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发布实施。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各有关部门和昌平区委、区政府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广大社区居民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各方广泛关注、有力支持,合力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回天地区“三年行动计划”涉及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园林绿化、社会管理八大领域共108个项目中,67个项目已顺利实现开工,其中35个项目已完成。补短板、惠民生效果已经显现,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持续优化,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催生了“回天有我”社会治理模式创新,探索了大型居住区社会治理经验。
今年8月16日,市委书记蔡奇再次调研回天地区时强调:实施回天地区“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回天有我”社会服务活动,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际行动,是构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的具体实践。要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坚持“回天有我”,努力把回天地区打造成多方参与、居民共治的大型社区治理样板,建设充满活力、美好幸福的新家园。
8月13日上午,市领导林克庆、张家明赴回天地区组织召开治理类街乡镇整治提升工作现场会,总结推广“回天有我”社会共治和社区治理经验。市发改委等7个市级部门主管领导、昌平区等9个区主管区长,沙河镇等24个街镇书记和主任(镇长)在这里上了一堂生动的“社会治理课”。
课上,市发改委、昌平区政府、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龙泽园街道龙泽苑社区、霍营街道华龙苑北里社区负责人分别介绍了治理类街乡镇整治提升、“回天有我”社会共治、大型社区治理社会力量组织动员、党员“双报到”、五方共建、“霍营管家”等经验做法。
回天地区在过去一年的探索中总结了哪些经验?治理类街乡镇从中可以学到哪些大型社区治理的做法?以下几方面经验值得借鉴。
经验一:党建引领,
党员凸显带头作用
卫生不打扫、门禁没人修、物业撂挑子、业委会半瘫痪……在华龙苑北里小区,这样的糟心事曾让居民饱受困扰。现如今,小区不仅环境大变样,曾经困扰居民的各种矛盾也得以改善。这些都要得益于小区首创的“党建引领,五方共建”社区治理模式。在共建共治工作中,社区坚持以党支部为核心,依托党建协调委员会为平台,凝聚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以及社会组织多方力量,形成治理合力,服务社区。
就拿老百姓最为受益的自备井置换市政水工作来说:在入户更换水表过程中,社区党员干部带头,协同物业人员和社区党员进行网格化包干,配合自来水集团进行入户换表,做好居民沟通工作。一个多月时间里,全社区近千户居民及商户的换表率达到90%以上。在管道对接的40个小时内,党支部委员全程陪同,实时向居民公布对接进程,协调应急用水,做好居民安抚工作。党员身先士卒,各方组织联动配合,使得社区难题及时推进、快速解决,对居民的生活影响小,居民也更理解并配合工作的开展。
在回天地区的另一个社区,也发生着类似的故事。在龙泽苑社区,135名回社区报到的在职党员成为社区服务居民的好帮手和社区治理的骨干力量。从换届选举入户登记,到安装监控征求意见,从清扫社区卫生到参与国防教育,从健步走到社区议事,有活动的地方就有党员的身影。
社区环境整洁了,邻里之间和睦了,居民素养提高了……在这堂“社会治理”课上,社区党支部书记伊然动情地说:“党员代表一面旗帜,党徽意味一份责任。如今,我们是社区的12345,我们是居民的‘护城河’。”
经验二:精准施策,
聚焦居民需求解短板
社会治理工作必须聚焦居民需求解短板。针对回天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空间结构失衡、回旋余地小、调整难度大的问题,昌平区通过“回天有数”、12345市民热线诉求、网上民意征集等渠道,全面摸清底数、需求和短板。
这里,要特别介绍的是“回天有数”。为了更有针对性地补齐短板,2017年9月,昌平区启动了“回天有数”计划,通过大数据开展监测、评估和分析,诊断城市问题,继而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特别是高度关注“感冒发烧”这种小病,不以事小而不為,解决群众身边事。回龙观、天通苑社区网信息“直通车”,社区的需求意见箱等等,都是解决“小事不出社区”的尝试。
经验三:靠前服务,
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
“街乡吹哨、部门报到”这8个字,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但是,如何把哨吹响、把到报好,打通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龙泽苑社区有自己的心得。
小区煤改气,锅炉房储煤场和渣池子闲置近2000平方米,被私人承包建了一处92间房、1961平方米的违法建筑用于出租,给社区环境质量、治安治理带来了不小的隐患。
社区党支部书记代表居民、街道吹响了“集结哨”。区委书记闻哨而来,亲自督办,区城管委、区社工委等部门积极行动,最终违法建筑被拆除,场地恢复了原貌。
“有需必到”的“集结哨”改善了龙泽苑社区的环境,而在整个回天地区,“主动报到”也在火热开展。
去年以来,全市“吹哨报到”“接诉即办”工作深入开展,市属委办局、公共服务企业陆续到回天地区报到,把管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形成条块工作合力,努力解决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难题。目前,全市32家部门已累计主动报到274次,17家市属部门以“办一件实事”为具体抓手,送政策、送点子、送服务,切实帮助基层解决了一批困扰多年的难题。
经验四:多元共治,
社会团体发挥作用
回天地区的实践,提供了一种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机制,实现了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市“回天”工作专班成立“联合创新实验室”,吸引社会组织、民营企业和智库报到服务。昌平区以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为依托,通过公益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并向镇街、社区延伸,构建“区—镇街—社区”三级社会组织治理体系。
如今,回天地区的社会组织有近200个,在全市来说密度最高,他们活跃在基层,贴着百姓、跟着需求走,接地气、有活力,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同样,在华龙苑北里小区,社区积极引进专业社会组织,参与社区重点工作的推进,不断提升治理水平。目前,社区已有专业社会组织5家、草根社会组织13家。
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出台了《关于回天地区社会组织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试点方案》和《关于在回天地区开展完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机制的试点方案》等文件,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成立了镇街级社会组织服务协会,制定街道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指导目录,推进社区、社工、社会组织“三社联动”。同时,支持社会组织参与政府购买服务和开展公益活动,累计开展服务活动765场次,服务社区居民25万余人次。
今年5月,回天地区各社区党支部、居委会联合夏虹公益促进中心、布简单布艺美学馆两家社会组织,为社区内妇女、青少年儿童及家庭开设各类环保实践课程,分别举办了“垃圾变有机”“请问‘我’是什么垃圾?”“变废为宝”“自治酵素有机肥”等系列趣味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提升社区家庭垃圾分类意识,了解垃圾分类方法,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工作。
经验五:群策群力,
“回天有我”成品牌
如今,“回天有我”已经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它最早是由回天地區19个社区党支部发起的倡议,号召大家从我做起,为社区美好环境作贡献。
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和参与人数的增多,服务内容也不断丰富,开启了“争创‘无违建社区’我带头”“‘门前三包’我监督”“物业提升我参与”等社会服务的新模式,并衍生出众多子品牌,如“回+双创社区”“观里好人”等,成为推动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回天有我”的影响力,也从侧面印证了群众对于“三年行动计划”的认可。自“三年行动计划”印发以来,市有关部门和昌平区紧跟工作进展,持续宣传行动成效,让群众有稳定预期和获得感。同时,组织了很多线下活动,比如组织“回天杯”城市设计大赛,让居民在亲身参与中体会身边的变化。
2019年6月,回龙观镇拆分为回龙观街道、龙泽园街道和史各庄街道。回天地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在深化,党建引领“吹哨报到”改革在深化,“民呼我应”“接诉即办”在深化,推进超大型社区治理、构建多元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的探索在深化,提高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实践在深化,社会治理正一步步向现代化、精细化的道路迈进。
〔市发展改革委(市“回天”工作专班)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