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
我采访过2004年雅典奥运会跆拳道49公斤级冠军陈诗欣,最让人受触动的,是那枚奥运金牌背后一个叛逆孩子的成长故事。
在追寻人生真相的道路上,陈诗欣的经历可谓一波三折。
陈诗欣的父亲陈伟雄是跆拳道馆的教练。从蹒跚学步时起,陈诗欣就在父亲的跆拳道馆里摸爬滚打。陈伟雄十分欣喜地发现,女儿不仅有惊人的运动天赋,还有一股优秀运动员必备的敢打敢拼的精神,是学习跆拳道的好苗子。于是,陈伟雄倾注全部精力去培养女儿。
陈诗欣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年仅15岁就一举拿下跆拳道世界杯47公斤级的冠军。她也因此成为跆拳道运动史上年纪最小的女子世界冠军。国际跆拳道界甚至用“天才少女”这4个字来评价这个女孩。
一切似乎都在朝着父亲期望的方向发展。但是,这个“天才少女”对跆拳道却渐渐产生了厌倦的心理。
父亲对陈诗欣的期望很高,在训练场上,这种期望就转化成了严苛的要求。陈诗欣回忆父亲对她的训练时说:“父亲非常不讲情理,甚至会用棍子打我,我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挨打。”
当时正值青春期的她,最想做的事情是和其他女孩子一樣,逛逛街、看看电影,但眼前的生活却是日复一日枯燥的训练。除此之外,世界杯冠军的荣誉让这个年轻的姑娘飘飘然起来。她回忆说:“我当时觉得自己好像没有什么可以再突破了。”当时的她觉得,既然世界冠军这么轻易就能到手,那么除了跆拳道,我为何不能用别的方式来证明自己?
经过长时间的计划后,她离家出走了。
在离家后两年多的时间里,她尝到了从未经历过的苦。当初离家出走的时候,她很决绝,甚至连一件衣服也没带走。为了避免父亲很快找到自己,她去了离家较远的台中。
还不到18岁的她,在台中租了一间很小的房子,然后开始摆地摊。她说:“因为我觉得自己没有童年,所以一直很喜欢布娃娃,就连我摆地摊卖的也都是布娃娃。”为了维持生计,她在很多行业工作过,在电动玩具店做过服务员,在服装城做过小贩,在街头卖过槟榔,甚至差点去当了酒店小姐。幸亏有父母对她的严格教育,她才没有突破道德底线。
那些漂泊中的残酷青春岁月,并没有让她在外面的世界找到自己另外的价值。而历经世事的父亲,显然更清楚这个孩子的人生价值在哪里可以实现。陈伟雄终于找到了陈诗欣,并且苦口婆心地劝女儿回到跆拳道的世界,但陈诗欣完全不听父亲的劝说。
在多次被拒绝后,父亲也有了放弃带她回家的想法。
1999年3月,在父亲45岁生日的那天,陈诗欣拎着一个蛋糕来到家门口。她不敢进门,只是在门口看着父亲一个人在客厅喝茶——为了不让父亲伤感,家里人甚至没有为他过生日。陈诗欣拎着蛋糕进了屋,对父亲说:“爸爸,我回来了。”父亲看着她拉着行李箱进了屋,什么也没说。陈诗欣给父亲点上生日蜡烛,并让父亲许下心愿。
她后来说:“我很清楚我父亲许的愿是什么,他希望我拿到奥运会金牌,我就说:‘爸爸,您等着,我会做给您看。’”从踏入家门的那一刻开始,陈诗欣就确定了自己的目标——拿到奥运会金牌。
第二天,她换上搁置已久的训练服,和父亲一起开始了魔鬼训练。但这一次,迫切想实现自我价值的陈诗欣,却遇到了无法想象的阻力——因为在出走的3年时间里,陈诗欣没有参加过任何比赛,所以没有成绩记录,其他选手和教练联合起来质疑她的奥运会预选资格。还没有比赛,她就被赶出了赛场。因此,她失去了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参赛资格。如果想拿奥运会金牌,还要再等4年。
陈诗欣和父亲走出赛场,她问爸爸:“您难过吗?”父亲对她说:“不难过。”然后又说了6个字:“不生气,要争气。”出走3年,等待4年,上天用7年的时间,让这个一度迷失的孩子明白了一个道理:想要实现理想,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4年之后,雅典奥运会如期举行。此时25岁的陈诗欣在父亲的支持下,意志更为坚定。她毫无阻碍地获得了雅典奥运会的参赛资格,她要证明自己,她要在自己真正有优势的地方绽放自己。
天分、努力,加上坚定的信念,让她这次的奥运会比赛进行得很顺利。
陈诗欣打败一个又一个对手,一场又一场地赢到了决赛。当最后裁判宣布陈诗欣获得冠军时,观众看到,摘下头盔的她已泪流满面。
寻找自我,从来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可能是奔着目标奋起直追的过程,也可能是不断对人生叛离、回归、重建的过程。
(摘自《少年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