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我们如何与世界相处

2019-09-10 07:22本刊专题组
ELLE世界时装之苑 2019年8期
关键词:还珠格格

本刊专题组

朱哲琴:歌手,跨界声音艺术家,“看见造物”创始人。20多年来从音乐出发,开始漫长的艺术探索之旅,近年工作与创作大量介入到声音、视觉、媒介等领域,致力于公众与社群的互动。

首先感谢论坛把20分钟交给一个做音乐的人,这是一次冒险。艺术家善于把现实转换成抽象的东西,而要在这里跟大家讲“明天”,我觉得是挑战。

“明天”是一个时间的概念,“世界”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我想这两个概念实际上都是人类的独创,特别是时间。昨天、今天和明天,不是一种定格,而是在不停地转换和演化的,每个个体都在演动里面找到了自己的风景,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找到了自己的角色。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这二三十年、在这有限的时空里的转换。

20年前那个唱歌的朱哲琴,人们说她天马行空,很缥缈。她是一个歌者,是探讨不现实的、人类精神内在的那个我。但在今天很多人认知的朱哲琴是朱老师,当我第一次被人叫朱老师的时候,我呆了,我怎么从精神意象的领域,转换成了非常实在的“朱老师”?我当时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不酷的词、不酷的角色。但这一切就是时间的魔术。它让一个人从出生开始,慢慢建造自己、认识自己,一直在表达自己,然后在某一个时间,她从个体的表达转化成跟群体的互动,她要了解我们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这个群体是什么样的、我们这个时代是什么样的。

我创立了一个品牌,来做民族手工艺的保护——我们从哪里来的?我们现在应该怎么样?我们会怎么样?我感兴趣,我要参与其中,所以我成了“朱老师”。而最近我又做了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延续音乐家的身份,进入新媒介的创作,包括跟同济合作声音的光和空间的装置艺术。从现在到明天,可能我又是在艺术、光、影像中的朱哲琴。从歌者到使者,在艺术的世界里,我觉得我永远是一个探索者、一个行者。

在歌手时期,我游历了很多地方。每个地方都让我在听觉上产生独特的感受和想象。作为一个做音乐的人,我是通过耳朵来认知世界的,我沉迷于听觉世界里的创作。2009年,我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创立了一个亲善行动品牌,邀请设计师、媒体,深入到中国非遗的发源地,去学习、挖掘、了解、记录当地的文化遗产,将它们转化成当代的设计,把它们带到当代的生活,重建社会的风貌。作为使者的朱哲琴,一做就是10年,我们建立了一个品牌“看见造物”。

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呢?我想这是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思考过的问题—我们从哪儿来?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根源到底是什么?我们所建造的中国当代的风貌是什么?我希望重新親近、重新学习和理解中国文化里的那些智慧,通过对本土文化的学习,以及这些哲学思想的再学习和转化,去引导和启发我们,由此产生一个原创的思想和价值体系,以及一些工作方法。

当今的中国,大家好像都有非常现实的目标,对财富、名誉、学术的目标,但是这些目标和需求,是驱动人往前的真正的力量吗?很多年前我看海明威写乞力马扎罗山,讲到豹子到那么高寒的地方干什么。多年后终于明白海明威在讲什么,包括《老人与海》,他一直探索一种精神,是什么驱动人?是人内在的、对未知的好奇,是这种力量驱动人一直往前走。在认知和了解世界的过程中,你的工作、你的经历、你的一切构成了你作为人的独特方式,是一种生活方式、精神方式、存在的方式。

我时常怀念十几岁的时候。那个时代很真,草很绿,天很蓝,每周到合唱团唱歌,所有东西都很鲜明、生动。仿佛一切永远如此!现在的现实反而让我觉得很虚幻。2018年谷歌首席科学家雷· 库兹韦尔宣布:2049年,人类将进入永生的时代。那时可以把生物当做计算机软件,通过对生物体内的细胞进行重新“编程”,帮助人类远离疾病和衰老。生命和人类将被重新定义,想象一下这个时刻,真是激动人心!但同时,我感到莫名的悲哀,如果人不会死,没有时间的限制,那活着又是什么?

电影《星际穿越》里有好多场面让我非常感动,人在茫茫宇宙中就是一小点,我们这么渺小的存在,创造了那么丰富的文明。但是宇宙的存在有它自身的规律,谁说人类能永存?那时我想,你还怕什么,放开了活吧!

我喜欢探知未来。未来看起来不能预期,同时又很刺激。21世纪人的观念在发生改变,对人类来说,这种改变是很彻底的,但是对宇宙来说,也许只是时间长河中的正常迭代,其实微不足道。面对不可预期甚至虚幻的未来,你只有爱,只能去爱,你必须去爱。当你爱的时候,你才敢把自己抛出去,去无中生有。你爱一个人、爱一个主题,或爱一个学科,才会贡献你自己,你才会有那种力量。人的一生没有一个答案,没有一个涅槃的结果,所有的意义、所有的存在、所有的“有意思”,都是在不停迭代、转化的时空中,你的解释、你的创作和你的所作所为—而这个从昨天、今天到明天的过程,我觉得才是生命所有的意义。

面对不可预期甚至虚幻的未来,你只有爱,只能去爱,你必须去爱。当你爱的时候,你才敢把自己抛出去,去无中生有。

蒋方舟:作家。代表作杂文集《正在发育》《邪童正史》《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 东京一年》、小说集《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等。还活跃于电视、主持、视频访谈等领域,是年轻一代具有公众影响力的意见领袖

在我参与的很多文学文化会谈中,大家谈及未来时会非常悲观:人的创作性也许会被摧毁,作家这个行业也许会被替代……因为有了AI后,很多互联网公司在研究人工智能该怎么写诗。于是,在谈到未来时会弥漫着这样的情绪:我们不愿想明天和未来。所以,今天我更愿意从昨天开始讲起。

今年年初,我看了一个很好的展览,沉浸在一种创造性的、神秘的、挖掘的快乐当中。这个展览是大英博物馆展出的《吉尔伽美什史诗》,创作于4000多年以前,是苏美尔人的神话:在人神并存的时代,半人半兽的吉尔伽美什作为英雄,决定代表人跟神作战,他为人类创造了美好的世界和未来。

我在看这个展览时想:我们为什么毁掉了吉尔伽美什的期待,为什么把世界变成了这样,为什么在面对明天的时候总是看到恐惧,而这个恐惧其实是对未来、对技术、对AI的恐惧。我开始寻找是谁第一个对由技术带来的明天产生了恐惧—我发现打开潘多拉盒子的,是一名18岁的女孩。

她叫玛丽· 雪莱,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丈夫,浪漫主义诗人珀西· 雪莱。也因为珀西· 雪莱的大名鼎鼎,使得玛丽· 雪莱在文学史上被非常大地忽略和隐藏了,并且,她本就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家庭,母亲因生下她而去世,使她一出生就背负了极大的阴影。她15岁与珀西· 雪莱私奔,但私奔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美好,珀西· 雪莱向她提出彼此实行一种最前沿、最时髦的开放关系,“我可以找别的女性,你可以找别的男性”。即便在她怀孕时,也是如此。玛丽· 雪莱的悲惨可想而知,从没有被完整地爱过,更没有被毫无条件地爱过。

他们有一天私奔到了瑞士的一幢别墅,遇到了当时更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为打发无聊开始鬼故事竞赛。事实上,只有玛丽·雪莱非常认真地写下了她的故事,弗兰肯斯坦。我们现在翻译成《科学怪人》。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玛丽· 雪莱把自己代入怪物的角色:她被自己的父母创造出来,就像弗兰肯斯坦被带到这个世界上,却没有学会怎么去爱,才导致了这样的局面。这原本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演变到后来却引发出另外一番讨论:人对技术的恐惧。人出于好奇、自大,创造出了一种技术,复活了一种生命,最后却被它毁灭。我们为什么那么害怕技术,那么害怕机器人变得越来越像人?其实,我们是害怕人变得越来越像机器。尤其到了大数据时代,你会发现人变得越来越可控:每天都有人在探讨,人还有什么深层和不堪的欲望没有被挖掘出来,该如何操控这种欲望……人成了大数据中的一环,丧失了意义感、目的感,每天的生活似乎丧失了更本质的东西。

面对悲观的未来,面对意义感的缺失,我们该如何与世界相处。在我看来,首先人可以更抗拒地活着。曾经,“不知道”某件事似乎是非常可怕的,意味着你被这个时代抛弃了。有朋友跟我说,最近这个剧里的哪个明星特别火,或者提到某个社会概念,问我要不要加入讨論,我都非常骄傲地说“我不知道”,因为我不必知道。人可以逃避技术、社会趋势、流行文化对你的操控,不用把时代看成一列不追上就会掉队的火车,人可以堂而皇之地“掉队”。

其次,人可以更开放地活着。我观察到我身边的一个现象,90后、00后越来越不愿意社交,宁愿做线上社交,也不愿意线下社交。人为什么不愿跟社会发生互动?可能是害怕受到伤害,便降低了自己的开放性。美国女哲学家玛莎· 努斯鲍姆曾说过,善良是很脆弱的,做人若要善良,你得是开放的。我们不要过一种封闭的生活,你要承担自己被伤害的可能性,保持脆弱和开放,不要关掉自己跟社会相处的途径,要成为社会当中的一员。

第三点,我觉得人可以更主动地活着,而成本最低的一种主动认识世界的方式就是看书。你应该主动地看书,主动地接触你原本不能接触的东西,主动地去拓展自己对历史、对过去、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

今天我们可能不知道该如何跟AI、跟技术相处,如何面对一个人工智能的世界,一个所有机器都比你聪明的世界,很难被动地找出答案,我们能做到的是学会如何跟自己相处:可以选择更自由地活着,更不像机器一样地活着,我觉得这是我们克服对明天的恐惧的唯一方式。

徐颖: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相关建设工作,获得2017年度“MIT Technology reviewinnovators Under 35”奖项、2018年卫星导航定位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同时致力于科普工作,作为“北斗女神”走红网络。

先为大家介绍我国的“大国重器”。什么叫大国重器?有两层含义,一是只有超级大国才有这样的技术和经济实力,能够有这样的设备;二是这些设备对国家的国防、军事、民生或经济特别重要,所以叫大国重器。隆重地为大家推荐我国的科学“网红”系列: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中国天眼”FAST(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还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所有的大国重器的背后,就是我来自的中国科学院。

为大家宣传一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著名的哲学三问是“我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而我们做导航的,为大家解决的也是“我从哪儿来?到哪里去?怎么到这个地方去?”的问题。北斗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的卫星导航系统,2018年年底开始为我们和“一带一路”地区提供服务,即将在2020年年底覆盖全球,实现“中国的北斗,全球的北斗”。可能大家还不知道很多人的手机上都已经有北斗系统了。你可以在手机上下载一个卫星检测的App,比如北斗伴,打开GPS开关搜索卫星,出现的显示中国国旗的卫星就是北斗导航。我们希望2020年全覆盖之后,能够在每个手机上都看到北斗系统为大家提供服务的状态。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人气一直居高不下: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每天都在干什么?大家觉得我们要么是像1980年代的电影中一样,穿着中山装在昏黄的灯光下操作;要么是像科幻电影里一样,在实验室进行一些谁也看不懂的操作,目的只有两个,毁灭地球或是拯救地球。但其实我们的真实生活介于二者之间,没有那么苦,也没有那么酷。

我们有一个团体叫做“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只收35岁以下且还没有被评为教授的青年科研工作者,这是我最喜欢的学术群体,没有之一。我们在一起当然不只是吃喝玩乐,更多的是进行严肃的学术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大众对我们科学家的印象往往是木讷、清贫、小众、辛苦、牺牲,但是我们除了希望展现给大众永恒不变的严谨还有创新的科学精神,还希望不要总是去宣传科学家的辛苦和牺牲。我们希望为大家展现科学是一件多么酷的事情,科学家是多么好玩的一群人,我们如何在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和国家需要的共赢状态。不要总是宣传科学家的辛苦和牺牲,这样我们都很难招生了。

从科学家的角度来讲,你了解的科学知识越多,对自然越敬畏;越是接触宇宙,就觉得宇宙中不可测和不可知的东西越多。为什么要探索宇宙、探索太空?这是人类的本能—探索未知、挑战未知。

我们可以把大航天时代和大航海时代做一个对比。在大航海时代,人们把足迹探向了海里,带来很多的资源。而现在,大家都知道埃隆· 马斯克的SpaceX正在推进火星殖民计划,前不久还发射了60颗Starlink卫星。过两天,我国将首次在海上发射卫星。航天技术已经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目光即将离开脚下的土地和大海,转而仰望头顶的星空;我们将带着对宇宙的敬畏、对未来的好奇,对太空进行探索。

未来的太空中会发生很多有意思的事,比如太空采矿。有一些小行星蕴藏着很多的能源,如果实现太空采矿,甚至可能会改变现有的经济格局。还有太空殡葬,可以用卫星把很多人的骨灰带上天,而且这颗卫星从你头顶通过时,App甚至会给你通知。去年Space X把太空旅行的船票卖给了日本的一位富豪,我们国家也有这样的公司,希望2025年能实现太空旅行。到时候,太空里甚至会有网络,让你可以拍照发Instagram。还有太空能源。在地球上采集太阳能,不仅晚上没有办法采集,阳光穿过大气层时能源也会有很大损耗。我们可以建一个太空电站,就能百分之百利用能源。只是目前面临的问题是,怎么把能源无损地传回到地面。

国家发展、民族命运与科技休戚相关。我们曾错过大航海时代,没能从中获得红利和科技发展。在大航天时代,希望有更多的航天工作者、航天爱好者、媒体和大众参与进来,合力找到我们应有的位置。

我是做应用科学的,但我也有一些从事基础科学的小伙伴,我们经常会争论一些问题。做基础科学的小伙伴说:只有我们基础科学的进步,才能够推动科技的整体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比如说人工智能可能会带来新一轮的工业革命。但从我们应用科学的角度来说,是我们有了需求,才能牵引基础科学的进步。但其实这就跟“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从科学的角度上来讲,是确定和不确定态,很难说哪个答案是完全正确的。

“是科技改变人类,还是人类改变科技”这个话题也是这样。从本质上来讲,是人类改变了科技。而人类被科技改变的部分,其实都是我们想被科技改变的部分。比如有了科技之后,大家在家里就可以点外卖,这是我们想被满足的需求。而人类不想被满足的部分,是很难通过科技改变的。但是从我们科学工作者的角度来讲,我们更希望的是在有生之年,人类能够推动科技的发展,使科技能够改变世界,而我们的航天工业也终将服务于大众。

从科学家的角度来讲,你了解的科学知识越多,对自然越敬畏;越是接触宇宙,就觉得宇宙中不可测和不可知的东西越多。为什么要探索宇宙、探索太空?

这是人类的本能——探索未知、挑战未知。

2008年10月,我在北京協和医院生下一对双胞胎女儿。一周后杂志截稿,那期编者话的题目是《新生》。对我来说这是人生中一次重要的“更新”—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疼痛和幸福,我给了一对小娃娃生命,她们同样给了我新生的机会。

作为大龄产妇,我很幸运碰到一个开明的妇产科医生,她一直跟我灌输生孩子这事不比做杂志更难,放轻松。也别信那些“女人一孕傻三年”的话,经历了生育过程和养育孩子过程的女人,只会比以前更勇敢、更强大、更有耐心和耐力,还能更好地管理时间。后来十年,我用自己的经历验证了她的话。

医生还教了我一个教育的道理—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没有比以身作则更好的教育。如果想让孩子好好读书,自己就先做一个常常读书的人;如果想让孩子懂事听话,先想想自己是不是一个处事不惊、有礼有节的人;如果想让孩子学一门技能,先想想自己是否有毅力去学?自己都做不到的事,为什么要求孩子做到?

很多人会说,时代不一样了,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我不这么认为。孩子的天赋各有不同,但天生资质并无太大区别。发现孩子有某种天赋是好事,发现孩子并无天赋也是好事。我和老公在孩子们五六岁时就清晰地认定,她们没有各种超常人的天赋,像普通孩子和我们自己一样,健康长大,平凡而努力,也可以过挺好的日子。

身边很多父母望子成龙成凤,愿望没有错,但这对孩子公平吗?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有遗憾的,没考上一所好大学,没找到一份好工作,没嫁给一个好男人..只有接受遗憾,日子才能过得不那么遗憾。那为什么我们要把自己的遗憾转嫁到孩子身上呢?放弃让孩子去实现我们曾经求之不得的人生遗憾吧。每个妈妈,都有自己作为一名母亲为之自豪的地方。对我来说:孩子独立是妈妈最大的成就。就像我妈从小告诉我的:我们是一家人,妈妈永远爱你,但你的人生,要你自己来负责。

现在很多妈妈舍不得孩子受苦。可孩子长大后,终有一天将要在复杂和不尽人意的环境中奋斗和求生。为何不让他们早点认识真实的世界,并非那个父母宠爱庇护下的温室。早一天对世界有清晰的认知,未来就能早一天适应真实的世界。

我在北京的家是一个明星楼盘,小区常常有盛大的生日派对邀请全小区的小朋友来玩。我那几年有一点焦虑,总想着怎么能让女儿明白,这个小区里歌舞升平办派对的日子,并不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生活,不是派对,而是柴米油盐有底气接地气的小日子。

选幼儿园时,我们找了附近一所普通居民区的幼儿园,每天放学,门口最多的是自行车和三轮车。女儿非常喜欢,第一天放学就抱回了一个大萝卜,同学的妈妈是卖菜的,送了每个小朋友一颗大萝卜……是的,这颗大萝卜,才是生活真实的样子。

小区里很多妈妈跟我说:女儿上的幼儿园太普通了,没有外语课,只陪孩子傻玩,会耽误孩子的。女儿进幼儿园时才两岁半,中文还说不利索,为什么不先把中文基础打好?为什么要辜负她们本应该傻玩的童年?

大人们常说:小孩懂什么,还不是要父母替他们选择?孩子的人生和我们的人生并没有什么不同,选择没有对错,不后悔的选择,负责任的选择,就是对的。

女儿是院子里唯二不上课外班的孩子,我并没有觉得成长因此缺失了什么。孩子也很开心,每周末都是大人和孩子可以一起睡懒觉的周末。女儿有时回家也会告诉我有同学去上英语课芭蕾课钢琴课……我告诉她们,任何有兴趣、愿意花时间去学的,妈妈都愿意送你们去,但妈妈不想替你们做选择。她们想了想说:那还是窝在家里搭乐高吧。我觉得很好啊,乐高真的挺好,我现在也很喜欢跟女儿一起玩乐高。

从上学前班有作业那天起,我就反复地跟她们说:作业是你们自己的事,不会做要自己想办法,做错做对都要自己负责。她们需要帮忙时会喊我,但我最常给出的回答是:这个妈妈也不会啊,妈妈好笨,真的还要靠你们自己来解决。

我从来不跟她们的考试分数较劲。考得好,表扬;靠得不好,鼓励。扪心想想,我们后来的每一步成长和成就,和小时候的一次考试分数,有多大关系?为什么要跟分数较劲?大人放手,孩子才会更独立,更懂得要对自己负责。

晓雪:ELLE China首席品牌官兼编辑总监。2006年加入ELLE,带领ELLE走向从平面杂志、网站、视频,到SocialMedia、App等全媒体平台。并致力于推动本土时尚新面孔和全球华裔设计师的成长与发展。2015年至今多次登上“BoF全球时尚行业最具影响力榜单”。

女孩子当了妈,人生进入新阶段。与孩子的相处,也是与另一个全新的自己相处。

每个娃娃都是天使,但天使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淘气、不听话、常常惹祸……妈妈的耐心,是对孩子的耐心,也是对生活的耐心;妈妈的勇气,是为人母的勇气,也是一个成熟的社会人应该有的担当和责任。

每一个妈妈,都有自己和孩子相处的方式。我常说自己是个不靠谱的妈妈,因为工作太忙,并没有特别多时间陪孩子……但孩子还是一天天如约长大。

我有时想,必须要接受孩子有时和自己不一样的想法,就像要接受这变得越来越不可思议的世界;必须要原谅孩子们有时会犯的错,就像原谅自己在工作生活中其实也常常失手和失败。

我其实也不知道哪一种相处方式是最恰当的,但我希望自己和孩子可以达到一种境界—只相爱,不相欠。这六个字,也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妈妈和孩子的关系。就像我和我的妈妈,她教我的那些人生道理,她都身体力行在先;她从来不让我觉得,我对父母有任何亏欠;她告诉我,妈妈有妈妈的名字,你有你的名字,我们是一家人,但各自是独立的。你不是妈妈的附属品,妈妈也努力不成为你的累赘。

我当然希望女儿成长为我期待的样子,但我更希望她們成长为她们自己喜欢的样子—我们每个人都像夜空里的一颗星星。愿孩子们成为自带光芒和能量的小星星,愿妈妈们也都保持住自己的光芒。父母和孩子,互相取暖,互相照耀,这片最美的星空,名字叫做“家”。

苏有朋:著名歌手、演员、导演。1988年作为小虎队最小成员“乖乖虎”出道。影视剧代表作包括《还珠格格》《 倚天屠龙记》《 风声》等。曾执导电影《左耳》 《 嫌疑人X的献身》,凭借前者获得台湾金马奖最佳新导演提名。2019年,担任青年团训节目《创造营2019》班主任。

如今,谈论喜欢走出舒适区,仿佛是一种绝对正确。

但与其谈论要不要待在舒适区,我觉得应该首先考虑如何面对生活和大环境中突然的变动和不安。

我是一个娱乐工作者,不是一名专业的演讲者。所以为了准备这次演讲,我提前一天就来到上海准备。上海天气很热,暑假就要来了……暑假、苏有朋……这两个关键词……对,童年神剧《还珠格格》又要重播了!

是的,我的人生有不少高光时刻,都代表了某种成功。不管是“乖乖虎”还是五阿哥,都是光环和标签。可随着时间的流逝,光环会变成包袱,我开始不断地转换着跑道。在这里,我想借机会先做一个简单的澄清:每当童年神剧重播的时候,我其实觉得很荣幸,能够陪大家一起长大是很开心的事情;其次,当大家对《还珠格格》里的苏有朋念念不忘的时候,某种程度上代表我在大家心目中依旧是年轻的模样。

大家可能会觉得我是一个挺不安分的人,我尝试过很多身份,歌手、演员、导演、《创造营2019》班主任,今天又变成一个演讲者。我喜欢新鲜的尝试,某种程度上也没错。走出舒适区,是近年来很流行的一个说法。如今,谈论喜欢走出舒适区,仿佛是一种绝对正确。但与其谈论要不要待在舒適区,我觉得应该首先考虑如何面对生活和大环境中突然的变动和不安,因为变动和不安是一定会存在的。其实我和大家没什么两样,老天也没有特别眷顾我,我的生活也充满了不在预期内的事情、我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常常就这样发生了,我不得不去面对,我想在座的大家会有一样的感受。

首先,我想从外在行动上说起。我最近接了一个真人秀节目。为什么说做这个节目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呢?因为从导演邀请我的那一天起,就告诉我今年要选一个男团,我心里面很诧异,为了躲避跳舞这件事情,我不停换跑道,离小虎队时期很久了,我终于做导演了,突然要请我当导师,我能胜任这个事情吗?导演和我说,你出场的时候,必须有一段导师出场秀,要展现自己的一些说唱跳的能力,证明你有资格成为他们的导师。可以说,我对导师秀的任务相当的恐惧。

大家猜一下这一分半钟的表演,我花了多长时间准备?我花了三个月来准备。我先去练了瑜珈,把自己的身体调养好,接下来从最基础的训练开始。当外界发生了变动,我们采取措施和行动的时候,千万不要认为这会是轻松的。我从来不敢怠慢任何挑战,包括今天的演讲。之前拍电影《风声》的时候,我演白小年,为此我去学习了四个月戏曲,拍戏的时间都没有学习的时间长。我不是要自夸,我非常尊重专业。导师秀的说、唱、跳、造型、舞美,都有专业的东西要学习,这样你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歌词,才会是对的。不要怠慢任何挑战,从感觉吃力到毫不费力,中间是费尽全力。

在心态上,我们也需要常常和自己对话,因为有的时候我们缺的不是能力,而是输在心态。每个人都一样,面对未知,会一团迷雾,不知道要去哪里,可能会产生一些焦虑或者不安全感。大家常常会觉得这两个情绪属于负面情绪,我们都应该跟它为敌,它是不受欢迎的。我们不停地讨论如何不焦虑,我告诉你们,不焦虑是不存在的,至少在我身上是不存在的。焦虑是我们的朋友,它无时无刻不在。而且适当的焦虑会帮助到你,会刺激你的肾上腺素分泌,让你有求生的欲望。当你不再抗拒这些情绪的时候,你的焦虑已经减轻一半了。其实你要公平看待这些负面情绪,不安全感的另一面其实是新鲜感和刺激感,也是冒险,两者伴随而来,所以焦虑同时也是机会。

在演艺圈这么长时间,有很大压力的时候,我会去做禅修。会有10天的时间,把手机上交,不和其他人交流,自己打坐,自己观察。我想观察是非常重要的,观自在,你可以随时给自己做压力管理,情绪管理。每个人的方法可能都不一样,我觉得睡眠是很重要的。有些人可能是喝点小酒,或者是泡个澡、运动或者跟朋友聊聊天,或者是其他的方式,你找到自己适合的方式就好,但是不要排斥和你的负面情绪交朋友。

当你做到了行动上不怠慢、心理上接受了焦虑,我想某种程度上你已经开始享受这些挑战和变化了。最后还有一点想要提醒的是,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你只把它当成一个任务去完成,还是全情投入真情实感做这件事情,是有很大差别的。

我记得刚开始录《创造营2019》的时候,我问导演应该怎么做,导演说你要相信这个角色,你相信它,接下来你做的所有事情就都是对的,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面,我一直真情实感在做这件事情。我给自己立下目标,要认真地注意学员间的个体差异,这意味着我需要花更多额外的时间来观察我的同学们,看看他们需要什么,所以我做了大概比合约里需要做的多出了好几倍的事情。有一次收工大概是半夜,我们班的四五个同学,熬夜在电梯口等着送我回家。那一刻我很感动。那一刻我发现我做对了。这也是我最后想说的:在商业社会里大家并非都是冷冰冰的机器,真心是会被看见的,人和人的真心是会交流的。当你投入真心,是会获得意外的回报的,会带给你很大的力量和鼓舞。

黄执中:《奇葩说》 第三届“BB king”,知名辩手,曾连续两届获得《国辩》的“最佳辩手”。因其独树一帜的辩论风格和表达方式,他被网友亲切称为“少爷”。他能在复杂的困扰中直指问题本质,每每用最“暗黑”的方式,振聋发聩。

我们时常遇到这样的提问:“每次到了下班时间老板就分派工作让我加班,非常不乐意,怎么拒绝?”“室友跟我作息时间不一样,我该如何让他不要影响我休息?”“朋友找我借钱,我不想借该怎么办?”

从我的角度来看,如何回答这些困惑并不是口才问题,而是—在你说出“不”之后,心里会有压力,会不舒服。我们该如何应对“拒绝”呢? 拒绝一段没有必要的社交,拒绝一件你不想做的事情。

如果今天有人来说,“室友跟我作息不一样,三更半夜还在打游戏,我睡眠很浅非常受影响,可是室友要在一起相处4年,我该怎么办?”我通常会说,你就把这段话原封不动地和他说就好了。可往往在现实里,他只会说,“你怎么这么晚还在打游戏?”这不叫有话直说—有话直说,需要你有一个通盘想象的能力,需要你将你的痛苦、焦虑以及不满的原因完整地陈述给人听。

成熟的人作选择,不成熟的人作反应。之前在青岛演讲,有一个同学提问,“老板总是在下班时派发新的工作,害我总要加班,我很想拒绝,该怎么办?”他不敢拒绝,担心对老板说了“不”之后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

我的建议是:老板找你加班有很多可能性,他可能不知道你下班后安排了很多事,你不妨向老板坦白真实情况,如果他并没有指定必须由你来做,那么他会安排给其他同事。第二种情况是这件事情非常重要,并且非你不可。你因此取消了下班后的安排,而你所坦白的真实情况,也会让老板知道你为工作牺牲了什么。有没有更糟糕的版本呢?老板对下属丝毫没有体恤,从头到尾不会觉得你受了委屈,认定你就应该时刻准备为公司加班。在你勉为其难拒绝加班之后,你会发现老板毫无人性,那么是否离开这个工作,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

很多时候,你以为“只要继续忍”,事情就能迎刃而解,只要不拒绝,就不会产生后续的问题。但当你的委屈累积到一定的程度,情绪便会到达一个峰值——“我不干了!”这个时候叫做作反应,因忍无可忍作出的反应。

另一方面,担心说出“拒绝”之后对方会委屈,这是一种“不信任他人”的行为。《奇葩说》有一期的辩题特别典型,“单亲家庭,父母找的另一半我不喜欢,该不该说?”说出来担心长辈心里有疙瘩,你也会内疚,“爸爸找的这个阿姨,如果我说不喜欢她,爸爸会不会就此孤苦伶仃了..”这种内疚其实是源于你对父母的不信任,你的潜意识里不相信他们还能找到更好的伴侣。

时常有女生问:“男朋友总是打电动不理我,我很生气。和他沟通又会吵架,该怎么办?”其实,人是没有“生气”这种情绪的,“生气”这种感受,都是其他情绪的转换。仔细想想看,假如你正在换衣服,突然有人冲进来,你会生气,这时的“生气”是由“不好意思”转化的;男朋友打电动不理你,是因为“不理你”这个行为让你感到被抛弃了,你的诉求没有被重视,由此产生“不安全感”,这种缺乏的安全感转化为了“生气”。

在做“好好说话”时,我们听到这样的问题:想为父母更换家里的旧冰箱、旧电视,他们总是以省钱为由拒绝,我该如何说服顽固的父母?跟前面所讲的一样,这不是口才的问题,而是一个心理机制问题。你在北上广深打拼,大城市生活的你衣着光鲜亮丽,回家之后看到父母在用旧冰箱旧电视,你因此感到内疚,这就是父母想要的。我们的父母分为两种,一种“强”父母,一种是“弱”父母。后者的心态在于,他们认为养育子女是自己最大的价值,特别害怕栽培了一辈子的子女离开自己。子女小的时候,他们用各种子女所需要的支持拉住孩子,当孩子长大,就用子女的内疚感作为牵绊。所以,这种情况不需要通过一段谈话或沟通来改变,而是要让老人家感受到自我价值。

人从拒绝中感知自己的存在

我时常和大家强调,“好好说话”不是要大家“说好话”,它也不是一个口才问题。我们在面对拒绝与否时,“say no”是很有必要的。你的与众不同,不是你“say yes”的时候,而是“say no”的时候。人都是从拒绝中发现自己的存在的。

之前聊亲子关系,有人提问:“我的小孩进入了叛逆期,该怎么让他改变呢?”一位老师的回答非常有意思:“根本没有叛逆期这件事,所谓的叛逆期,只不过是你的孩子第一次和你说‘不’。小的时候孩子比较顺从,到了青少年时期开始说‘不’,这并不是叛逆与否的体现,正常人都会有拒绝行为。”

沟通是一个磨合的过程,只要产生了沟通,就会有期待。曾经有人问我:“黄老师,为什么都说‘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呢?”提问者是个特别乖巧的男生,他有一个困惑:为什么总是被女生抱怨的男生反而获得了青睐?这其实是一个很严重的误解。试想一下,你对A男生毫无感觉,他送你回家或送谁回家,你都不会有任何不悦;相反,如果是你颇有好感的B男生送你回家,但第二天他又送了别的女生,你就会觉得他是渣男—这是因为,你对B有所期待。所以,不是“男人不坏,女人不爱”,而是你爱的人很容易变成“坏人”。

人的与众不同在于每个人会拒绝的事情不一样,如果没有拒绝,就看不到“边界”。一个东西的“边界”在哪里?在于碰到后就“反弹”,再也无法向前推进。所以我们为什么倡导大家“好好说不”呢?因为那是你真正的边界。

对于讨好型人格来说,一旦没有人对他们提出需求,他们就会感到自己不重要。另一方面,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一个愿意为家里奉献一切、自己完全没有边界的母亲,往往一转身也同样是那个容易践踏别人边界的女性。当一个人没有边界意识时,就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边界,所以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他人,都要学着说“不”。

你的与众不同,不是你“SAY YES”的时候,而是“say no”的时候。人都是从拒绝中发现自己的存在的。

田青瑶:万豪国际集团大中华区市场&传讯高级总监

梅雪:首先欢迎大家来到上海中心大厦!这座大厦经历了多年规划建设并完成,用简短的话来介绍我自己,从事这个行业20多年,最近的15年来一直在上海中心,见证这座世界知名地标从无到有的过程—这是我职场非常重要的经历。

董江白:我的职场经历很简单,我在ECCO工作了21年,从中国只有一两家店到现在1000多家店,ECCO给了我机会,我也见证了ECCO的发展。希望在此给大家了解ECCO是怎么樣的一个公司,我们的理念是什么,希望可以一起优雅地走下去。

王倞:我是派悦坊系列品牌的联合创始人,我的职业生涯也是我不断探索寻找自己的过程。从清华大学生物系毕业之后我加入了麦肯锡,后来选择了创业这条不归路。最开始想要挑战自己,选择自己热爱的事业来尝试一下,没想到一做就做了10年。我们从北京两三个人的团队发展到北京、天津、上海、苏州等地都有业务,总之是在不断求索和学习新东西。

田青瑶:我在万豪国际集团做大中华区市场和传讯的负责人。我初中高中都是在女校度过的,从复旦大学毕业之后做了记者,跨入过不同的行业,快消、汽车,现在是在酒店业。

梅雪:上海中心大厦商务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

田青瑶:我想讲一个82岁老爷爷的故事。我们一直希望能为会员带来一些金钱难买的体验,今年4月份我们有幸请到了乒乓球大满贯得主王楠,在三亚举办了一场乒乓球大师班。活动现场最小的孩子只有几岁,年纪最大的是一位82岁的老爷爷。他是北京人,现在定居温哥华,在女儿的陪伴下特地为了这个活动飞了15个小时到北京,又转机到三亚。我们为他和王楠安排了一次单独会面,当时我们可以感受到老爷爷的激动,他说他从小就打乒乓球,一直十分喜欢王楠,今天能和奥运冠军切磋,便是82年来最难忘的时刻—“你们实现了我的梦想”。工作中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痛苦和麻烦,但是当你真的能给别人带来这么美好的一个回忆,是很有获得感的,而且极大地证明了你工作的价值。

董江白: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一个ECCO的故事。ECCO是丹麦的制鞋企业,在全世界都有工厂和公司。2011年,泰国发洪水,我们的工厂被淹了,我当时在总部开会,讨论怎么应对这个情况。当时公司的董事长决定,无论如何要与员工共进退,包括后续的重建家园,整修工厂所有设备,让员工能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以人为本是这个公司的信条,事件发生时你感觉到公司对人的关心,这是深深打动我的,也让我觉得,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有意义的。

梅雪:上海中心大厦项目2006年开始筹备,计划10年完成建设。10年想起来很长,回头来看就是一瞬间……2016年4月26日,就是在这个场地上,要做一个大厦的揭幕仪式。我们要把所有建设者和参与单位的名字列在大厦荣誉墙上,这是所有参与项目的成员的荣耀。早晨6点多,我来到现场,台上有一个红色推杆,仪式上将会通过集体推杆来表示项目落成。我一个人推了下推杆,请同事帮我拍了一张照—这个时刻一直存在我的手机里。这个项目有几千几万人参与,包括全球最著名的建筑师、科技最前沿的建筑模型的设计者,众多职业经理人、几千个农民工……所有人共同努力才凝聚出这个成果,也是我人生中最最重要的时刻。

王倞:我想分享的是职业生涯非常早期的经历。24岁时我在麦肯锡,被分配到一个国企项目上,跟我对接的都是父母年龄的老工程师,我需要说服他们,工作中哪些环节可以优化。几乎每天都在面对老工程师的百般刁难和质疑,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做了这么多年,却要听从一个不懂他们行业的年轻顾问。我们每一天在做的就是倾听和将心比心的沟通;努力去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做、这么想;努力让他们理解为什么我们的建议对他们是会有帮助的。3个月后项目结束,我们公司的合伙人收到了一封邮件,来自岁数最大的那位工程师,而且是一位女性。她说你们项目上的小王,她的敬业精神和态度深深打动我,可以在这么短时间内学习这么多的知识,并且耐心去倾听和沟通团队上上下下的人,这种精神很让我敬佩,我对这个小姑娘非常感激。我看了这封邮件之后非常感动,也因此相信了只要将心比心、认认真真去沟通,没有沟通不下来的难题,这也为我后来的创业生涯打了重要基础。

王倞:派悦坊联合创始人暨副总裁

田青瑶:从美国读研究生回来之后,我在一家汽车公司找到了公关的工作。当时我做了一件到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很勇敢的事情, 走进办公室的第一天,我告诉我的老板,我怀孕了。

这当然是个意外,但老板必然很错愕。当时公司总部在上海,公司希望我在北京工作一年,把主要的媒体关系建立起来。老板问我,你还去不去北京?我很坚定地说“去!怀孕是怀孕,工作还是工作,我一定 会完成公司交给我的工作。”所以我就在怀孕一个月时去了北京,并在上海和北京之间频发往返,三个月之前不能坐飞机,三个月之后坐了飞机,一直到了七个月才回到上海,并且很成功地完成了公司给我的任务。事实上回来生完第一个宝宝之后,我也得到了人生第一次升职。现在想起来有一点魔幻,的确什么事也没有耽误,可见人的潜力是很强的。事后老板告诉我, 当我走进办公室告诉他我怀孕了,他是很生气的,觉得我不 负责任,但是事后我的工作表现扭转了他对我的第一印象。 希望我的案例除了鼓励大家勇敢,不断追求工作上的获得感, 也告诉大家第一印象也是可以被改观的,只要你不断朝着一个方向去坚持,努力一定会被认可。

王倞:曾经我是为了寻求挑战,才开始创业。从来没想过自己这样一个有追求、坚韧不拔的女子会经历“职业倦怠”,并且被困扰两年时间。派悦坊是一个消费品牌,而且是一个小而美、不停在成长的品牌,当时我们的销售数字保持两位数增长,我却渐渐丧失斗志,怀疑自己为什么要继续做这个品牌,工作的意义在哪里?生活的价值又在哪里?意义感的丧失也给商业决定带来很多影响,我也承认在那段时间做了一些错误决定。到了2017年下半年,我处于基本上不太能上班的状态,我们的口号是“派送喜悦”,创始人是不能垂头丧气的,但只有自己知道,再多开一个会、多上一天班对我来说都是煎熬。我在这特别感谢派悦坊的团队和我的爱人,我告诉他们让我继续帶领团队可能不太好,于是2018年我决定离开,在日本上了6个月的蓝带西点和烘焙课程,我希望找到继续回来工作的意义,我需要一个答案。有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我们全公司要来东京做团队建设,我在梦中站到台上发言,说为什么做了这么久蛋糕还要来学习烘焙..醒来后突然就发现自己仍然非常爱这个行业,我的短暂离开,表面上是逃避,其实是在更深入地进入这个行业。所以完成了蓝带学习之后我又回到了派悦坊。可以分享给大家的一些心得就是,你所做的事情一定要和自己的价值观相契合,并且赋予工作意义,这意义不是家人、老板给你的,而是要靠自己找到的。对我而言,经营一家公司就是在不断实现自我成长,并且能够帮助他人更好地成就自己。

真诚。坦诚地面对你自己,同时把你自己坦诚地呈现给其他人,这就是最有效的沟通。

——董江白

董江白:我会选择和身边的人聊一下,把注意力带到另外的话题上,这是一个舒压过程。需要一个人冷静梳理思路时,可以出去走一走,走一段时间就发现自己建立了新的平衡。梅雪:我会把手机放下,睡一觉。醒来时,你可能会有新的思考和灵感。

梅雪: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热爱非常重要,它让“坚持”变得不再困难。

董江白:处在人生不同的阶段,你想要达到的目标和追寻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多跟自己对话,想一下什么是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王倞:要保持真诚。伪装都是不长久的,无论在中国,在美国,在任何一个职场里,真诚对待他人,你也会获得真诚的回报。田青瑶:我曾看到哈佛商学院关于亿康先达的文章,其中提到这几点—热情、好奇心、同理心、坚持、能动性,大家不妨用这5个维度也来看一下自己。方向永远比速度更重要,我相信聪明的各位都有方法达到目标。

好的老板可以带你走出舒适圈,能够逼出你的潜力;好老板在后面兜住所有的事情,让团队没有后顾之忧地冲锋陷阵,做好自己的事。

——田青瑶

王倞:成功不是一個静止状态,而是把握好每一个当下。

梅雪:成功就是遵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董江白:成功不必太抽象和太大。成功应该是由很多小的成就组成的,所有小成就聚集到一起,一定会有大的成功。

田青瑶:我儿子3岁了,他说—成功就是我觉得自己很棒!

梅雪:我们上海中心是做观光旅游的,希望天天都能做今天这样很棒的活动,带给大家美好的时光,这是最棒的。

你所做的事情一定要和自己的价值观相契合,并且赋予工作意义,这意义不是家人、老板给你的,而是要靠自己找到。

——王倞

董江白:我始终都觉得这是一个过程—在做的过程当中学会承担更多;学会认知,获得更多信息量;有一些基础技能,对别人有影响力;制定大的目标,能够带领整个团队一起执行往前推进。我只能说希望自己每天做得更好。

田青瑶:好的老板可以带你走出舒适圈,能够逼出你的潜力;好老板在后面兜住所有的事情,让团队没有后顾之忧地冲锋陷阵,做好自己的事。

王倞:在派悦坊有一条企业价值观,老板应该有胆量在新业务尝试中,允许下属犯错,在试错中快速成长。

梅雪:好老板要给公司大愿景和目标,给下属信任。老板需要承担,而当作为下属的你渴望承担更多,就是你越来越接近老板位置的时候。

田青瑶:我本身是学新闻的,特别喜欢跟人沟通。从工作上来说,老板往往并不能全面掌握各种细节,某些遗漏的信息可能会影响最终的商业决定,所以团队里的每个人都有责任把你看到的那一面、那些事实与老板进行沟通。在对话中不要有预设:我是不是讲了太多、是不是在邀功.. 放下这些包袱。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让老板了解你这个人,他才有可能在有机会的时候想到你。不要默认别人一定了解你、理解你,尤其你觉得自己已经准备好了升职、承担更多责任,但是你不说,别人往往并不知道。

王倞:我们公司年轻员工比较多,300多个人分布在好几个城市,我们一般都用钉钉来互相联络。当然也有一些同事互相加微信,很多人的朋友圈是把我屏蔽的(笑),我也会很八卦地去问别的同事:他们也屏蔽了你吗?发现有的人是把全公司同事都屏蔽的..其实这没有必要,一方面我没有时间看朋友圈(笑),另外,保留生活层面的交流可能会给你加分。我所看到的朋友圈加分的内容,第一,做才艺展示,比如说我们有个同事插画画得特别好,每周末放一张女儿照片,再放一幅插画,会让同事和老板发现他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第二,如果你正在养成一些才艺,可以发“打卡”的内容,比如说每天跑步、每天背英语单词,会让人知道你是一个有毅力的人。

董江白:真诚。做你自己。坦诚地面对你自己,同时把你自己坦诚地呈现给其他人—这就是最有效的沟通,也会有利于你职场的发展。

梅雪:真诚是非常重要的,还有好奇心。我还想说的是想到就要去做,创新点子可贵,去实现、去做出来更重要。

王倞:我想补充一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管作为团队领导,还是一线员工,对同事还是对客户,在做每一个选择时,想一想别人对你做这件事情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坚持这个原则,不管是自身发展还是企业发展,都会稳步往前走。

田青瑶:追寻你的热情!你的热情决定了你的方向,以及你的行动力。希望大家找到前进动力。

老板需要承担,而当作为下属的你渴望承担更多,就是你越来越接近老板位置的时候。

——梅雪

严艺家:从业9年的心理咨询师,主要接待群体为0-12岁婴幼儿家庭及自我成长类来访者。翻译创作了超过100万字婴幼儿心理、亲子关系、女性成长方面的著作。

我刚从事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的时候,跟很多人一样以为自己是负面情绪的垃圾筒。但从业10年之后,我觉得自己更像用垃圾创作的设计师:心理咨询并不等于让来访者留下负面情绪然后走开,而是让他们找到负面情绪的意义,将之变成别的什么东西。这个“别的什么东西”,就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负面情绪中的“女子力”。

人类进化了很多年,为什么“愤怒、恐惧、焦虑”这样的负面情绪被保留到今天?这跟生物本能有关:在远古社会,如果周围群落的人抢你的食物,你会非常生气,然后去战斗,把他们打跑。负面情绪使肾上腺素分泌,让人可以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决策,帮我们活下来。

但我们的负面情绪,尤其是女性的负面情绪,很多时候都被告知是不可以存在的。比如童话里的小美人鱼要用自己的嗓音交换双腿才能变成人类、嫁给王子,这就像一个隐喻:传统的女性要使自己沉默,才能获得幸福。但我想事实并非如此。

动画片《头脑特工队》里给“愤怒”配音的演员在接受采访时说:愤怒是一种关于解决事情的情绪。通过愤怒,我们可以把很多不合理的东西搞到合理的轨道上面去,或者让别人知道我是不满意的。现在的互联网经济当中有一个词叫“痛点”,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把负面情绪转化为生产力的美妙词汇,很多的发明创造都是从不舒服的感觉开始。所以我想说的就是,怎么把负面情绪转化成生产力而不是破坏力。

一个人从小到大,会产生很多负面情绪,也会获得和负面情绪共处的能力。我们从小到大的过程,不是越来越快乐的过程,而是越来越自在的过程;因为我们慢慢发现,负面情绪没有那么可怕和可恶。

我们来看一下每个人成长中特别重要的3个节点。大部分婴儿刚出生時都会有一个谜之印象:我和妈妈是全然一体的。如果我饿了,妈妈也饿了;如果我饿了,妈妈的乳汁一定会过来;如果我不高兴了,怀抱一定在那里;她的手就是我的手,她的脚就是我的脚..很多妈妈告诉我,她们第一次离开宝宝时,回家被宝宝咬了一口。这就像是我在家里很累的时候,希望另一半给我倒杯水,他没有倒。我认为别人和我是一样的,但其实不是,这时候就产生了负面情绪。对此,宝宝可能会惊慌无措,甚至会愤怒。但是这可以让他通过表达、通过发泄,让自己在那样的情感下活下来,而不是通过绝食或者别的方式。

宝宝3-6岁的时候,还要经历一个重要的言语化发展阶段。一个3岁的孩子一言不合就开打,到了6岁的时候,他可能会告诉另一个孩子:请你把玩具给我,如果不给我,我会想把你打一顿。可是这个孩子不会真的去打。这就是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听起来非常简单,但这需要做出很多的努力。当我生第2个孩子的时候,我告诉我3岁的老大:妈妈又有一个宝宝了。他看了看我,然后举起手臂说:妈妈这里有个蚊子块。如果我不懂心理学,我可能会觉得小孩压根不知道我说什么,他也不关心这件事情,那就这样好了。可是那一刻,我突然有非常悲伤的感受,他仿佛在说:我知道这件事情,可是我还没有准备好去面对它,此时此刻我需要你,我还是那个需要照顾的小孩。在比较亲密的关系中感受到强烈的负面情绪时,你可以问问自己:这种情绪跟对方有什么关系?对方是不是也在经历同样的情绪?当我在经历这样的情感时会希望对方做些什么、说些什么?

3-8岁之间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孩子是分不清幻想和现实的,会觉得有一样东西非常想要的话,真的就会变成我的。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帮助他们采取行动,达成目标。厘清幻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4-6岁的孩子会第一次开始意识到心里有一个小恶魔,那个小恶魔会在妈妈批评我的时候跳出来说:我巴不得杀死眼前的这个女人。可是我要把它牢牢关在我的心里,不能让它真正出来。如果孩子没有足够的语言能力去表达内在的攻击性,那他可能会为了管住这个小恶魔什么都不去做;因此一个不会言说自己负面情绪的人,可能是行动力、执行力非常弱的人,他们要花很多的时间和能量杀死自己的情绪,以至于没有办法去做其他的事情。

因此我们看到,在人类成长的过程当中,负面情绪消化能力和表达能力始终环环相扣,你在某一个环节卡住的话,必然会以某种形式在未来的人生当中呈现出来。

很多女性会认为自己要扮演一个完美的、永远不发脾气的女孩,而表达内心的负面情绪是羞耻的。当女性展现出攻击性、暴力、野心或欲望,男性则会感到恐惧。比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迪士尼公主都是被拯救的,但最近的《阿拉丁》里,茉莉公主有一句非常好的台词:我不再是那个只被看见的女性,我要被听见。而她从等着被拯救,变成了一个想要自己当国王的女性。就像茉莉公主在表达自己愤怒的时候那样,当女性可以对自己内心强烈的欲望和情感保持真实的时候,是那么地充满魅力。

我曾经非常中性,但在来月经、怀孕、生产、哺乳的时候,我必须面对现实:我身上有很多女性的器官,就必须面对我是女性的现实。我问了导师,在女性处于重要生理节点的时候,如何让自己对于性别、对于性更自在一些。导师当时说的话震撼了我:我们的社会非常缺乏一个地方,让我们可以言说拥有一个子宫的感觉。不仅没有地方可以言说,甚至有很多污名化的东西,比如很多女性觉得来月经很糟糕,绝经期的女性甚至会承受骂名。我们在青春期拥有了生育能力,而在更年期丧失了这种能力;这两个时期非常相似:经常被污名化,但其实都充满了力量和可能性。但大家谈到的都是负面的,或者是刻板印象中的体验。我们的身体并不是羞耻的、丑陋的、需要被标准化的存在。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享受自己这部分的存在,当我们对这部分感受不舒服的时候,还应该言说它。这样的社会舆论氛围,是需要进一步构建的。

接着讲讲如何通过大脑的层面更好地和负面情绪共处。我们的大脑非常有趣:大脑皮层管思考、语言,边缘系统管爱和照顾的感觉—这一部分女性比男性更为发达,中脑控制听觉、视觉、反应以及意识,而当你跟别人吵架时开始呼吸急促、冒汗,就是脑干在发挥身体调节的功能。因此,我们在生气之前先深呼吸10秒钟,可以帮助你从脑干的层面先冷静下来。再出去上个厕所,让中脑系统也发挥作用。最后想想晚上回家可以抱抱另一半,启动一下边缘系统,这时候你就可以再坐下来,用大脑皮层跟最不可理喻的客户继续谈谈了。

当女性可以对自己内心强烈的欲望和情感保持真实的时候,是那么地充满魅力。

今天出门之前,我告诉女儿我要跟别人讲负面情绪当中的力量,女儿说可以看看我给她买的关于鲁思· 巴德· 金斯伯格的绘本。金斯伯格是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之一,她推动了美国很多关于男女平权的立法。这本书的标题叫《我反对》(IDissent ),但背面印着:Fight for the things you care about, butdo it in a way that will lead others to join you‘. 为你所在乎的东西去战斗,但是要用能让所有人都站在你这边的方式去实现。’这就是我们在处理负面情绪时想要达到的目的:身为女性,我们有很多种方式通过我们发达的边缘系统去团结更多的男性和女性,为我们在乎的东西去发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声音。

周晴:儿童文学作家,出版人,家庭教育金牌导师;代表作《了不起的许多多》和《你长大的背影》。

侯唯唯:建筑师,策展人,PlayableDesign创始人,全球19名LCP乐高专业认证大师中唯一的女性。

一本畅销书中有一句话让许多妈妈们感慨:“这世界就像一个剧场,当前排观众站起来,后排观众也不得不这么做。所以这个世界上很难找到一个不焦虑的妈妈。” 根据UC大数据发布的《中国妈妈“焦虑指数”报告》,妈妈焦虑指数排名前十的均为一二线城市,其中最焦虑的是上海妈妈,其次是北京和深圳,80后妈妈超过90后与70后妈妈成为最焦虑的群体。食品安全、生病住院、入学升学、夫妻关系、婆媳矛盾..这些问题都让妈妈们焦虑,但最焦虑的,无疑是孩子的教育。我们请到两位嘉宾,一起聊聊妈妈们的焦虑,以及如何才能不焦虑。

周晴:我从自己的观察来看,焦虑来自三方面,第一方面是社会环境,像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都非常快,人们的视野也比较宽广,所以妈妈想要的更多。第二个方面是“别人家的孩子”的心态,妈妈们总是习惯把自己孩子的弱项去跟别人的强项比。第三个方面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要进985大学就要进一个好中学,进一个好中学就要一个好小学,那么幼儿园也要最好的..这样的情况下,当然就焦虑了。焦虑的本质是你不够自信,不够自控。但焦虑也不一定都是坏事,从好的方面讲,因为有了焦虑,就会涉及规划。在我儿子长大的过程中,我最焦虑的是担心他长不高,所以我会特别去规划他的营养,比如多给他吃牛肉。但是别让焦虑的情绪影响孩子,孩子是非常敏感的,我们应该给他们快乐的东西,这一点很重要,有幸福感的童年才能让他更有自信地面对人生。最后,减掉那些不必要的焦虑,如果你的焦虑是由于希望儿子长到像姚明这么高,那是很可笑的。

侯唯唯:其实焦虑是人类一个共通的情绪。我们都有不同的情绪,比如说高兴、悲伤、快乐,关于妈妈的焦虑,是一个非常正常的事情,就跟我们都会伤心一样,我们要学会的是怎么去处理这样的感情,而不是因为自己的焦慮变得更焦虑。我见过很多焦虑的家长,有些家长明白他的成长经历、知识水平和能力,无法满足孩子的需要,这也是一个焦虑的来源。其实对于妈妈来讲,如果你洞察到,你在某个点焦虑,其实是一件好事,越早明白问题在哪,就可以越早解决问题。明白哪点不足,可以学习,同时可以调整她的情绪,用积极的行动转化负面情绪的能力,也是大家需要去学习的。

周晴:别人的想法未必是你的,我的做法很简单,就是走开。

侯唯唯:我觉得人以群分,如果你听到一些人聊这些问题,你就被吸引,这时你自己要学会怎么去平衡内心,做运动、瑜伽,寻找到什么办法让你开心,这个是最重要的。我觉得不仅仅是对于妈妈,人对自己心态的把持是最重要的。你自己有能量,孩子才会有能量。

周晴:妈妈跟孩子之间的关系,是陪伴但不包办。当孩子出生,你其实是又重温了童年,会有很多的意外和惊喜。父母跟孩子之间是一个彼此感恩和成就的关系,所以在这个关系当中,你要跟孩子建立一个沟通、交流的通道,不是你拼命告诉他,而是去倾听。我跟我儿子之间的通道就是,当他8岁时,我就做一个8岁的妈妈,10岁时我就做一个10岁的妈妈。

侯唯唯:我一直觉得我们的孩子并不是单纯的我们的孩子,他们是人类再继续向前推进的象征。如果没有孩子,我们就没有未来。对于任何向往和好奇未来的人来说,只有通过孩子才能看到未来,只有通过跟孩子沟通,才能明白一点点未来。我女儿从来没有看过一部非3D的电影,在我看来这些孩子是新新人类,作为成年人,我们可以放轻松,他们有自己的未来,将要活的是他们自己的人生,并不是我可以把持住的生命体。

周晴:我觉得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三个“心”:好奇心、自信心和耐心,两个“力”:记忆力、想象力,再加上皮实的心态,经得起表扬,也经得起挫折,有坚强的耐心。我儿子小时候学下围棋,就是输输赢赢的过程,赢了就笑,输了就哭,我就告诉他胜败乃兵家常事—孩子的心理慢慢强大,长大后遇到问题才可以坦然面对和顺利解决。培养孩子好的心态,有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阅读,让孩子从小读书,书里面有很多你需要让孩子学习的,怎么和人相处,怎么和社会相处,怎么发展社会之美、自然之美,阅读就是帮助孩子去理解世界。

侯唯唯:我认同这些心的培养,非常重要。但是我要讲的肯定是玩,希望把玩的权利还给孩子和成人。Play在英文里的含义非常广,音乐是play,体育是play,戏剧也是play,从简单的语言学里就可以发现玩是非常重要的,中国文化里的琴棋书画,也是玩的最高境界。玩也是动物的本能,现在大家都聊AI,今后如果机器人取代了很多工种,那人可以做什么呢?就是玩。人可以说我爱你,特别爱你,用各种不同的表达方法,其中的情感层次机器人是听不懂的,这就是玩里面所谓的惊喜..合作力、创造力、记忆力,都可以在玩中培养,所以让孩子多玩,并且在玩中观察他们,读懂他的思维方式。

周晴:世界上没有完美这件事,每个孩子不一定都是天才,但是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天赋,你可能通过玩乐高去发现它,也可能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发现。所以妈妈们要有两个“心”,爱心和平常心。要知道,你跟他相处的所有时间,你们之间快乐的事情或者不开心的事情,都是属于你这个家庭独有的财富和记忆,这是非常值得珍惜的。

侯唯唯:世界上没有一个最终的成功,其实人的一生是由一个个小小的故事合成的,这个故事的结束会成为下一个故事的开始。我经常讲一个概念叫“英雄之旅”,是著名人类学家约瑟夫.坎贝尔提出的,卢卡斯就是受其影响创作了星球大战系列。英雄之旅是什么呢?它把人比做英雄,所有的人都是英雄,你要出征,你要有朋友、家人,你会有胜负,再回到开始,但是这个时候就比以前更强了。人类的一生会有很多这样的循环,你可以把你看成自己故事里的英雄,这样可能会就会放松一些。

周晴:我编辑过一本书《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从中得到很多的启发。爸爸这个角色的作用是平等、陪玩、阳刚、理性。比如说打游戏我就玩不好,但爸爸可以,他还可以带孩子去运动,这些都是父亲的强项。我们在饭桌讨论某个话题,我会比较感性,但爸爸会比较理性,会有一些微观和宏观的碰撞,这时孩子就听到了对一件事情的不同看法。所以我一直说,一个家庭爸爸不缺席、妈妈不焦虑,是最能帮助孩子长大的。

侯唯唯:其实西方家庭中没有中国这样的分界,爸爸要在外面做事,妈妈要多照顾家……尤其最近几年,女性革命又回来了,女性在社会中也担当很重要的任务。一个家庭,是需要母亲父亲都在的,这个跟男人、女人的分工没有关系,就是给孩子越多的爱越好,孩子可以获得的爱,都是有营养的。

本次分会场是由全球高端婴幼儿营养品与健康品牌合生元携手ELLE共同打造的女性成长沙龙,关注的是每个女性在不同的角色转换中,面对焦虑,如何更好地与自己相处。

宇雪垠:200万粉丝健康博主、美国ACE教练

“焦虑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击败产后焦虑的秘诀,就是行动起来,从非常小的目标开始,一个个完成它,每个人都能做到。”

现在的我敢自称“辣妈”,可以想象5年前我是什么样吗?一个重160斤、脸色憔悴、为一点小事就生气的“大妈”。

后来我用3个月减了50斤。我每天让家人照顾孩子1小时,用这1小时跑步。当跑步不能满足我,我就找了私教,还学会饮食搭配、规律作息。这习惯也放到了孩子身上,让孩子起夜的次数减少,长得更快。我们一起在家做运动,亲子互动也增加了。而且当我的负面情绪减少,孩子的哭闹也随之减少;当我变得越来越好,孩子也越来越健康、开朗。

我重拾的不仅是“美女”的标签,还有自信。所以我决定考美国ACE私教,把知识分享给和我一样的女性,让她们也能走出焦虑、找回自信。我想告诉大家,焦虑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击败产后焦虑的秘诀,就是行动起来,从非常小的目标开始,一个个完成它,每个人都能做到。

刘颖婷:电视台制片人、节目主持人、公益项目发起人

“当我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想着你跟我在一起,如果半途而废,以后如何教你做一个坚强、勇敢的人?”

我给宝宝准备了一封信,告诉他,他出生的第一年我们一起经历过什么:

Harry,在你两个月大的时候,我获得了一个出国游学的机会。但当时你还在吃母乳,如果我离开那么久,你的营养会不会跟不上?后来我决定去游学,但在此之前每两小时就抽一次母乳,日以继夜。出发前,我终于存够了3萬毫升的母乳!别人都说不可能,而我做到了,这也是我和你一起迈出的勇敢的第一步。

后来有段时间,我开始质疑回归职场的价值,我是不是该全心全意做一个妈妈?我又做了个疯狂的决定,带你去了美国。飞机上,15个小时我抱了你一路;在奥马哈,我抱着你跑了5公里马拉松。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想着你跟我在一起,如果半途而废,以后如何教你做一个坚强的人?回国之后,我也想通了,我比以往都要更认真地对待工作。而你,就是我一路向前的动力。

陆玲玲:网红民宿“栖肆”、定制珠宝品牌“弗珞唯”创始人

“当创业和育儿冲突,我为什么要被焦虑打败?”

创办客栈是我的梦想,但是客栈开工后,我怀孕了。梦想不能放弃,但是我有足够的精力照顾好大宝和肚子里的二宝吗?老公选择了支持,并愿意分担照顾大宝的任务。于是,我就放心开干了。

但是有一天我不在家,半夜大宝突然惊醒了,撕心裂肺地喊妈妈。在孩子需要我的时候我却没法出现,这让我质疑自己的决定是不是正确的。

当创业和育儿冲突,我为什么要被焦虑打败?后来我意识到,用管理学的思维可以找到取舍和平衡之道。比如,当陪伴孩子的时间有规律时,孩子对妈妈的依赖就会缓解很多。所以每天早饭、晚饭、睡前的时间我都会陪伴他们,周五还会安排一家人共度周末。

而宝宝睡后是我和先生的独处时间,我们放下手机和工作,一起聊聊天、看个电视。很多人说婚姻是新鲜感丧失的过程,我觉得不一定,就看你是不是用心了。夫妻恩爱,也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林乐毅:上海嘉会医疗妇产科主任、嘉会女性健康中心主任。曾就职于美国西北大学纪念医院,为女性提供产科护理超过24年,拥有丰富的产科护理和处理分娩的临床经验。

在我的从业生涯中,我经手过许多病人,而且很多都是长期、稳定的病人。我非常有幸,见证了很多家庭的成长,看到一个女孩从大学毕业、谈恋爱、结婚,到她生下第一个孩子,再到更多宝宝的诞生,这是一件让人非常感慨,也让人觉得非常幸福的事情。

在美国,我有一些蛮有趣的病人,因为还不想怀孕,会到处收集避孕的方法,然后再来找我讨论这些到底可不可行?当然我会针对她的状况建议适合她的避孕方法,只是她仍然会定期回来找我;还有一些病人,她们说平常身体总是各种不舒服,但来看看我之后感觉好很多。我想这是因为我们彼此之间建立了稳定的信任感,对她们来说,我不只守护了她们的身体健康,也因此为她们带来心理的安定作用。

但我发现,中国的女性常用“比较”的态度来看医生,一个病可以找好几个医生,甚至是上网查资料问答案。还有人来问我们护士某个病症,护士们就开始私下互相询问,得到的答案千百种,就是没有人想要来问专业医生,也就是我。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许多中国女性都还没有意识到,拥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妇科医生的重要性—他可以在掌握你的健康与病史状况下,为你提供最适合的医疗方案。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病人的名字叫Tanya。从俄罗斯来到美国念书,才25岁刚新婚的Tanya,有一天来找我。她在其他诊所被诊断出有HPV,需要做LEEP刀手术。她很紧张,因为刚结婚还没有生小孩,又不敢告诉先生她得了HPV。对她而言,这真的是难以启齿的问题,除了向妇科医生求助,她几乎没有任何别的办法。在这个时候,一个治疗意見可能会影响她的一生。

所以我现在一直想要传达给中国女性的一种观念是“要跟你的妇科医生建立长期稳定且彼此信赖的关系”。女性健康不像感冒,对症就医即可;女性健康同时关系着她的人生。不要害怕,也不要害羞,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来和你的妇科医生讨论。

许多中国女性都还没有意识到,拥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妇科医生的重要性——他可以在掌握你的健康与病史状况下,为你提供最适合的医疗方案。

猜你喜欢
还珠格格
欧版“还珠格格”:父亲视我如污点
从面子理论视角浅析琼瑶剧《还珠格格》
浅析电视剧《还珠格格》的女性叙事及其局限
新版《还珠格格》将于2019年启动拍摄
《还珠格格》播了二十年,竟然暗藏穿帮镜头
“《还珠》再翻拍,不可能太失败”
《还珠格格》复播掀收视热潮
现代娱乐影视的童话建构
从《还珠格格》看清朝剧热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