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萍
“家庭者,人生最初学校也”,家庭是培养儿童良好性格和早期智力开发的摇篮。家庭教育即指父母或家庭成员中的其他年长者在家庭范围之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近些年来,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家庭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误区。
一、粗暴对待幼儿的好奇心和玩耍天性
3-6岁的幼儿有很强的好奇心,对周围环境有广泛的兴趣,常常提出问题要求成人解答,这是儿童思维发展的标志。这一心理过程如果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引导,会对幼儿的认知和创造性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很多家长心目中,幼儿的好奇心被当作一种令人厌恶的行为而遭到指责、约束、冷漠或讥笑,这往往会打击幼儿的积极性,打消孩子的求知欲。因此,家长应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幼儿的问题,要耐心、认真的倾听幼儿的提问,谨慎正确解答幼儿的问题,万万不可随便的应付,轻率地甚至错误地作答;也不可低估幼儿的知识和能力,不予回答,一切推脱到上学后再去求知。
玩是儿童的天性,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的主要活动除了吃、睡之外就应该是玩,那些不爱玩、不会玩的孩子才是令人担心的。3-6岁的幼儿更是热衷于玩,在玩耍中他们得以认识各种事物,同时形成初步的人际关系的概念。但有很多家长却不能认识到玩的意义,带领孩子穿梭于各类特长班、补习班,把孩子的时间安排的满满的,惟独不留玩的时间,一发现孩子在玩就批评。“儿童有權拥有欢乐自由的童年”,家长应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幼儿玩耍,在玩的过程中解答幼儿的疑问,并告诉他们应注意的安全问题,以及一些社会行为规范,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在玩的过程中教幼儿这些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的多,并且也有利于家长与孩子的情感交流。
二、忽视劳动教育
现在的家长往往花费大量的财力和精力在孩子的智能开发和才能培养上,很少关注对孩子的劳动教育。他们不让孩子参加劳动,以孩子年龄小、怕累坏等种种借口把孩子与劳动隔绝,甚至把属于孩子自理的劳动也接手过来。
其实,劳动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学会劳动,它对于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经受挫折的能力以及增强责任感和增强体格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家长“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不让他们劳动,也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磨出硬茧,要让孩子知道面包来之不易,这种劳动对孩子来说是真正的快乐。通过劳动,不仅可以认识世界,而且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劳动是最关心、最忠诚的保姆。”很多孩子在童年时,看到家长整理房间,洗衣服,洗菜做饭,有一种神奇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愿意模仿家长做这些家务活,家长要给他们一定的机会。否则当孩子的年龄大了,有能力干这些家务活儿时,他们却没有兴趣干这类事了。
父母要有这样一种意识,凡是儿童自己会做的事父母不包办;凡是儿童能自己解决的问题,父母不代替。要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特别是自理自立能力,教他们从小就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且如果孩子从小自己洗脸、刷牙、穿衣、饮食、自动收拾整理房间、烧煮一些简单的食物、洗手帕、小衣服等,可增强自信心、独立性、忍耐性,养成做事井然有序、负责任、守纪律、爱清洁的习惯。
三、忽略亲子间情感交流
当今社会,绝大多数的家庭都是以孩子为中心,从孩子出生之日起,家长就提供给他们优越的生活环境,吃穿用都是最好的,这使他们在物质生活方面毫不匮乏。但家长们忙于工作,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父母缺席”越来越普遍。
四、漠视心理健康教育
孩子的健康是父母关注的焦点,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父母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但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在幼儿的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有正确的教育方式,家长的教育方式可以分为积极的(理智型)和消极的(期待型、保护型、溺爱型、权威型、严厉型、放任型)两种,积极的教育方式是关心爱护孩子,给孩子以适当的限制,它使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等各种心理得以健康发展,增强生活适应能力。消极的教育方式是对孩子过分严格要求、拒绝或溺爱、放任,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如保护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孩子缺乏闯劲,社会竞争能力差,怕吃苦,贪图安逸和舒适,生活和工作上惰性较大。权威型的教育使有的孩子变得依赖、无能,倾向于受人控制,遇事缺乏主见,有的会变得粗暴,越轨行为频繁,不接受纪律和社会行为准则的约束,因此给孩子身心带来不良影响。
五、言行不一致,不重视以身示范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孩子的性格、习惯、脾气与父母的很相象,特别是父母的一些坏习惯、缺点,孩子“继承”的很好,其实这些不是父母有意教的,而是孩子自己学来的。卢梭指出:“家庭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最早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父母的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文化修养乃至生活习惯,无不或多或少的反映在孩子身上。有些父母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但还有很多父母意识不到,从而导致孩子学得自己一身的坏毛病,这是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的。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亦是孩子最初的模仿对象。孩子对社会的认识,对人际关系的最初了解都是直接或间接从家长身上获得的。孩子没有辨别事物好坏、美丑的正确标准,他们只能通过观察与他们最接近的人的言行来形成自己的标准。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告诫家长说:“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或教导孩子、命令孩子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孩子。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在教育着孩子,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议论其他的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我班上有一个小女孩,今年5岁,长的非常漂亮也很聪明,但有一点很不招人喜欢,就是骂人。无论是对她的同龄人还是长辈,她不时的就会在说话时带出骂人的字眼,她并不认为骂人有什么不好,因为“妈妈说话时就是这样”。小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就得到妈妈的“真传”,这种不良的习惯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孩子面前要特别慎重自己的言行,鲁迅先生说过“父母的缺点,便是子孙灭亡的伏线,生命的危机”,我们要尽量避免孩子养成父母的缺点,要努力为孩子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让孩子从小养成诚实、讲卫生、懂礼貌、节约、爱护环境和财物的好习惯。在对孩子严格要求的同时,父母要作好表率,要以身作则,父母的举动往往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的多。比如在教孩子讲卫生时,父母首先要讲卫生,这样孩子就有讲卫生的意识,即使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他也会自觉按父母的要求去做。
在影响幼儿成长的诸多因素中,家庭是非常重要的,是幼儿的社会关系中出现的最早和最持久的一种因素,家庭教育自然的具有基础和定向作用。我们每个家庭、每个父母都要正视在教育幼儿方面存在的问题,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教育幼儿,使他们健康、愉快、全面的发展,从而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曲阜师范大学幼儿园 27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