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和英语中反映出的主客观

2019-09-10 07:22陈德彰
英语世界 2019年7期
关键词:客体主观主语

陈德彰

体现主客体之分,是造成英语和汉语思维不同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基础是主客观同一,主体凭借直观理性认识去把握外在的世界;西方传统哲学思维却以主客体对立为出发点,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构成一系列相互对立的概念和范畴。即东方强调“合二为一”,西方却多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和表达事物。中国传统哲学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Heaven and man are identical; Ma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nature.)是最高境界。道家提出的“无为”(take no action)甚至成了皇帝的座右铭,其核心意思是强调自己与客观世界(包括社会自然)的和谐,把自己这个主体融入到客体中去。庄子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Man follows the way of Earth. Earth follows the way of Heaven. Heaven follows the way of Nature. Nature follows its own way.)和孟子說的“万物皆备于我矣。”(All things are already complete in us.)就体现了这种倾向于本体型(ontological)的思维方式,所以汉语中不太讲究区分客观和主观,体现出明显的“主体化”(subjectification)特点。西方人着重探索万物的本原,认为人与自然始终处于永恒的矛盾对立之中,人和自然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故而英语有较多的方式表现客观和主观的区别,常以客体为主体进行观察和研究。相对而言,汉语比英语体现出更多的主观性。这种不同在词汇层面和语法层面,甚至文本层面都有所体现。西方传统哲学的核心是存在(being),强调一分为二(one divides into two),强调人和自然的对立,所以英语中表现出的客观性要强一些;中国的传统哲学的核心是“易”(becoming,即“变”changing),强调天人合一,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相比之下,汉语中体现出来的对主客观的区分比较弱。

我们从几个常用词说起。

说一座山高是“The mountain is high.”,说某人长得高却是“Someone is tall.”。有人问:是不是high表示的高度要高于tall?未必见得,树长得高,也说a tall tree,楼房高,一般也说“The building is tall.”,而“高层建筑”却称为high-rising buildings。可是问一个人的身高,不管是高是矮,都说:How tall is someone?

用词不同的关键在于主观和客观看法。tall强调说话人主观上的感觉;而high则表示一种客观的标准。人们说某个人或一棵树“高”,往往有意无意地将树和自己的身高比较得出结论,所以用tall;而山之“高”,通常无法与人的身高相比,所以用high表示其客观高度。英语问“How high is the cup?”说明的是其客观高度,不会用tall。至于a tall story中tall也因着眼于人主观上的感受,才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引申意义,high就没有类似的引申意义。

又如,苏炳添是a fast runner,可是一个孩子跑得再快,哪怕拼命跑,也只能说“The boy/girl runs quickly.”。这是因为,fast指“快”的客观事实,而quick(ly)强调主观上的努力。所以,催某人“快一点!”只能说“Be quick!”而不能说“Be fast!”。其实,rapid和swift的区别也类似,这一点从其各自的名词形式rapidity(可以表示不同程度的快)和swiftness(只表示“快”而不用于表示不同的速度)也能看出来。

类似的例子还可举出weighty和heavy、expensive和dear、wide和broad、hopeful和wishful、possible和likely、actual和true、hope(fully)和wis(fully)、pain和ache、view和opinion、select(根据客观标准“选”)和choose(按个人喜爱“选”)、(do something) well和(do something) hard等。其中前者强调客观情况,后者着重说话人的主观感受。

汉语可以说“我饿了。”,也可以说“我肚子饿了。”,但是英语只说“I am hungry.”,不说“My stomach is hungry.”。这是因为hunger (hungry)本身的意思就是feeling painful or discomfort caused by lack of food,其主体是人而不是stomach(这里把“肚子”看成一个客体)。“肚子疼”才是stomach的感觉,英语称stomachache。“饥肠辘辘”一般译为one’s stomach rumbling with hunger,也是因为说的是stomach这个客体的情况。“我快饿死了。”英文可以说“I’m dying of hunger.”,也可以说“I’m dying of starvation.”。前者强调饿的感觉,后者是说别人或客观条件使某人挨饿。“饿他三天”英文是starve him for three days,而不是make him hungry for three days。美国民主党扬言要starve Trump’s plan of building a seperation wall at the border between the US and Mexico to death,意思是说使该法案得不到足够的支持而胎死腹中。这也说明为什么“绝食”是hunger strike,而不是starvation strike,而“挣扎在饥饿线上”则是struggling along the verge of starvation。

下面这两句中可看出一个词既可表示主观,也可表示客观:This is a difficult problem. / The situation is quite difficult.

difficult的意思和用法与汉语“(困)难的”基本一样,汉语也说“这是一道难题”“情形很困难”。可是“我很难明白他的意思。”却不能译为:I am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him / what he means.而必须说:It is difficult for me to understand him / what he means.很明显,英语是从客体的角度看问题的,意思是“要我来理解他”,客观上很困难。初学英语的中国学生往往不理解“He is a difficult person.”的确切意思。其实,这一句中的difficult表示对别人造成困难这种客观的情况,意思是“他是个很难相处的人。”(即:在别人看来,他很难相处。)。所以,“Don’t be difficult.”或“Don’t make things difficult (for me).”的意思是“不要为难我。”  。

主客观在句子层面也有体现。请看下列例句。

1)It seems that he likes the food. / He seems to like the food.

这两句意思基本上一样,但是分别体现了客观和主观的不同视角。可译为“看起来他喜欢这种食物。”“他看起来喜欢这种食物。”,不过,中国读者似乎不太注意含义中的主客观区别。

2)It is true that he likes the food. / The fact that he likes the food is true.

这两句都是从客观的角度讲述的,可是译成习惯的汉语是“他真的很喜欢这种食物。”,体现不出原句的客观性。当然不宜译为“他喜欢这种食物的事实是真的。”。

3)Nine o’clock found him still lying in bed.

九點了,他还在床上躺着。

汉语中没有类似的说法,只能将主语nine o’clock 改译为时间状语。

4)Thus the gathering darkness often finds me hastening home in a hurrying crowd.

于是,暮色中匆匆的人群里,总能看到我赶着回家的身影。

将darkness处理成主语显然不符合汉语思维,利用汉语无主句,可以很好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

英语中大量以客体事物作为主语的无灵主语句,更体现出西方以客体为出发点的思维方式。

5)Frequent exposure to something or someone will usually cause liking rather than contempt.

这一句不太好译,如果将exposure照其通常意思译成“暴露”,即“经常暴露于某物或某人……”,总让人觉得有点别扭,因为exposure表示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汉语往往会,乃至必须说“经常接触某个事物或人”。这一无主句隐含的逻辑主语当然是“(任何)人”,以体现汉语从人的主体看问题的思维。

6)He lost himself in the intricacies of this microelectronic chip.

英语中这种“跳出/丢失了自己”式的表达是跳出自己这个“主体”,从客观的角度来看自己,也就是说,是把自己作为一种特殊的客体。汉语中罕有这种用法,是因为汉语不太区分表达的主体和客体视角。此句一般可译为“他专注于研究这种复杂的微电子芯片。”。

7)The army, government, and the congress pledged to President Maduro Moros: Mister President, you have our support!

此句译为汉语,一般会说“军队、政府和国会都向马杜罗总统保证说:总统先生,我们支持你!”,意思是译出来了,但语气远没有英文原文重。可是汉语没有类似的表达方式,只能将就。

以上大量例句说明了英语侧重区分主观和客观,而汉语则往往以表达主观感受为主,这是翻译时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们在翻译实践中遣词造句时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方面。

下面是汉译英的例句和评论。

1)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

汉语原句里的“主意”被视为“我”主观心理存在的东西,凸显出“我”的聪明和作用。不少人译为:I suddenly thought of an idea.此译当然也说不上错。那么,英美人一般会怎样说呢。他们一定会说:An idea suddenly occurred/struck me. 这一句体现的意思是:(the good) idea是客观存在的,不是“我”本人靠自己心中的才智想出来的。这样说并不是表示谦虚,而是他们习惯上就这么认为。

2)看到那棵大树,我便想起了童年的时光。

中国学生一般会译为:Seeing that big tree, I thought of my child days.这样译把句首的分词短语看为状语,说不上有什么错。不少学生认为英译“忠于”汉语原文。可以说符合“信”,但还谈不上“达”,离“雅”就更远了。但是英美人一般会说:The sight of the big tree always reminds me of my childhood / child days.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是客观的tree引起了I的心理活动。

3)他們欣喜若狂。

中国学生一般会译为:They were wild with joy / felt elated.译文中使用的短语习语很地道。但是英美人多数会说:A great elation came over them.因为在他们看来,人们的心理感受是客观事物引起的。

4)她独处时便会感到一种特殊的安宁。

多数中国学生会译为:She would feel a special peace when she saw the big tree.此译以“她”为话题,采用when从句作为时间状语,并将词序进行了调整,是动了脑筋的,英美人也会懂。然而,英美人认为“她”的“安宁(感)”是“独处”这一客观情况造成的,故而一般会说:A special peace would come over her when she was alone.

5)看树看果实,看人看作为。

这一句是汉语中常见的无主句(zero subject sentence)。可是英语句子必须有主语,故汉译英时,要尽可能根据上下文将句子的逻辑主语(logical subject)补译出来。但有时很难补出确切的逻辑主语。实在不行,也要用形式主语it。就这一句而言,如果采用“if you want to know… you should…”的句式,会显得有点勉强而且啰唆。不妨这样译:A tree is known by its fruit, and a man (is known by) his actions.这里使用了被动语态(passive voice),很好地体现出了强调客观的意思。

请大家将下列句子分别译为汉语和英语,对主客观视角进行评论。(本文末尾有参考答案)。

1)If my memory serves me, he put it on the top of the bookshelf.

2)Her consistent kindness won the boys’ trust.

3)A tinge of melancholy was tangible in my husband’s voice which broke the long silence.

4)A touch of arrogance has disheartened many of her former admirers.

5)Carelessness cost him his job and his first girl friend.

6)His persistent questions finally goaded me into an angry reply.

7)一踏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在我们所到之处都感受到关怀和照顾。

翻译是一门实践,更是一门艺术。译文不仅要传达原文的意思,也需要设法使译入语本身符合其表达习惯。很多学生往往注重选词、搭配等表象上的东西,而没有下力气注意体现出原语含有的语气和隐含之意。笔者教了几十年的翻译,仍觉得刚刚有点入门,其中的奥妙和乐趣值得深挖。

参考答案

1)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他是放在书架顶上的。

2)她始终很善良,终于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试比较:她一贯的善良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

3)丈夫沉默了很长时间后,突然说出这样的话来,口气中带着一丝藏不住的伤感。(试比较:我丈夫打破长时间的沉默开了口,从他的口气中能感觉到一丝伤感。)

4)她为人有点傲慢,许多曾经追求过她的人不再迷恋她。(试比较:一点儿傲慢使许多曾经追求过她的人感到灰心。)

5)由于粗枝大叶,他不仅丢了工作,连他初恋的女朋友也跟他吹了。(试比较:粗枝大叶使他丢了工作,也丢了初恋的女朋友。)

6)他没完没了地问,惹得我生气,就没好气地回答了他。

7)From the moment we stepped in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e were surrounded by kindness and care.

猜你喜欢
客体主观主语
主语从句用法“大揭秘”
后印象
浅议犯罪客体
消除隔阂,呈现新面孔
有主观小量倾向的“数+量/名+之+形/动”格式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掌握八大考点玩转非谓语动词(二)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新探
试析期货法律关系
对立与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