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兰贞
“虚构”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第八个专题。本文将以“虚构”为抓手解读《骑桶者》《沙之书》,侧重从小说的整体阅读的角度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打破单篇教学观念,单元合读
打破单篇教学的旧模式,也不再每一篇都从情节、人物教起,从单元话题出发比较阅读。
主情节概括:
《沙之书》:推销“沙之书”;得到“沙之书”;烦恼“沙之书”;隐藏“沙之书”。
《骑桶者》:一个穷人骑着煤桶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不仅没有借到煤,而且被煤店老板娘用围裙扇走到冰天雪地里。
二、用主问题阅读梳理小说:在选文中寻找的“虚构”与“真实”
(一)有关“沙之书”的虚构
1.异乎寻常的重量 2.页码的排列引起了我注意
3.尽管一页页的翻阅,铁锚图案却再也找不到了 4.封面和手之间总是有好几页。仿佛是从书里冒出来
5.这本书的页码是无穷尽的。没有首页,也没有末页 6.插图很多,没有一张重复
(二)有关“骑桶者”的虚构
1.骑桶者骑桶飞翔 2.赊煤时,老板娘没有听见,老板却能听见我的呼喊。
3.被煤店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三)《沙之书》中的真实
1.小说中“真实”的细节:
作者直接说明真实性:不过我的故事一点也不假。 书贩长相细节:身材很高;外表整洁;灰色衣服;灰色箱子;头发。
书的样式细节:八开大小;布面精装;书页磨损;印刷粗糙;页码;插画。 书的来历细节:平原的村子;用几个卢布和一部《圣经》换来;主人不识字。
交易过程详细:退休金和花体字的威克利夫版《圣经》交换。 看书藏书煞有介事:用放大镜检查,偷偷放在阴暗的搁架上。
2.从小说的人物心理来赏析。《沙之书》小说主人公“我”对待“沙之书”的态度变化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
吃惊;惶恐;口瞪目呆。占有它的幸福感;怕它被偷掉。担心它并不真正无限。成了那本书的俘虏,几乎不再上街。领悟到那本书是个可怕的怪物。恐惧之后想摆脱逃避。
总结这种变化:好奇——专研——敬畏——恐惧——逃避。
(四)《骑桶者》中的真实
细节:骑桶飞翔的描摹 心理:缺煤时的寒冷对煤的强烈渴望
心理细节:赊煤时我的呼喊老板及老板娘的反应
三、比较阅读 比较选文”虚构”艺术特色异同及意义
1.相同特点:想象、夸张、细节、心理。《沙之书》《骑桶者》中都用了夸张虚构让读者明确体悟这是作者在虚构。同时加入了许多细节描写让读者感受到真实,从而达到从“虚构”中得到“真实”的审美体验。
2.不同特点:
《沙之书》整体用的象征手法,用沙之书无限、神秘的特点象征世间一切无穷无尽可能又无形无极事物如欲望、世界、金钱、时间、命运、知识、爱情等。
3.《骑桶者》用的是变形、对比,它更像一个寓言。
对比在《骑桶者》中的运用:
良好的愿望:老板是“天空中的太阳”,企盼“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 悲惨的结局:没赊到煤,还被围裙扇走
煤老板供给骑桶者煤的态度 煤老板供煤給其他人煤的态度
骑桶者在严寒中的痛苦 煤老板“把多余的热气排出去”“舒服地背靠着火炉取暖”
煤桶的轻飘 生活的沉重
地窖的温暖 冰山的寒冷
《骑桶者》用鲜明的对比向我们展示了现实社会的冷酷和人民生活的艰难,也表达了作者对人与人之间沟通匮乏的反思。这篇小说延续了卡夫卡一贯的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4.虚构的意义:虚构意义的本质:一种想象艺术,一种心灵的真实。虚构是小说的灵魂,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小说最终要表达的不是某种事实,而是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虚构能有效地凸显主题,增强作品艺术魅力。
没有“虚构”《沙之书》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书痴买书的故事,没有“虚构”《骑桶者》虽然仍有对社会的批判,却会因为“逼真”而失去“荒诞”性,其艺术魅力将大打折扣。
四、课堂延展:群文阅读
1.阅读卡夫卡《城堡》,看看《城堡》与《骑桶者》在虚构艺术特点上有什么异同。
2.阅读博尔赫斯的《三叉花园的小径》,比较它与《沙之书》在主题、表现手法方面的异同。
3.课外阅读莫言《檀香刑》和夏目簌石的《我是猫》全文。
五、运用练笔
设计与“虚构”相关的问题供学生课后练笔,如:想象有一天,你突然变成了一只猫,写出你从猫的角度看待人类生活的感受。
六、总结虚构与主题的意义
“沙之书”“飞翔”只是美丽的虚构而已,文豪的用文字构筑一个真实的谎言!沙之书不存在,但是欲望、爱情、知识真的无穷尽。“飞翔赊煤”虽然没有,但是人与人的隔膜却无比真实。“虚构”是可以这样接近无穷的真实:现实是荒诞的,人生是真实的!
参考文献:
[1]赵燕. 浅谈小说虚构的意义——以《沙之书》和《骑桶者》为例. J名作欣赏. 2015.7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参考》,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姚佩琅.高中语文学科新面向:整本书[J].文学教育 (上) , 2019 (01) :97.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高中人教版小说整体教学实践研究”的成果之一。课题编号:FJJKCG18-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