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认为,最终帮助美国打赢“冷战”的,
是月球上的那面美国国旗。如果没有太空战场,
人类可能要在热核战场上一决高下
登月,对于现在的大多人来说只是写在课本里的历史事件,它具有太强的未来感,似乎不应该发生在过去。
当我们仰望星空,对未知而浩瀚的宇宙壮怀激烈时或许想不到,当年,把人类从地球送到几十万公里之外的月球,再让他们安全返回,这个在当时看来接近疯狂的想法的起源一点儿都不浪漫,它源自实际的政治因素,而且只有短短十几年的历史。而这个登月计划的核心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打败苏联。若继续追溯,实现登月的很多关键人物和技术又都是起源于战争的需要。
但是,当人类第一次把足迹印在了地球之外的另一个天体之上时,这项成就已远超一切政治因素的干扰,成为人类在20世纪完成的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永载史册。它对人类整体带来的影响,至今难以全面衡量。
被死亡阴影笼罩的美苏太空计划
纵观整个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一直生活在苏联的阴影之下,不但非洲和亚洲相继“失守”,就连眼皮子底下的古巴也“沦陷”了。美国国内更是危机四伏,民权、平权、反战、嬉皮等各种非主流运动风起云涌,搅得美国人民心神不宁。
进入60年代,在太空探索中,苏联已经全面占据优势。在核战争的阴云下,1957年10月,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
据一位当年还在上小学的美国历史学家回忆,1957年的一个早晨,他的小学老师,一位恬静的修女,跌跌撞撞地闯入课堂,惊慌失措地向师生宣布了一个可怕的消息:苏联卫星抢先上天了!
11月,苏联又先于美国用火箭将一条名为莱卡的狗送上太空。而作为回应,美国海军决定于1957年12月6日发射一颗不到2公斤重的卫星。数百万美国人在电视上观看了这次卫星发射的现场直播,结果火箭刚升空就发生爆炸,变成了一个火球。
这一切都极大地刺激了美国人的自信心,美国舆论变得更加焦虑,苏联可能很快会在下一步将宇航员送上太空,而且,他们还有可能掌握了在太空中发射武器的技术。美国人对于出现在天空中的各种不明物体也愈发敏感和恐惧,全美国报告发现UFO的频率增加了4倍。
1958年7月,美国政府成立了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正式应对与苏联在太空探索领域进行的竞赛。
12月17日,NASA宣布了美国首个载人航天项目“水星计划”——要让人类宇航员尽快进入太空,再平安返回地球。
1959年5月,一群猴子搭乘着美国运载火箭上了太空,其中的大多数活了下来,这当然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死亡的阴影始终笼罩在人类的太空计划之上,在那个时代,只有三分之一的美国卫星能够顺利进入地球轨道。美国整个太空计划并没有得到太快的进展,总统艾森豪威尔還大幅削减了对NASA的预算。
而竞赛的另一头,苏联的太空计划仍在不断向前推进,他们的目标要更加远大:1959年10月4日,苏联第三次向月球发射的无人探测器,终于成功完成了环月飞行,并首次拍摄到月球背面的照片发回了地球。
“太空值得全人类尽最大的努力去征服”
1960年,美国大选意外地成为了美国太空计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961年1月20日,美国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总统、43岁的约翰·肯尼迪在白宫前面宣誓就职。几个月前,他在大选中击败了当时的副总统尼克松,在两人竞选中,总是回避不了一个争论的主题——如何在冷战中战胜苏联。美国的努力自艾森豪威尔时期就开始了,但年轻气盛的肯尼迪雄心比他的前任要大得多。在著名的就职演说中,肯尼迪把探索星际的奥秘作为科学工作的第一位,放在征服沙漠和治疗疾病之前。
上任仅4个月,肯尼迪便于1961年5月25日公开发表演讲,提出要在60年代结束之前把美国宇航员送上月球。他提出了一个雄伟的航天计划——10年内登月,这个计划以太阳神的名字命名,就是著名的“阿波罗计划”。
肯尼迪曾在莱斯大学发表演说《我们选择登月》:“太空值得全人类尽最大的努力去征服。有些人问,为什么是月球?为什么选择登月作为我们的目标?他们也许会问为什么我们要登上最高的山。35年前,为什么要飞越大西洋?我们决定登月,我们决定在这个10年间登月。我们之所以选择登月,并不是因为这件事很容易,而是因为它很难。”
肯尼迪没有撒谎。就在1961年4月12日,苏联完成了第一次载人太空飞行,加加林成为第一个进入地球轨道的人,苏联在太空探测领域取得的进展再次给整个美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美国人在太空技术方面远远落在了“冷战”对手的后面,而让人类宇航员尽快登上月球,成为美国最有希望战胜苏联的领域。
在当时,对美国的登月计划最为乐观的人大概就是副总统约翰逊。他认为美国人可以在大约1966、1967年左右登上月球。而旁观者显然远没有这么乐观,一家位于英国伦敦的赌博公司当时把美国人能够成功登上月球的赔率定为1∶1000。
1961年5月5日,“水星计划七人”之一的宇航员艾伦·谢泼德完成了“水星计划”的第一次载人任务。当时有四分之一的美国人,大约4500万人,通过电视直播观看了这次发射。这次虽然短暂但完成得堪称完美的太空计划,极大地鼓舞了美国人的自信心。太空竞赛的天平终于开始向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倾斜。
肯尼迪:“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比苏联人早登上月球”
在最高层决心的鼓舞下,美国这架大机器发动了,有上百家大学、研究机构和公司,两万多名科学家和40万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这项航天计划。美国政府在“阿波罗计划”上花钱也毫不眨眼,高峰时期NASA的年度预算高达6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4.41%。
值得一说的是,美国决定登月的根本驱动力来自于苏联太空优势的压力,然后才是对未知领域的好奇。
最初的“阿波罗计划”根本没有考虑科研的问题,采集月球岩石样本与其说是为了科研,倒不如说是为了收集登月的物证。
当年负责“阿波罗计划”的NASA局长曾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请求美国政府再拨出一笔经费用于太空环境研究,肯尼迪不耐烦地打断了他:“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比苏联人早登上月球,否则我们绝不会花费这么多钱,因为我对太空不怎么感兴趣。”
1962年3月阿波罗委员会召开了首次科学会议,讨论是否应该增加一些科研项目。会议得出的结论是:“阿波罗计划”必须以登月为主,一切行动都要为“冷战”服务,科研不是重点,但条件允许的话不妨一试。
1961年12月,NASA宣布了一個新的载人航天项目以衔接“水星计划”和“阿波罗计划”,即“双子座计划”。为了推进“双子座计划”和接下来的“阿波罗计划”,NASA开始急剧扩张。
而另一边,苏联为了在竞争中先拔头筹,也狠下血本。苏联在1964年10月12日又将3名宇航员送入了太空。这3名苏联宇航员在进行太空旅行前只接受了几个月的训练,在飞船中甚至都没有穿太空服。最终他们都安全回到地面,并且创造了距离地面336公里的最新世界纪录。而后在1965年3月18日,苏联宇航员又完成了人类第一次太空行走,并且在太空中停留了12分钟。这两次创举之后,苏联宣布,他们的最终目标也是登月。
从1958年到1976年,近20年的时间里,仅月球探测器,美国和苏联就一共发射了108枚。极度密集的发射,使两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迅速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以难以置信的速度建立了宇宙航行的知识体系。而航天技术,就在苏联和美国不计成本、不计代价的竞争中大踏步前进。
但光辉的背后,是惨重的伤亡。在这个过程中,甚至有很多以人的生命安全为代价的冒险行为,例如苏联通过取消宇航员的舱内航天服来增加乘组的数量,美国在“双子座计划”中没有为飞船设计紧急逃逸装置、并在飞船中采用危险的纯氧大气等。
1962年6月,美国的两位工程师甚至提出一个疯狂的建议,如果想要尽快赢得太空竞赛,只需要把宇航员送上月球而不考虑让他们返程,登月工程就会简单得多。他们说,可以用经过改装的“水星计划”飞行器把一个宇航员送上月球,然后向他运送食物和氧气,等几年之后技术更成熟了,再考虑如何把他接回地球——这样的建议显然不可能被认可。
这些疯狂的举动,让很多宇航员殒命太空。如苏联最优秀的宇航员科马罗夫,在返航时由于降落伞开启故障而被摔得粉身碎骨;最惨重的一次事故是,苏联的助推火箭还绑在发射架上时就被错误点燃,引发的大爆炸造成现场上百人丧命,其中包括一位苏联元帅。
美国人太需要一个好消息了
在登月竞赛中,苏联除了火箭技术和美国略有一比,其余关键技术都开始落后于美国。
从1965年3月23日到1966年11月,总共有16名美国宇航员在“双子座计划”的10次飞行中进入太空,为最终实现登月积累了知识和经验。但在这种急切的心情下,人们犯下了致命的错误。
1967年1月27日,在一次名为“阿波罗204”的测试中,因驾驶舱内的电线发生短路引发大火,3名宇航员在火灾中牺牲,这次测试随后被追认为“阿波罗1号”测试。事后人们发现,“阿波罗1号”控制-服务舱的设计过于漫不经心,其中的电线错综复杂,总长度居然超过了20公里。
“阿波罗1号”的事故也打击了美国人的信心,人们开始对能否成功登月产生疑问。与此同时,之前一直激励着美国不计成本进行登月的政治因素逐渐发生了变化,美国民众对于登月的态度也随之发生了微妙的转变。
1966年的美国社会波涛汹涌,国内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民权运动。而在国际上,美国深陷越南战场,在国内激起了反战浪潮。处于越战和民权运动中的美国人开始认为太空计划是浪费钱,有这么多的资金,还不如用来改善国计民生。一时间,混杂着怀疑、悲伤和愤怒的情绪,有人认为“阿波罗计划”可能会被取消。
另一方面,当时美苏两国的敌意也不似几年前那样强烈。在一次民意调查中,90%的美国人已经不再在乎谁会先登上月球。
但美苏两国的登月竞赛并未停止。在各种打击和质疑声中,NASA仍继续推进着“阿波罗计划”。
为了不让“阿波罗1号”的悲剧重演,1500名工作人员拆解了出事火箭,检查每一个细节,寻找各种安全隐患。他们总共检查了8000个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建议做出1697处改变。调查这次事故的委员会提交了一份长达3300页的调查报告。在改进设计中,单是针对指令舱就做出了1300处修改。
1968年12月21日,“阿波罗8号”发射升空。在围绕地球轨道运行三周之后,它再次点火,离开地球轨道进入月球轨道。3名宇航员绕月球飞行,成为距离地球最远的人类。
在“阿波罗8号”之前,人类的天空探险还只局限于近地轨道,而“阿波罗8号”是人类第一次彻底摆脱地球引力圈,在茫茫宇宙长途奔袭了38万公里,进入月球轨道飞行,为登陆月球作最后的准备。
进入月球轨道后,宇航员安德斯的主要任务是为月球拍照,以便NASA选出合适的登陆地点,他无意间抬头一瞥,看见地球正从月球表面升起,下意识用镜头记录下了这美轮美奂的一刻。
此时,遥远的美国大陆正逢1968年圣诞节,但这并不是一个快乐的圣诞节:8个月前,伟大的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遇刺身亡;6个月前,最有希望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罗伯特·肯尼迪遇刺身亡,而他的哥哥约翰逊·肯尼迪,“阿波罗计划”的倡导者,早在5年前就遇刺身亡,为动荡的60年代拉开序幕;1968年,平均每月超过1500名美国士兵在越南阵亡。
这一年的美国,到处都是示威骚乱。美国人太需要一个好消息了,而“阿波罗8号”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美国人的信心。
当宇航员安德斯拍摄的图片传回地球,人们都惊呆了:灰黄而贫瘠的月球表面,升起一轮蔚蓝色的地球。月球的荒凉灰朦和地球的生机勃勃并列在月地平线上——这是人类第一次从另一个天体俯瞰自己的家园。
这张照片被命名为《地升》,它引起了和平活动家约翰·麦克尼尔的注意,他把它印在国旗上送给了纽约中央公园。一名美国诗人如此说道:“我们现在已知,我们是血脉相连的真兄弟,地球上的人们应团结。”
《时代》杂志把“阿波罗8号”的3名宇航员评选为当年的年度人物,其中一名宇航员还收到一封匿名电报,上面写着:“谢谢‘阿波罗8号’的宇航员们,你们拯救了1968年。”
人类第一次被一件和战争无关的事情吸引了几乎全部的注意力
1969年1月6日,NASA终于确定了“阿波罗11号”的3名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迈克尔·柯林斯和巴兹·奥尔德林。
根据NASA的传统,宇航员们可以为自己乘坐的飞行器命名。3名宇航员将指令舱命名为“哥伦比亚号”,登月舱则命名为“鹰”。
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在万众瞩目中直上云霄。按照计划,到达月球附近后,“哥伦比亚”号将绕月飞行,并分离出“鹰”号登月舱,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将乘坐“鹰”前往月球,柯林斯则留在“哥伦比亚”号上,无缘登月。临出发前,柯林斯接到命令,如果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一天内无法返回,他将独自驾驶飞船返回地球。
“阿波罗11号”抵达地球轨道后,苏联主动联系美国,说明“阿波罗11号”和苏联航空器之间的通讯不会发生干扰。
第二天,苏联再次主动联系NASA,向他们公布了正在月球轨道上运转的“月球15号”探测器的轨道信息,并且保证登月的3位宇航员不会与苏联的探测器相撞——这是苏联第一次向“冷战”对手公布自己正在工作的探测器的精确轨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阿波罗11号”发射前半个月,苏联抢先进行了一次登月火箭的发射,但是失败了。
1969年7月20日,两名人类宇航员从“阿波罗11号”的登月舱内相继走出,第一次把人类的脚印留在了地球之外另一个天体的表面。
在人类历史上很难再找出比这更具轰动效应的事件——除了事件本身意义非凡之外,借助现代通讯工具的帮助,地球上将近有6亿人通过电视观看了人类第一次登月的现场直播,这个数字约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六分之一。考虑到当年的电视机仍然属于奢侈品,可以说全球几乎所有有条件的人都看了那场直播,人类第一次被一件和战争无关的事情吸引了几乎全部的注意力。
这是一个撬动地球的故事
“阿波罗计划”的成功震惊了全世界,美国一举取代了苏联,成为人们心目中美好未来的象征。不少历史学家甚至认为,最终帮助美国打赢“冷战”的不是经济,也不是社会制度,而是阿姆斯特朗插在月球上的那面美国国旗。否则,双方只能在热核战场上一决高下了。换句话说,历史学家们认为“阿波罗计划”阻止了一场有可能毁灭人类的热核战争。
当时最出众的知识分子不约而同地描述了阿波罗登月对他们所带来的巨大心灵冲击。美国社会学家威廉·本布里奇说,这“是一次超越凡俗生活的伟大尝试,通过奇迹般的成就超越人类的极限。这是一个关于工程师们试图到达天堂的故事”。
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雷·布雷德布利充满诗意地写道:“距今一万年后,未来的人们回顾起来会说,1969年7月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月份和最大的日子。数百万年来我们一直被束缚在地球上,期待某一天能够登上月球。最终,我们冲破束缚获得自由,人类的精英在那一晚飞进太空,并将永不停止地继续向前飞翔。”
在首次登月成功的激励之下,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开启了各自的登月和太空探索计划。
就在登月20多天后,1969年8月14日,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向上海来京人员下达了新的重要任务:“上海要建航天基地。”
周恩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不允许我们再拖下去了,你们知道,国际上已进入了太空时代,美国已宣布要登上月球了,我们也应该跟上……上海不仅要搞好导弹科研生产,而且要研制卫星和运载火箭。北京已经开始在搞了,但上海还是不能放松,上海也要抓紧搞,由国家科委做出安排。科研力量不够,可以再加强一些,中央的一些在上海的科研单位可以抽调几个归航天基地。”
虽然阿波罗登月进行了现场直播,但因为各种历史原因,中国人并没有接收到来自月球的電视信号,周恩来说:“美国已宣布要向全世界实况转播阿波罗登月,我们能不能首先把卫星接收设备搞起来,使中国也能看到人类登月球的实况?”
这些指示下达后,上海成立了专门领导研制运载火箭和卫星任务的领导小组,将周恩来交办的任务命名为“701”工程,在全市展开300多家协作单位的大会战,这不仅翻开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篇章,而且对中国的航天事业和整个国防尖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阿波罗计划”还带来了另一个礼物:太空竞赛所带来的技术推动了人类历史的改变,比任何一种曾经预言过的方法都要深刻。据NASA统计的结果显示,“阿波罗计划”累计带来了近2000项重大技术发明,而它们悄无声息地改变了整个世界。就美国而言,随着上世纪60年代人类太空飞行进程的加速,美国大学授予的博士学位,特别是在物理领域,几乎增加了3倍。可以说,阿波罗让美国更加有智慧。
有人计算过,“阿波罗计划”的投入产出比高达为1:14,推动了从医药到金属制造业等几十种行业的发展。航天工业从此成为美国的领先产业。更重要的是,“阿波罗计划”还引领了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繁荣的浪潮,“阿波罗11号”登月的时候,如今人口中的大半都还没有出生,而现在,他们都在使用“阿波罗计划”所带来的科技。
“在去往月球的路上,让我们重新发现了地球”
由于政治原因,“阿波罗计划”诞生在一个极为特殊的时代,最终也因为政治原因被终结——1972年,随着“阿波罗17号”返回地球,人们开始对登月感到厌倦,“阿波罗计划”也随即被尼克松终止。
从1969年7月到1972年12月这3年多的时间里,总共有12名宇航员因为“阿波罗计划”踏上了月球。在“阿波罗计划”终止后的几十年里,人类就再也没有到过月球了,甚至连地球轨道都再也没有离开过。
在“阿波罗计划”实施时,美国社会不乏对它的批评者。他们曾质问:“当世界上还存在贫穷、疾病、仇恨的时候,美国为什么要耗费那么多资源把宇航员送上月球?”在经历了最初的狂热与成败之后,人们开始思索这样一个问题:载人太空飞行究竟意义何在?
1986年,《华盛顿邮报》刊载了一篇文章,对太空飞行提出质疑。文章援引一名物理学家的话:“我们在以错误的方式探索太空。在太空中不应该是我们的身体,而应是我们的头脑——配备着火箭的腿和机器人的眼睛。”文章说:“从务实的眼光看,阿波罗登月飞行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我们花了十年时间把人送上月球,他们做了什么?开车转转,捡几块岩石,打打高尔夫球(‘阿波罗17号’的宇航员曾在月球上打高尔夫球)。只需用十分之一的费用,一个机器人就可以完成上述工作——可能打高尔夫球要除外。”
另一方面,人们对载人太空飞行的另一层担忧正在逐渐显现:一张由“阿波罗17号”的宇航员拍回的照片显示,月球上有一个废弃的垃圾堆。NASA对此解释说,那是阿波罗月球卫星实验站的残留物。
这情景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南极:许多年前,那里还是“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但伴随着人类考察活动的深入开展,人们惊异地看到,这片曾经的净土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垃圾场。
与此同时,登月造假的阴谋论也不绝于耳。阴谋论者声称,美国没有登月,一切不过是好莱坞录影棚里制作出来的假象,这是美国政府为了维护其在美苏太空竞赛中的胜利而精心设下的一个惊天骗局。特别是荷兰国家博物馆收藏的由美国大使赠送给荷兰前总统德瑞斯的“月球岩石”曾被鉴定出是石化木头,这更坚定了阴谋论者们的信念。
我们为什么飞出太空?或许正如一位评论员所说:“在去往月球的路上,让我们重新发现了地球。”
对于地球,最令人震撼的“全身照”都和登月有关。人类为地球拍摄的最著名的《地升》和《蓝色弹珠》两张照片,正是迄今为止人类第一次和最后一次离开地球轨道,宇航员们在进行绕月飞行和奔向月球的途中所拍摄的。
这样的全景照片,让人类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家园的美丽和脆弱。1969年7月人类首次实现登月后,第二年就诞生了第一个地球日,现代环保运动拉开了帷幕,这并不是一个巧合。
1967年,NASA公布了一张地球的全身照。对当年的人类来说,那张照片太震撼了,很多环保主义者后来回忆说,正是那张照片让他们深刻意识到地球是一个整体,人类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保护地球环境才是唯一值得为之终身奋斗的事业。
1968年,拍下《地升》的宇航员也彻底改变,他原本是一个狂热的“冷战”分子,自从那次绕月飞行后,他不但变成了一个热爱和平的人,甚至连宗教信仰都变了。“阿波罗9号”的一名宇航员同样被地球的全身像震撼了,他说:“为了争夺一条想象中的国界线,地球上的人们不停地打来打去。其实在太空里你根本看不到任何國界线,地球就是一个整体,一个美丽的整体。”他回忆起俯瞰地球的时候说:“我多么想能每只手都拿一个,对有冲突的地区说,从这个角度看,它还重要吗。”
登月行动掀起了环保热潮,就在《地球索引》出版后的第二年,美国的环保主义者们宣布成立了“地球之友”,并倡议每年的4月22日为地球日。
1970年,美国政府成立了国家环保署(EPA),通过了第一个清洁空气法案,拉开了现代环保运动的序幕。事实上,“阿波罗计划”不仅提供了环保的动力,而且还提供了环保的技术。
50年过去,世界格局早已不再由美苏两强所主导,登月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政治因素和它的时代,成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阿波罗计划”前后延续了10年,它所面对的问题更是涉及到人类千百年之后的未来,这正是“阿波罗计划”留给人类的最大遗产。
在过去的这50年里,人类似乎已经将其遗忘,越来越局限于眼前,看不到或者没有耐心去考虑长远的未来。而在接下来的50年里,我们应该有足够的勇气和耐心继承这笔遗产,再次抬起头仰望星空。
几千年来,中国始终对月亮充满着各种浪漫的梦想,下一个登月的会是中国人吗?
2019年,按照计划,“嫦娥五号工程”将实施,实现月面软着陆。届时,我国长达16年的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期任务将画上一个句点。
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介绍:
“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的成功实施表明中国有能力到达月球,“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的成功表明中国可以安全着陆月球正面与背面,(未来)“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的采样返回,(将)表明中国有能力从月球安全返回地球……
中国正在积极筹备载人月球探测,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早日实现载人月球探测。
在此基础上中国将飞得更远,要探测太阳系,2020年中国将首次探测火星……我们还将探测木星系统和星际穿越。
(责编/袁栋梁 责校/陈小婷 来源/《1969,飞向月球》,苗千/文,《三联生活周刊》2019年第26期;《阿波罗计划的遗产》,袁越/文,《三联生活周刊》2019年第26期;《冷战·梦想·成功·泪水——人类登月三十年》,伊茗/文,《黑龙江科技信息》1999年10期;《阿波罗计划40年:登月任务改变世界》,同契/文,《科学之友》2013年第2期;《文明之光》,吴军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年7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