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辉
中秋时节,天朗气清,一轮明月朗照夜空。你是否会想到古时的月亮是什么样子?寻常一样窗前月,画家笔下各不同。沏一壶茶,斟一杯酒,展一卷画……让我们一起走进当年明月,体验古人的赏月情怀。
古人喜欢赏月,也喜欢画月,特别是中秋月。月宫、嫦娥、玉兔、桂树是古代绘画常见的题材。画家通过对月夜场景或月宫具象的描绘,表达赏花弄月的雅逸情怀和对和美团圆生活的憧憬。
月下花前且把杯
人能无著便无愁,万境相侵一笑休。
岂但中秋堪宴赏,凉天佳月即中秋。
这是南宋画家马远的一幅册页作品《月下把杯图》左侧对页上的题诗,中秋宴饮,赏“凉天佳月”,禅机隽永,蕴含了豁达乐观、超逸自然的思想境界。右侧即为《月下把杯图》,画首也题有两句诗“相逢幸遇佳节时,月下花前且把杯”,点出了画的主题。
此画描绘的是友人在中秋节相遇,月下把杯共饮的场景。宋画重意境,画月往往不以月为主要描绘对象,而是设定在场景中,以衬景的方式呈現。画中的月亮往往呈现一种朦胧之美,突出诗意化韵味。马远这幅画,构图简洁,主题明确,意象明朗,情景交融,具有典型的宋画特征。
此画以大面积留白作天空,占据了画面的三分之二,凸显出中秋夜空的高阔幽远。一轮圆月高悬,在空旷的背景中显得孤独凄美。月下山顶的一个平台上,两人相对而立,主人左手与对方相握,右手擎杯,表情愉快,似在寒暄:“老朋友啊,难得中秋在此相聚,且共饮一杯吧!”对方则躬身颔首,表达谢意。二人身旁环绕三个童仆,一人持果盘,一人侍立,另一人怀抱酒坛,回首望向山坡处。目光所及翠竹掩映,杂树丛生,一小童抱阮(宋元时盛行的一种弹拨乐器,与琵琶相似)前行,露出半身,似为来访者书童。他落在来访者身后,隔开一段距离,这一细节表现出访客与老友相见的迫切之情,增加了画面的动感时态。右下角长几半露,上有酒具香馔,下有美酒数坛,可见主人邀酒之盛情。主仆六人形象鲜明,笔墨精致,神态生动,颇具生活真趣。在幽雅静谧的氛围中,邀酒赏月、弄阮听琴,一种文人雅士的高逸情趣跃然纸上,令人回味。
马远是南宋四家之一,他的山水画构图和画法,特别是画山石的大斧劈皴法对后世影响深远。此幅画作,山石、树木、翠竹、明月、人物等各种物象,关系明确,线条简练,层次分明,疏朗空旷但不乏生气,呈现出其典型的绘画特征。马远还绘有《对月图》《松阴玩月图》等,皆是表达一种山间赏月的清幽境界。
宋代画家似乎有恋月情结,不仅画月,还喜欢把画作制成如明月般的团扇形制,被后世喻为“宋朝的明月”。比如同为南宋四家的夏圭画有一幅《松溪泛月图》,即是团扇形制,仅画一松一舟一月,四人划船,荡舟月下,意趣盎然。此外,还有李嵩《月夜看潮图》,马麟《秉烛夜游图》《楼台月夜图》,马和之《月色秋声图》等,圆月依旧,意自不同。
桂花折与最高枝
宋元之后,关于赏月的画作内容开始转向月亮本身的象征意义,挖掘月宫的神话传说。人们把最美好的想象都寄于月宫,绘画元素更多地专注于嫦娥、玉兔、吴刚、桂树等形象,追求传达吉祥富贵象征的绘画主题,如“嫦娥奔月”“蟾宫折桂”“玉兔呈祥”等。
嫦娥奔月的传说由来已久,古代绘画中关于嫦娥的形象也是多种多样。明代画家唐寅画有一幅《嫦娥执桂图》,图中嫦娥裙带飘拂,神态安详,手持桂枝,似欲将桂花授予人间的才子。唐寅在卷首题诗一首:“广寒宫阙旧游时,鸾鹤天香卷绣旌。自是嫦娥爱才子,桂花折与最高枝。”这是唐寅在高中解元之后不久所画,表达了对仕途高升、富贵生活的渴望。画中嫦娥修眉圆脸,姿容秀媚,身体采用方圆互用的笔法,脸、手、胸等部位以清丽圆细的笔触加以描绘,衣裙、披肩、腰带则以方折之笔勾勒。虽然设色浅淡,但飘逸清雅中现雍容华美之态,将嫦娥形象表现得异常灵动,颇具神采。
与唐寅所画嫦娥不同,明代张路所画《月殿嫦娥图》是另一番面貌。张路多画神仙、渔夫、士人,所画人物线条刚劲流畅。他笔下的嫦娥形象质朴,神态忧戚,怀抱玉兔,站在桂树之下。玉兔睁大眼睛,仰头竖耳,二者眼神相对,似在交流,充满怜惜之意。
古代把月宫又叫蟾宫,因传说月宫中有桂树,“桂”与“贵”同音,“蟾宫折桂”常被用来比喻应考得中,寓示富贵吉祥。清代“指画”创始人高其佩画有一幅《蟾宫折桂图》,画中圆月半隐,嫦娥手托蟾蜍,立于月下祥云之中,玉兔(画中演绎为仕女形象)折取桂枝,正欲递交给她。脚下流云飞动,仙气氤氲,仿佛她们正在赶路,把月宫的吉祥送给人间。这幅画以没骨法用手指画成,衣纹线条以及花枝祥云简练柔美,人物情态生动传神,别有妙趣。
“桂花折与最高枝”“蟾宫折桂”是人们对官宦富贵生活的美好向往,画家借助月宫景象把愿望具象化,使之成为生活中一种艺术化的理想标签。
画出人间满意凉
玉兔与桂花也是与月有关的绘画元素。清代宫廷画崇尚工笔写实画风,一些画家笔下的玉兔活泼可爱,更接近于生活真实。这也反映出人们对月宫事物的认知更加生活化,由神化形象慢慢地回归本真形象,更符合民间大众的艺术认知和精神追求。
秋暖无端迟桂芳,缀枝初折几苞黄。
玉兔静守冰轮朗,画出人间满意凉。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中秋,乾隆皇帝在蒋溥(清代官员,画家)的画作《月中桂兔图》上题下了这首诗,随后蒋溥自题和诗一首,后又有刘统勋、董邦达、刘纶、介福等当朝名臣题和,从中可以想见乾隆皇帝与臣僚之间以诗文绘画共度中秋的雅集场景。类似场景在陈枚绘制的《月曼清游图》之“琼台赏月”中也有呈现。
《月中桂兔图》以写实笔法,用墨笔勾画圆月,月中画一玉兔卧于桂树之下。玉兔用干笔画皮毛,以焦墨点睛,四肢蜷卧,双耳高竖,回首顾盼,形象生动可爱;桂树用墨笔绘枝叶,墨色浓淡相宜,笔法细腻老道;桂花用橘黄色点染,在清寒冷寂的色调中为月宫增添几分暖意。
《月中桂兔图》布局紧凑,设色用墨巧妙,极富情趣。同时,以诗文烘托画面主题,题诗中“冰轮”“兔轮”“广寒”“重轮”等,都是月亮与玉兔的隐喻或别称,玉兔、桂树的形象被赋予优美传说,主题更加突出,诗、书、画相映成趣,称得上是一件精美的风俗画作品。
与此画相似,清代画家冷枚画有一幅《梧桐双兔图》,画面上是两只肥白的玉兔在梧桐树下草地上嬉戏,树下还有一枝桂花、两丛雏菊,没有画月亮形象,但中秋的清凉呼之欲出。玉兔的形象更加写实细腻,可见画家深厚的写生功底,具有明显的清宫廷画面貌。另一位清代画家恽寿平干脆只画桂花,连玉兔都省掉了。他在《月窟留香图》中画一段桂花树枝,桂花怒放,清香满纸。枝下题诗:“月向花前照,花从月里香。爱月恐花残,吟秋在石梁。”因为怜爱中秋的月亮,恐怕月里桂花残落,画家只有在石梁上赏月闻香,折枝入画,寄托月夜美好的情思。
也有一些画家把月亮作为主体进行描绘。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扬州八怪”之一金农画了一幅《月华图》,此画构思别致,打破了以往画月圆盘状构图方式,不仅描绘了月亮上的阴影,还在月亮周围画有多彩的放射状线条,以表现月华当空的情景。金农罕见地把月亮以写实形态入画,可见其一定程度上开始接受西方绘画理念影响。
中秋之夜,赏月团圆是不变的主题。人们常用“花好月圆”来形容生活的美好,古人以画中之月照进现实,画中之物隐喻现实,画中之人融入现实,折射出朴素的生活追求。那一轮月,照亮的不仅是文人高士闲逸安然的生活状态,也是古人追求美好、向往自然的精神寄托。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不再,明月依旧。月下独酌,能否体会到古人举杯邀月时的心境?手中有笔,能否画出月宫华美的神采?当年明月,能否照亮今时的心灵?
与古人相比,我们的物质生活更加富足,精神生活更加充实,那一轮月亦应饱含更多的美好,更圆,更亮,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