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两点思考

2019-09-10 07:22:44李宗桂
文化软实力 2019年2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民族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的进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今天仍然有合理价值的思想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改革开放时代的新型文化价值体系的建构提供精神滋养和智力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现代性,凝结于它的民族性。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体现于民族性之中,通过民族性而表现出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要有合理的边界。要防止并反对厚古薄今、以古非今、以古代今,反对复古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残渣余孽重新泛起。要以促进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为弘扬优秀传统、光大当代价值的最大公约数,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基本目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民族性;合理边界

[作者简介]李宗桂: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当代中国文化、现代新儒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问题,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文化研究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尤其受到关注。从学术研究的理路和文化建设的实践看,相关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其间,若干基本概念、理念、观点以及相应的理论问题,貌似清楚,實则不然。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在某些研究者特别是“应用者”那里,并不是经过学理提炼、理性思考后的客观对象和外在规范,而是凭借直观经验、主观想象乃至唯利是图愿望催生的牟利工具。这种情况,值得文化研究者警惕,并需要廓清迷雾。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对相关问题阐发己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究竟是指什么?

直白地说,所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其思想实质而言,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的进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今天仍然有合理价值的思想文化(自然也包括物质文化,但主要的或者说基本的是思想文化)。之所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指“思想文化”,是因为“思想文化”最能反映我们民族的人格追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精神层面的特质。我们现时大力倡导并践行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原则,本质上也是从思想文化的层面着眼的。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从文化结构和文化研究的角度看,也都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从历史作用和当代价值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能够为传统时代的中华民族提供精神家园,也能够为当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提供精神滋养。它能够化民成俗,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人们向上、向善,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进步。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精神所在、气魄所在,是体现民族精神的价值内涵。它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今天仍有合理价值,能够为中国文化的现代传承和创新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和民族发展,主要体现于思想文化层面。质言之,所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着积极的历史作用,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文化。

就内容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特质。同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家国情怀、忧患意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人贵于物、义重于利、德高于力、群己和谐、善统真美等价值理念,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和载体。这些内容,在学术界和政界都有理性清晰的认识,并逐渐形成了共识。

需要注意的是,单纯以内容列举的方式说明何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的是从本质特征和社会功能的层面给以辨析。概略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具备的特质是:反映中国文化健康的精神方向;能够鼓舞人们前进,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中国文化的建设中,都具有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作用;具有民族文化认同功能;具有历史继承性和稳定性;是中华文化的活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其历史作用和现实功能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能够激励人们不断进取,培育人们强烈的自信、自尊和自豪的文化心态;能够具有价值导向作用、民族凝聚作用、文化认同作用。

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当代价值”是个含义宽泛的概念,可以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这里主要指的是文化层面的价值,而且重点是指“思想文化”层面的价值。

所谓当代,就世界范围而言,是指全球化时代。就中国而言,是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或者说重点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时期。因此,所谓当代价值,就其文化层面而言,应当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型文化价值体系的建构提供精神滋养和智力支持。具体而言,是指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提供思想文化方面的支持;是指能够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为文化认同、价值整合提供历史资源,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是指能够为当代中国勇于并善于吸纳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外国文化提供开放性、包容性的思维框架和价值依据,以充实壮大中华文化的机体,真正做到洋为中用。同时,能够为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能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提供精神动力和历史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集中体现在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血缘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我们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在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样一种崭新的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特征,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而与奠基于古典农业文明的中华传统文化有着诸多差异。但从文化发展的历史传承性、大众性的一面看,从文化价值观的民族根基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源头活水。

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宏阔图景考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贯穿中华文化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是当代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支撑。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怀、团结统一的价值取向、贵和尚中的思维模式、勤劳勇敢的内在品质、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崇德重义的传统情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品质。在全球化時代的今天,在拥抱世界文明而又高扬民族特质、坚持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而又立足本国历史文化传统的时候,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无疑是我们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

从文化价值论的层面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文化的人民性,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基本价值追求。中华传统文化中仁民爱物的仁爱精神、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彰往察来的历史精神、深厚绵长的家国意识和民族情怀、追求大同的崇高理想、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人格等价值追求,都曾在历史上产生过积极作用、至今还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价值,属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范畴,是我们培育和弘扬当代核心价值的文化底蕴。

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层面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日新又日新的生生不息精神。《易传》说:“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大学》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发展,不断更新,创造新事物和新局面,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在这个优秀传统的激励下,革故鼎新、守成创新成为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也是其基本的文化发展观。我们今天自觉遵奉并大力践行的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正在用以引导全社会发展进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内在的精神动力之一,便是日新又日新的精神。

实践表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富矿,是当代核心价值观理所当然要依凭、要汲取的价值源泉。显而易见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站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度提出的,充满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完全不同于既往的新型价值追求。但从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文化的民族性的一面来看,这个新型的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可能割断传统。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就整体而言,当然不是古已有之,而是综合创新的思想成果。但其中的某些思想要素,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中国古代长期存在并不断强化的大一统观念和大一统国家,晚清自鸦片战争以后的自强运动,尽管有诸多不足甚至有某些严重的弊端,但追求富强应当是其中蕴含的内容之一。民主观念,当然是与古代中国迥然不同的价值观念,但中国古代以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代表的民本思想,却又与现代民主有着某种相通之处,至少可以成为人们通向现代民主之路的思想路径之一。和谐思想,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阐释。尽管中国古代的和谐理论和实践与现代社会的和谐有着巨大的时代落差和文明形态的差异,但和而不同的理念在全球化时代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具有鲜明的现代化特征,是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但从民族文化发展的视角看,平等、公正的要求,在中国古代又何尝不是广大人民和进步的知识分子以及开明的政治家的愿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忧患意识,等贵贱、均贫富的理想,应当说就是古代的平等思想,这种平等思想与现代平等思想有着价值追求方面的某种联系,尽管前者属于农业文明的范畴而后者属于工业文明的产物。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更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直接相连。诚如前文所述,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贯穿上下五千年,今天的爱国主义自然是继承并创新了历史上的爱国主义而来的。诚信,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相关。“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出自《孟子·离娄上》),“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出自《论语·颜渊》),“一诺千金”(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这些在中国古代为全社会信守的基本价值,今天经过创造性地阐释,仍然可以为我们所用。至于友善,那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患难相扶,守望相助”(出自《孟子·滕文公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四海一家、民胞物与等理念,从价值观层面来讲,至少属于友善的心态和胸怀。

简而言之,我们今天培育和弘扬当代核心价值观,应当而且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得到启迪,得到资源,得到支撑。这样,我们就有更强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理念,更加有效更加有力地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面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在于它的民族性。质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凝结于其民族性。正所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故而我们应当给以充分的重视。历来为人们关注近年尤其受到重视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体现于民族性之中,通过民族性而表现出来。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个独特的文化,具有深厚的民族特质。强调文化的民族性,并不是要否定文化的世界性,不是要否定全球化进程的合理性,更不是要搞文化割据。相反,是要从全球化的视野中衡量民族文化,激发文化自觉意识,既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又认可文化的世界性,让中华文化融入世界文明的主流。

按照西方文化人类学家的看法,民族性是指一个社会中一般的人格类型,是一个民族的群体人格,即该民族特有的不同于别的民族的思想、情操、习惯和行为方式。我国有的学者认为,文化的民族性是指体现在特定民族文化类型中、并作为其基本内核而存在的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特征。在我看来,文化的民族性是指能够反映民族精神、民族特性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国民品性、人格追求、伦理情趣等思想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文化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表现。文化的民族性能够反映特定民族文化类型的基本特质,具有不同于别的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结构;它能够反映特定民族的民族精神;它具有超越性,即具有超越时代、阶级的内容和精神,与民族存亡共始终。文化的民族性是经过长期的积淀而形成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它同时又在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创新。因此,我们在考察民族文化的时候,必须注意民族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不能割断历史,不能妄自菲薄,“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要给予理性的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宏富的整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追求,包蕴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质。从发展的阶段性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丰富并自我更新的过程,既有古代的传统,也有近代的传统,因此可以说既有古代的传统文化,也有近代的传统文化。就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而言,刚健有为、厚德载物、贵和尚中、仁民愛物、修己安人、义以为上、天人合德、整体为上等,都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精神;就中国近代传统文化而言,爱国主义、民族情怀、科学精神、民主精神、自由精神等,反映了新的时代的文化精神,是古典文化精神的更新和进步。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还是中国近代的传统文化,有些基本价值理念是贯穿始终的,这就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爱国主义的深厚情怀,和谐统一的博大胸襟,崇德重义的高尚情怀,整体为上的价值取向,文化中国的理想追求,勤劳勇敢的质朴秉性,求真务实的理性态度。这些基本的价值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反映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质。通过全民族的社会实践,通过思想家们的理论提炼,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显然,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还是中华民族精神,无论是其内容还是表现方式,都是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当然,毋庸讳言,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在其数千年的发展中,逐渐积淀了某些不良的因素,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例如,个人专断,宗法情结,道德至上,反对竞争,轻视效率,贬斥利益,等等,人们今天当然可以而且应当痛彻地予以批判。但是,即使是这些负面的因素,其表现也是非常中国化的,或者说是非常民族化的。可见,文化的民族性不是人们主观强加的,而是客观的真实存在。透过文化民族性正反两方面的真实存在,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民族文化的特质,瞻望发展方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批判继承、创造转化、综合创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历史传统方面的思想资源。

思想文化重在建设。这是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数十年文化建设实践所验证的真理,是总结过去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和沉痛教训后的持平之论。根据这种思路,我们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的时候,在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时候,在建设当代中国文化的时候,应当着重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着重从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的一面来对待民族传统文化。质言之,要立足现实,面向世界,着眼未来,从文化的民族性的一面,审视、挖掘、转化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这,又要以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为导向,以文化创新为途径。道理十分简单,中华民族精神最能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的正面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优秀成分的提炼和升华,我们应当发扬光大。

今天的时代是全球化时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广泛频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和平与发展是这个时代的主题。在这种态势下,我们应当注意保持并努力建设文化的民族性,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合理利用传统文化这个重要资源。那种认为全球化就是一体化,民族文化将不复存在、民族精神将逐渐消解的观点,是某些西方战略学家和激进主义立场的学者的一厢情愿。我们与其说这种观点是缺乏常识的,是情绪化的,是糊涂的,不如说它是别具用心的。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所应当坚持的民族性,所应当正确对待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加强文化安全,防范西化、分化的图谋的有利资源。当然,与此同时,我们应当坚决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反对文化割据主义和保守主义,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进程,增强民族文化的世界性,这应当是不言而喻的。

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在关于中国文化发展路向和中国文化特色的探讨中,“中国的”“中国化”“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等论题就不绝于耳。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文化建设的“中国特色”问题。从本质上看,这些论题要解决的,就是中国文化的民族性问题。而民族性问题的解决,与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取舍密切相关。可见,从民族性的层面考察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历史的继承性,更有现实的急迫性和必要性。至于最终如何建构起一个批判继承民族历史文化传统而又充满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那有待于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也有待于日后实践的检验。关键问题是,无论如何,要靠我们自己的独立思考,而不是简单盲目地依傍甚至匍匐于他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张申府,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就提出:科学与民主,第一要自主!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坚定文化自信,要正确解决文化的民族性问题,正确解决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问题,张申府倡导的“自主”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

值得注意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不仅在某些论者那里是内涵模糊甚至逻辑混乱的概念,而且在某些所谓“实操者”那里甚至被歪曲变形为营私的工具。因此,我们要明确宣示: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要有合理的边界。本文以上所论,本身就是对合理边界的界定。简约而言,要防止并反对厚古薄今、以古非今、以古代今,反对复古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残渣余孽重新泛起。近年来出现的诸多打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旗号而兜售封建主义私货的所谓“女德班”,以脱离、反对义务教育、反对现代教育制度和理念而开办的各种名目的“私塾”,以“复兴儒学”为旗帜而谋求“儒教立国”的主张,都超越了合理的边界。将近30年前,我就明确提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目标,而不是离散中华民族凝聚力。

在大力倡导文化自觉、全社会都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当今,我们更要坚持正确的文化价值论,更要严格区分和理性把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合理边界,要以促进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为弘扬优秀传统、光大当代价值的最大公约数,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基本目标。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民族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论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族性的彰显
乐府新声(2022年3期)2022-11-21 08:39:28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3:48:12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
东方教育(2016年16期)2016-11-25 03:27:33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37:10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49:04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
雕塑(2000年4期)2000-06-24 01:0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