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50—80年代“劳动”叙事小说的研究

2019-09-10 01:43潘丽平
新教育论坛 2019年2期
关键词:伦理道德知识分子劳动

潘丽平

摘要: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50—80年代以“劳动”叙事为主的小说创作进行分析,对该时期乡村道德伦理塑造、知识分子改造和女性解放与“劳动”叙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深入挖掘出“劳动”叙事小说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劳动叙事小说;伦理道德;知识分子;女性解放

引言:本文将结合时代特征,以“劳动”叙事为切入点,探究我国50—80年代的小说创作情况,希望通过对“劳动”叙事小说的的内容和表现方式的研究,发现50—80年代文学作品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且从文学和政治两个角度出发,“劳动”叙事视角下,考察中国50—80年代的小说创作情况,从学界目前的研究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创新意义。

一、“劳动”叙事小说的产生

(一)“劳动”叙事小说生成的意识形态背景

“劳动”叙事小说所产生的意识形态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传承来的劳动观。“劳动”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人对土地的依恋情节源远流长,更是通过各种文学作品对劳动这一行为进行歌颂。如陶渊明通过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来表达劳动的闲情逸致;再如白居易,通过“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的词句表达了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懷。由此可见,文学作品中对“劳动”主题的描写自古就有。二是来自于马克思主义中的劳动观。新中国成立后,全社会都开始学习马列主义,在50—80年代期间,作家们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常常会用上马列著作的思想,而马克思主义中的核心思想——劳动,自然也就被这些知识分子所继承。因此,在该时期的小说创作过程中,“劳动”叙事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创作方向。三是来自于毛泽东思想中的劳动观。毛泽东认为劳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50—80年代的新中国,劳动被认为是一种光荣的行动,被人们放在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开启了“劳动”风格的小说时代。

(二)“劳动”叙事小说生成的特定文艺生产机制

1、作家队伍的构成

在我国的50—80年代期间,“劳动”叙事小说的作家队伍主要是由两类人员组成:一类是像赵树理一样出生于农村的作家,这类作家在进行小说创作时,以“劳动”为题材的小说是他们的首选;另一类是知识分子,他们有一定的写作基础,和工农兵一起投身劳动,其作品大多是对新时期的劳动面貌的歌颂。

2、“深入生活”的组织

在50—80年代期间,毛泽东倡导知识分子要到群众中去接受再教育。作家们参与到了“深入生活”的组织当中后,推动了该时期各行各业小说创作的发展。在以农村为题材的作品中就有《创业史》、《香飘四季》、《山乡巨变》等著作涌出;在以工业为题材的小说中,也有长篇小说《乘风破浪》来呈现新中国的工业建设状况。

3、文艺理论批评的规范与约束

在我国50—80年代,文艺理论批评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了“劳动”叙事小说的形成,并对其呈现的内容和形式做出了相关规定。如在对《青春之歌》的批评过程中,就从侧面反映出了在“劳动”叙事小说中对劳动改造叙述的定位问题。

二、“劳动”叙事小说的发展

(一)劳动与伦理道德重塑

劳动是我国50—80年代期间社会生产活动的主题,不仅是在现实生活中,而且在文学作品中,劳动也被看成是社会的主流风尚,劳动者会被赋予较高的道德水平,从而使得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产生了变化。这种伦理道德的重塑在“劳动”叙事小说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劳动对农村“二流子”的重塑,通过劳动使这些人再次被归入乡村政治秩序当中,如鲁迅《阿Q正传》中的阿Q,就是一个典型的“二流子”形象,而改造这种“二流子”的唯一方法就是通过符合乡村道德观念的劳动行为[1]。二是体现为劳动对传统家庭中父子伦理关系的重塑。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父子关系中“父为子纲”的思想根深蒂固,这种思想被看成是社会道德的一部分。而在这一时期,该观念产生了颠覆,子与父开始抗争,甚至取得胜利,期间冰心在《斯人独憔悴》中对“父”的嘲讽就是很好的例证。三是表现为劳动对于爱情和婚姻关系的重塑。在此之前,爱情题材的小说总是在夹缝中求生存,被看作是一种“禁忌”的话题,而在“劳动”叙事小说中,劳动中的爱情成为了描述的主题。

(二)劳动与知识分子改造

在毛泽东思想中,劳动和知识分子改造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50—80年代期间,常常通过书写小说的方式来重新塑造出知识分子的形象并通过小说叙事表现出其潜在的情感评判。总的来说,在劳动的规约下,这一时期以“知识分子”为主题的小说相较于之前有变得冷清的趋势。这与当时劳动之风盛行这一时代背景有关,知识分子大都和工农兵们一起参与劳动,改造思想。因此,在小说创作领域,对知识分子的塑造往往都是通过劳动场景来表现,而专门塑造“知识分子”形象的文学作品就寥寥无几。最终,通过劳动改造知识分子的理想在文学创作领域走向破灭。该时期,张贤亮的小说很好的诠释了“劳动崇拜”这一社会时代的结束[2]。在小说中,知识分子的苏醒,使得劳动失去了原有的改造力量,最终利用劳动来控制知识分子意识形态的改造以失败告终。

(三)劳动与女性解放

我国50—80年代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社会上劳动风气的盛行,女性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改变。这一变化可以反映到文学创作领域当中,在小说领域,从赵树理写的《孟祥英翻身》开始,以“妇女解放”为主题的小说就成为了50—80年代期间文学创作领域经久不衰的一个题材。小说中对“妇女翻身”的描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劳动的出现,使女性开始逐渐摆脱传统家庭的束缚而走向社会工作;二是妇女开始陷入劳动与家庭之间两难的境地。总之,在这一时期“劳动”叙事小说中,那些“封建落后”的妇女都通过劳动得到了“解放”,通过文学小说的创作使得50—80年代时期女性意识的表达有了路径。实际上这只是女性“解放”的一种幻象,这一时期的女性只是从家庭的支配中“解放”到了国家的支配下。但这即使是种“幻象”,在该时期的小说创作中还是为我们展示出了鲜活的女性形象。

三、结束语

劳动时代的出现源于国家建设的需要,而劳动时代的终结则是因为“个体化”思想的出现。从我国50—80年代的“劳动”叙事小说中,进行深入的挖掘探究,则能够给与当今文学创作领域甚至是社会建设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杂文全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2]张贤亮:《张贤亮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

课题:50-80年代初中国当代小说“劳动叙事”研究;项目编号:XY-BS-18-01;2018年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院级博士创新计划。

猜你喜欢
伦理道德知识分子劳动
黄河文化对眷村文学的影响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城镇化进程中新的伦理道德文化的迁移与重塑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医患关系研究
刍议师范生伦理道德的养成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