着隋建国的一些雕塑作品,其中红色人像与蓝色恐龙为作品《对话》,以及他们的家庭合影。经典图纹靠垫来自Armani Casa from Classic Living克拉斯家居。

“一个材料、媒介可以占据空间,在那里静止着以百年甚至千年为度量;但人是活的,这就意味着人是临时性的东西。”

工作室里随处安放着隋建国不同时期的作品。“雕塑本身就是空间,所有的雕塑它一定占据着空间,而且它不是一个抽象的空间。”从这个角度来看,工作室本身也可以看成他的一件新作品。在2楼楼梯旁,一个独立的小空间,里面有一个像放大的捧棒糖一样的蓝色雕塑,旁边还有桶蓝色的油漆。这是一件特殊的作品:《时间的形状》,隋建国每天路过,便往上刷一层蓝色油漆,从2006年12月25号起,一直在持续。

“50岁的时候我开始琢磨这个事,时间到底是怎么回事?雕塑怎么跟时间发生關系,做了好多实验,这是其中的一个。”他发现油漆要彻底干,必须要过24小时。然后随着时间的变化,它的空间也在变。“这算是一天的时间积累下来的一个空间,当然时间的视觉化可能有一万种办法,这只是其中之一。但它唯一不同的是,跟我自身是连在一起的。”

如今,隋建国在慢慢寻找着60岁之后的生活规律,“想工作随时工作,想收工随时收工,这个是我认为自己最好的生活状态。”他说如果离市区再远一点,会更踏实一些。关于接下来的计划,“我想节奏应该放慢点,这几年有点太快了。”因为隋建国基金会有很多事也需要他出面,会耗费不少精力。他希望自己还是回到作品上,“我觉得工作就跟玩儿一样,对吧?睡醒了玩,玩累了睡。天天玩儿多好。”其实,如果引用波伊斯的社会雕塑概念,基金会也是延伸到社会空间的艺术。“我用我的全部来做艺术,不光是我手头做着的艺术,我的能量都会给艺术,我的个人的影响都放到艺术里面去,反正也干不了别的事,自己就是吃个饭睡个觉,这点欲望很容易满足。”隋建国如是说。

一楼起居室正对着花园,夫人李艾东也爱照理花园,在隋建国看来生活和雕塑都是一种创作。墙上挂着李艾东的绘画作品《光源》。

主卧室里也都是夫人收藏的老家具,窗外花园里蔷薇开得正好。

“我用我的全部来做艺术,不光是我手头做着的艺术,我的能量都会给艺术,我的个人的影响都放到艺术里面去。”

猜你喜欢
建国美术馆雕塑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你是我最牵挂的人
写实雕塑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美术馆
美术馆的怪物传说
美术馆里遇到的数学
加州美术馆
抗战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