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典 汪绮月 张馨月 宋梓怡
摘要:华阴老腔是明末清初,发源于陕西省华阴县传统说书为基础发展形成的一种汉族皮影戏曲剧种。在受到现代市场冲击的背景下,坚持传统的华阴老腔也在寻求以新媒体为媒介的创新性传播对策。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研究以老腔为例音乐类非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传播对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及老腔的起源与现状。第二部分笔者从华阴老腔的传承人老龄化,运作模式,创新方向,外部环境等方面出发总结了其过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是根据其发展遇到的问题,笔者着重提出了四方面的建议,使华阴老腔走出现在的发展困境。最后一部分对前文所提出的情况进行总结,归纳出音乐类非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传播对策。
关键词:华阴老腔;新媒体;传播对策;音乐类非文化遗产
Abstract:Being impacted by the modern market, Huayin old cavity is also seeking innovative communication countermeasures.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purposes, significance and innovative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of music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origin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LAOQIANG. In the second part,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ast from the aspects of aging of the inheritor, operation mode, innovation direction,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 third part is based on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its development,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so as to make Huayin old cavity out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difficulties. The last part summarizes the situation mentioned above and the innovative communication countermeasures of music non-cultural heritage.
Key words: Huayin old cavity; New media;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Music category of intangible heritage
一、绪论
(一)背景
华阴老腔,起源于明末清初,主要盛行于陕西省华阴市的双泉村,是华阴市泉店村张家户族的家族戏,属于皮影戏的一种。在2006年5月20日,华阴老腔已经国务院批准,选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华民族文化与艺术的积淀。然而在当今信息时代,新媒体时代的体系之下,互联网的进步为其开拓了新的发展路径,但是此类地域性戏曲剧种并没有很好的紧跟信息高速传播的步伐,仍旧处于传播范围太小、局限封闭性较强的阶段。同时,还存在着传承人老龄化、自身创新意识、流行音乐的冲击、戏曲本身的局限——仅限于华阴张姓家族中留传等问题。尽管华阴老腔曾被写入林兆华导演的电影《白鹿原》、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中,以《华阴老腔一声喊》一曲登上了2016年央视春晚,以及走出国门,登上过世界的舞台,但由于种种内部与外界的原因,时至今日,它仍旧仅保留在华阴境内。
(二)研究目的
1.对华阴老腔的保护、传承、弘扬起到推动作用
华阴老腔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与艺术的积淀。在新媒体时代下,互联网的发展的确为其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但在它发展传播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传承人逐渐趋于高龄化、演出经费不足以维持生活、青年受众群体接受度过低以及内部传承创新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因此,我们开展此次研究是希望能够让大家更深入地感受华阴老腔的魅力,更深刻地意识到其传播困境,并号召广大群众给予它更多的关注,最终对华阴老腔的保护、传承、弘扬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为传统音乐的研究供重要素材,丰富其创新性传播对策
华阴老腔是陕西省华阴市的地方特色剧种,其内涵丰富,形式上与摇滚乐有着师出同源的相似之处,因此极具研究与传播价值。然而迄今为止,只有谭维维的《给你一点颜色》成为了华阴老腔创新性传播史上昙花一现的辉煌成果。本次创新研究课题,旨在通过田野调查以及实地采访等方式获取一系列素材,为传统音乐的研究提供资料,另与专业知识结合,分析新媒体背景下华阴老腔的创新性传播对策。
3.通过对华阴老腔运用田野调查法进行全面调查与研究,初步熟悉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与实践操作。在提高田野调查能力的同时,将传播理论运用于其中,对华阴老腔的传播内容及方式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培养和提升理论用于实际的能力。
(三)研究意义
王国维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戏曲是我国民间特有的表演艺术。而在当今互联网多媒体融合发展的情况下,同时受到流行音乐市场的冲击和传统音乐艺术自身发展的创新性不足的双重制约,使得如华阴老腔一般的音乐类文化遗产受众群体逐渐边缘化、小众化。在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华阴老腔与新媒体的联动发展无疑能为传统音乐遗产提供新的传播模式,開辟创新性发展道路。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项目组成员从2018年3月开始着手本项目,对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对与课题相关的期刊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与解读。归纳总结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力求进一步深入研究在新媒体环境下影响华阴老腔传播的因素。
2.问卷调查
前期阶段团队初步设计了一份关于项目课题的问卷,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反映的问题,在后期对问卷设置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补充,以期获得更全面更系统的调研信息。
本课题的数据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依据华阴县居民分布情况从华阴抽取随机选择双泉村、小泉村两个村的村民进行问卷调查。
3.田野调查法
小组在调研期间采用田野调查法对华阴老腔的现状进行全面调查与研究,走访陕西省华阴市双泉村和小泉村,并已完成准备阶段、开始阶段、调查阶段、撰写调查研究报告阶段和补充调查阶段全部五个阶段。
二、存在的问题
(一)外部环境因素
1.外来音乐文化的冲击
由于大多数人的音乐鉴赏素质能力并不丰富深刻,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以交响乐、歌剧等为雅,以本土民谣、戏曲剧种为俗的潜在风气。因此一直以来,华阴老腔等一系列中国的传统音乐都受到外来音乐文化冲击与碰撞。国民怀有以听异国音乐为高级、听本土民族为俗的潜在心理,特别是占有音乐听众绝大多数的青年人,因而就加大了传统戏曲的扩散传播与传承。
2.流行音乐的打压
地方性戏剧在国民内的传播速度和进程都较为困难,特别是在当代年轻人群中。时代的进步,社会的步伐愈来愈疾,人们都青睐于各种流行音乐,如说唱、爵士、嘻哈、电子音乐等。相较起华阴老腔等传统戏曲,此类流行音乐更为国民所接受、传播率高、时下流行,更活跃更有生命力。诸如华阴老腔此类传统音乐所代表的风格、表达的情感、演出的形式以及旋律歌词等都与现当代的大众流行因素稍有脱节,听者难以对其感同身受,无法很好地融入其中,因此较难产生喜爱之情。
(二)自身創新性的欠缺
华阴老腔从明末清初开始发迹,迄今为止已有数百年历史,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其自身的创新却少之又少。尤其是在目前新媒体平台如此活跃的状态下,华阴老腔却依旧在小小的戏台子上,用板凳、月琴和皮影进行着表演。作为一门“跟不上时代潮流”的艺术,它随时面临着被人们遗忘的风险。
令人欣慰的是,华阴老腔在2016年的央视春晚舞台上为人们展现了自己的一个新面貌,与流行音乐的结合展现了华阴老腔创新的潜力。这次绽放好似昙花一现,虽然为华阴老腔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又一次沉寂。
(三)传承人问题
1.戏曲人老龄化、传承人流失问题
表中结果表示:华阴老腔的练习者在年龄上差异较大。18 岁以下练习者只占 6.93%,而 50 岁以上练习者占 46.33%,练习表演者老龄化现象非常严重。这种现状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因为18岁以下的老腔戏曲人大多为课业繁忙的学生,没有太多的空闲时间练习。而且受当地经济发展滞后的影响,多数青年人无法纯粹依靠老腔维生而选择外出务工贴补家用。而 50 岁以上已经是退休人群,空余时间较多,练习华阴老腔在达到强健身体的基础上同时也会选择参加一些有偿性演出。
2.老腔表演报酬低廉
在研究中发现,当前华阴老腔的经费主要来源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当地老腔保护部门拨款,但是真正用到演出的资金并不多,专款专用并没有得到落实和资金本身就富足都有原因。第二种是参加商业演出所得的一定数额的薪酬,但是如图 3.2 所示,老腔表演一年所得的费用较低,使得表演者纯粹以此维生的报酬。此外,老腔是一种群众性的民间艺术,主要演艺人是当地的普通群众,大多没有其他稳定的收入来源和工作,老腔低廉的表演回报打击了他们参加表演的动力,导致当地的老腔表演缺乏年轻的演出人员。此外,受到流行音乐市场的扩大和挤压,当地剧院为了谋求利益最大化,不得不再次降低老腔艺人的酬劳水准和使用粗劣的演出服装,对它的发展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四)运作模式
华阴老腔早期在民间一直处于纯自发的状态,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是以皮影的伴唱的形式出现的。但是近年来,这样的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到2012年在电影《白鹿原》中出现、2016年春晚与谭维维合作表演,再到以华阴老腔艺人王振中为原型的电影《老腔》的上映。华阴老腔逐渐独立并开始走上了大众舞台。现在的华阴老腔已经出现了稳定的演出团队,其演出的足迹已遍布全国甚至走出国门。
但是,华阴老腔尚未建立起完整的表演体系以及产业化的运作模式。自华阴老腔走红后,张喜民戏班等每年都有多场商演,但这样的演出模式流动性极大,偶然性很强,从而难以形成长久有效的运行机制,且难以实现老腔的市场化运作。
三、创新性传播对策
(一)传统形式
1.政府加大重视戏曲剧种的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
华阴老腔的老腔班社在华阴县内有数个,其中最有名的便数张喜民创办的“喜民社”以及白毛老先生王振中创办的“振中社”。在此次调研期间,项目成员在对其中一所老腔班社——陕西省华阴市文化馆进行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发现该培训学校的门面较为老旧,也比较窄小,并不起眼。经过与该班社的负责人进行对话访谈后,我们了解到如今报名学习老腔的情形比较惨谈,经费收入问题、传承人老龄化、年轻人都不愿学习或是外出工作等种种因素所导致的。由此可见,政府可以加强培养华阴老腔的后备人才力度,如:减免戏曲艺校的学杂费、加强对戏曲剧种艺校的基础教学设施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对于戏曲学校的招生分数线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等等,诸如此类的措施都有利于老腔班社的续航。
2.对相关剧团及班社等给予相应的物质援助及政策扶持
所谓的物质援助,指的是政府可以对老腔剧社的演出条件、排练条件以及工作环境等文化硬件设施给予资金拨款援助,这可以使得戏曲人们的工作质量得以保障、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更有利于戏曲文化的传播。
3.通过对华阴老腔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基本意识
国家或政府相关部门可将华阴老腔的宣传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融合,将诸如此类的民间传统文化列入到国民的基础教育之中,如:在大学开设相应的戏曲文化的艺术类选修课,以培养出一批新的戏曲观众,让此类地方色彩较强的民俗文化像相声一样,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
(二)多媒体平台的宣传对策
目前,“互联网+”的潮流已经席卷全球,各大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这些平台的传播速度快,爆炸性强,影响力也很广泛,最重要的是进驻的门槛很低,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传播者。所以华阴老腔也可以借此东风为自己“造势”,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微博、抖音,甚至bilibili账号,通过发布老腔表演的视频或演出戏班的日常来推广并塑造这门艺术的形象。
针对不同的平台,华阴老腔的宣传者可以投放不同内容的信息。例如,微信公众平台适合发布图文并茂的推文,用以宣传某场演出、某位功勋演员的故事;微博平台则更适合发布一些戏班的日常,让大众更有接近感;而抖音和bilibili平台则更适合发布视频,不同的是,发布在抖音的视频应当以“短小精悍”为主旨,演出的高潮部分、后台的有趣故事都可以在抖音发布,长视频和剪辑版的精华合辑再投放给bilibili。
通过这样有针对性地分平台宣传投放,华阴老腔的知名度和传播效力会得到一个较大的提升。同时,流量的提高也会为华阴老腔带来更多的市场机遇,经济问题也有望迎刃而解。
(三)定制新媒体个性老腔旅游
互联网 + 华阴老腔旅游开发,可以在VR全景式虚拟旅游和一站式体验旅游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开发VR全景式虚拟旅游满足了没有充足资金或时间去华阴感受老腔的人群,借助新媒体开发再现老腔特色旅游景點,并借助家用VR设备体验实景,同时,其背景音乐、人物服装、头饰、环境等都可设定与华阴文化相关。第二,实地体验式旅游开发,主要是领略华阴文化内涵,在老腔发源地建设文化旅游基地,组织老腔志愿团乡村表演,在景点内设置体验馆,包括文化展览、老腔历史博物馆,还带领参观老腔著名戏曲人故居等旅游项目。
(四)人工智能
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要充分利用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快速发展起来的各种技术资源。我们可以首先,利用先进的数字媒体技术最大限度地收集包括华阴老腔在内的各类民族音乐的相关数据,建立完备的民族音乐资源池,以便实现对于此类文化瑰宝的保存和查询利用。其次,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对各类民族音乐按照不同民族或不同曲风等标准进行数字化创作,以更为简洁的方式建立面向音乐创作者的民族音乐创作素材池,为对于民族音乐的传承、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便利。
四、小结
在如今新媒体盛行的情形之下,华阴老腔的传承与传播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又身处于互联网+的信息网络化市场化的飞速发展的条件之中。如何及时的把握好时机、抓住机遇,将新媒体技术与传统数字媒体相互融合、相辅相成,从而达到对华阴老腔的保护、传承、弘扬起到推动作用,丰富其创新性传播对策。总的来说,将华阴老腔等传统音乐类非文化遗产与现行盛行的新媒体互补互融是能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开辟互联网新媒体时代的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的新道路,使其更加繁荣。
参考文献:
[1]曹叶叶,殷姣,刘芸. 传统戏曲艺术网络传承的发展与探析[J].中国市场,2017(06):230-232.
[2]李美丽.现代视野中的柳琴戏市场化探究[J].名作欣赏,2013,(26):158-159.
[3]卢玉.“老戏骨”——中国传统音乐该如何焕发生机[J].艺术科技,2017,30(09):164.
[4]王晓红,陈艳.由女子十二乐坊看民族音乐市场化走向[J].河西学院学报,2007,23(6):116-118.
[5]王晓华,白凯.旅游发展视角下陕西华阴老腔的现代性展演与地方性表述[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8,46(06):1-9.
[6]吴丹,易亚男,鲍家伶. 互联网+背景下的黄梅戏市场化运作模式研究[J]. 企业导报,2016(06):100-102.
[7]吴威.华阴老腔的音乐形态及传承与发展[J].戏剧之家,2018,14:64-65.
[8]杨丹.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南威风锣鼓传承与发展的思考[D].中北大学,2018.
[9]赵铁军.从“华阴老腔”的流行看“陇东道情”的产业化之路[J].陇东学院学报,2018,29(4):78-82.
[10]张珂嘉.华阴老腔的传播策略与传统地方戏曲的传承[J]. 青年记者,2019,5(1):83-84.
[11]周秀清.从戏曲艺术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访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副所长刘文峰[J].紫光阁,2005(01):61-62.
基金项目:陕西师范大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cx2018195)
作者简介:
李 典(1998-),女,陕西商洛人,2016级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生;
汪绮月(1998-),女,深圳人,2016级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本科生;
张馨月(1998-),女,湖北恩施人,2016级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本科生;
宋梓怡(1998-),女,河南灵宝人,2016级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