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字形演变及词义发展

2019-09-10 01:39何瑛
学习与科普 2019年35期

摘要:“丧”字在各个时期的“丧”有多种复杂的、不同的字形。在字形改变的同时,“丧”字的意义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将从字形演变、造字理据、词义发展来分析“丧”字形、词义的演变。

关键词:字形演变;造字理据;词义发展

“丧”字在甲骨文时期就已经出现,各个时期的“丧”有多种复杂的、不同的字形。在字形改变的同时,“丧”字的意义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丧”的本义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本文将从字形演变、造字理据、词义发展来分析“丧”字形、词义的演变。

一、“丧”的字形演变

(一)甲骨文时期

“丧”早在甲有文时期就已经出现,该字的构形在甲骨文中已经算是复杂的。有从一口的,从二口的,从三口的,从四口的,还有从五口的,但是它们的区别大部分都是在于所从偏旁的多少,笔画不同程度的曲折和横斜,在形体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甲骨文时期“丧”的字形

(二)金文时期

“丧”在金文字形中也是多种多样,西周时期的变化稍大,除了有弯折之外,还多了,且桑枝的形已经简化。战国时期的简帛则出现了从“死”的字形,发展到的时候,上半分已经完全省了去了“口”。

金文时期“丧”的字形

(三)篆文时期

篆文中的,这个字形就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收录的字形,由于受到“死丧”这个意思的影响,构形才又有了改变。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借“桑”字的字形来表示“失去”的意义,除了“丧”的字形和桑树很像以外,古时候用桑枝来标志丧事,用桑木来制作死者的牌位,称为“桑主”。后由于表意的侧重点不同分化出几种字形。

(四)秦代及以后

在秦这个时期出现和使用的字形没有太大的变化,到了汉代“丧”的字形在笔画上趋向横平竖直,的笔画已经接近隶变后的字形了。

二、“丧”的造字理据

关于“丧”的字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是:甲骨文“丧”字的字形由“桑”和两个“口”构成,意为人们将桑树枝盖在死者身上后口中发出痛苦的声音,由此产生丧失亲人的含义。引申表示丧事和丧失等。金文“丧”字由拽手的示意图、四个“”和亡”构成,意为众人拽着死者的手大哭,由此而产生丧失亲人的含义。篆文“丧”字由“哭”的变体和构成,意为因死亡而哭泣,由此产生丧失亲人的含义。汉字隶变时,经简化形成繁体字形,后草书楷化形成简化字。

另一种说法是:“桑”,同时做为声旁和形旁,意为蚕吃的叶子的木头。“丧”,甲骨文的等同于(桑,蚕所食叶木)加上(四个“口”),意为有很多蚕在桑树上吃桑树叶。造字之初的本义是一个动词,树上所有的蚕将桑树的叶子吃光。金文 有了一些形状上的变化,将甲骨文中的字形形写成,同时加上了,在此演变为突出“消失”的含义。篆文的误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于是形消失。隶书字形进一步演变,将篆文中的写成,将写成“衣字底”。楷书的字形则是依据草书字形,将楷书字形中的两个简化成两点。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丧”是一个会意字。但也有部分文献认为它是一个形声兼会意字,《说文》中的所谓从“哭”是形讹的缘故。

《汉字源流字典》中认为“丧”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从(众口),从桑。虽从口多,但是却与口舌之争的口无关联,从口只是一个指事符号,用来区别逃亡和桑树的不同用法。由于“丧”的字形和桑树很像以外,古时候用桑枝来标志丧事,連死者的牌位也会用桑木来制作,称为“桑主”。后由于表意的侧重点不同才分化出其他字形。

三、“丧”的词义发展

(一)“丧”字的本义

关于“丧”字的本义,有两种说法。

1、《说文解字》对它的解释为:丧,亡也。从哭,从亡,会意。亡亦声。清代段玉裁注:“《亡部》曰:‘亡,逃也。’亡非死之谓。公子重耳自称身丧,鲁昭公自称丧人。此丧字之本义也。凡丧失字本皆平声。俗读去声,以別于死丧平声。非古也。”也就是说“丧”的本义是逃亡,另一个阴平调的读音及意义是在之后才产生的。

2、在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亡也。从哭亡声。臣锴按:《淮南子》曰,羿妻姮娥窃不死药,阙然有丧。凡失物则为丧。”在刘莉的《“丧”字音义演变考论》中,她认为徐锴“几失物则为丧”与“丧”在甲骨文、金文中的用例相符,应该为“丧”字的原始词义。

又,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丧,亡也。从哭、亡,会意,亡亦声。《易·坤》:‘东北丧朋。’马注:‘失也。’《诗·皇矣》:‘受禄无丧。’《礼记·檀弓》:‘问丧于夫子乎?’又‘丧人无以为宝。’《周语》:‘宣王既丧南国之师。’《汉书·五行志》:‘皆丧心也。’[转注]《白虎通》:‘人死谓之丧何?言其丧亡,不可复得见也。不直言死,称丧者何?为孝子之心不忍言也。’《仪礼目录》:‘丧者,弃亡之辞。’《周礼·丧祝》:‘掌丧祭祝号。’注:‘虞袝也。’《左·文十五传》:‘丧,亲之终也。’”朱骏声清晰地辨析了“丧”字的原始词与滋生词,在此基础上确认了“丧”字原义表示“失去”“灭亡”等义,“跟死了人有关的(事情)”这个意义是通过词义和构词,衍生了出的一个新词。

(二)“丧”词义的发展

1.词义的缩小

“丧”在《汉语大字典》中的九个义项:读去声时

: 逃亡;失去,丢掉;灭亡,失败;沮丧;…忘记,忘掉;人死。读阴平时,有三个义项: 哀葬死者的礼仪;人的尸体;姓。通过与第11版的《新华字典》对比发现:“丧”在读去声时,《新华字典》中只保留了“失去,丢掉”这一个义项;在读阴平时,《新华字典》中只有“跟死了人有关的事”这一个义项。“丧”的本义“逃亡”和引申义“人的尸体”已经消失了。由此可见“丧”的词义是缩小了。

2.“丧”词性发生改变

作为网络词常常用“某某人很丧”,“我最近很丧”。这里的“丧”已经不同于“丧”字传统的用法,“丧”在这里词性发生了转变,由动词、名词的用法转变为形容词,如“很丧”、“日常丧”、“丧丧的”等。

3.“丧”词义演变的原因

(1)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丧”词演变的原因

Sweetser(1990:8,19):隐喻可使人们将一件事物理解成另一件事物,不必考虑两者之间在客观上是否相同。根据隐喻认知理论的内容来看,隐喻是基于相似性的。

“丧”从“失去”义到表示情绪或状态很颓废,从与名词、动词搭配到可以独立使用,也是基于两者之间的相似性,所以趋向抽象化了。“丧”以往的搭配是“丧失”、“丧气”,与“丧”字产生出的新用法之间的相似性是二者之间都有“失去”、“沮丧”的义素。所以,“丧”词义与用法的演变是隐喻作用的结果。

(2)从心理认知的角度看“丧”词义演变的原因

王德春、孙汝建、姚远在1995年出版的《社会心理语言学》中提到:“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发展也不是单方面因素造成的,语言运用所反映的往往是人们对语言的认知心理。”“丧”字所代表的文化流行起来也与年轻人的心理认同有关。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徐锴.说文解字系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K].语文出版社.2008

[4]李学勤.字源[K].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何瑛(1990.10—),女,汉族,籍贯:贵州盘州市。研究生在读,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