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音
2019年2月11日,《自然》杂志发表一篇标题为《中国和印度通过土地使用管理为绿化地球作出贡献》的文章,作者称近年来全球绿化面积正在扩大,尽管看上去气候变暖和二氧化碳施肥效应是主要成因,但是从2000年到2017年的卫星数据表明,地球植被面积的扩大,主要归功于中国和印度。其中,中国的绿色面积增长中有42%是森林,32%是农业用地,而印度的绿化则主要是农业用地(82%)造就的,森林增长面积仅为4.4%。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中国退耕还林、治理空气污染和气候变暖的举措做了详细的介绍。通过对中国模式的分析,作者在最后呼吁全球应该试着学习中印两国的土地使用管理办法。
在过去20年间,地球新增的植被面积相当于一个亚马逊雨林,其中中国和印度就贡献了三分之一的增长,尽管两个国家的土地面积加起来只占全球的9%。
中国是怎样变“绿”的?
NASA数据让我们在全球层面上理解了“绿化”这一现象,但事实上,中国的努力并非一日而成。许多人疑惑,为什么陆地面积仅占全球6.6%的国家,却能为世界贡献了近三分之一的绿色?这主要归功于“世界之最”的造林规模,以及高产稳产的集约化农业两把“刷子”。
彼时,三北地区因长期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导致荒漠化日益严重,受此影响的区域约33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34%,首都北京一度成了沙尘暴重灾区。更关键的是,作为北中国的天然屏障,这里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力极低,每公顷农田仅2000公斤的粮食产量,令百姓的“米袋子”难以为继。
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启动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投资40亿元、三个阶段、七期工程,经过40年的持续治理,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3.57%,活立木蓄积量由7.2亿立方米提高到33.3亿立方米,年均沙尘暴日数从6.8天下降为2.4天。
就在2018年11月4日,“三北工程”重点区域、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漠官宣即将“止沙生绿”,这个被作家肖亦农誉为“人类贪欲的儿子”的人造沙漠,获得了联合国的盛赞;“死亡之海”库布其沙漠1.86万平方公里荒漠,1/3变成了绿洲,被联合国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
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也变成了“江南米粮仓”,中国科学院发布的报告显示,三北工程区年均增产粮食1057.5万吨,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并驾齐驱。河北省燕山工程区以“山顶松槐,山间干果,山脚鲜果”立体配置的绿化格局,经济收益增加了 10多倍,辐射带动农户3万余人,不仅生态资源得到了保护利用,更在绿水青山中找到了金山银山。
当然,还有实行20年的“天然保护林工程”,以全面禁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保住了9.66亿亩天然林;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改变了农民垦荒种粮的传统,因地制宜发展林果、林茶、畜牧等生态经济产业从城市到乡村,从沿海到沙区,从山区到平原,中国地图上的绿色正以北京为起点,一点点向西北方向扩展。截至2018年,中國森林面积达2.08亿公顷,人工林保存面积达6933万公顷,居世界首位。
NASA还研究指出,中国增绿的32%还来自农田,与印度农田的“绿化”主因灌溉和肥料施用不同,中国则主要依靠可持续的“集约化农业”。作为农民权益资产化、科学化、加快城镇化的重要举措,三农问题,已经连续十六年登上中央一号文件。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工程等一系列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广泛开展的全民义务植树,扎实推进的部门绿化和社会造林,让绿色中国得以实现。目前,中国的森林面积达到31亿亩,列世界第五位,森林覆盖率21.63%。全国人工林面积由改革开放初期的3.3亿亩扩大到现在的11.8亿亩,稳居世界首位。
中国的“绿色奇迹”,令世界刮目相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我国年均新增造林逾9000万亩,165个城市成为“国家森林城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民共识。
“绿化样本”的大国担当
放眼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成为风景独好的孤岛。热带雨林消失的生态影响难以靠其他地方的绿化来弥补。所以,植绿不是“单边行动”,还得依靠“集团作战”。作为国际合作的推动者,2017年,中国推动建立了“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共建绿色丝绸之路。从“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到政府、企业、农牧民、科技四轮驱动的库布其模式,中国智慧“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带来希望之光”。积极作为、共享经验,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以自己的成功实践树立了“绿色样板”。
2017年1月,中国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阐述的:“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应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充分展现了我们的大国胸怀,中国不仅自己要走绿色发展之路,更愿意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让“中国样本”造福世界。
以2018年9月敲定参与非洲“绿色长城”建设为例,中国科研人员结合塞罕坝、库布其毛乌素沙漠等经验成果,未来5年,将帮助非洲建成一条横跨非洲撒哈拉地区的宽5公里、长7000公里的林带,打造非洲防沙治沙利器。
在东非的肯尼亚,由中国公司承建的蒙巴萨一内罗毕标轨铁路正式建成通车,这条铁路不仅速度快,还专设14处动物通道,其中6处为大型通道,净高6.5米以上,让大象和长颈鹿等非洲草原的大型动物可以“不低头通过”。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总干事马可·兰博蒂尼称赞:中国企业已证明,基础设施建设也可以做到环保。
此外,中国还通过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等途径,为一些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索尔海姆的话说,中国现在正处于一个转折点,致力于建设一个更加绿色的家园。成果是显著的,但挑战,也不容忽视。
从国土“更绿”上分析,三北工程虽然取得长足进步,但由于森林覆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09个百分点,修复的生态系统尚不稳定,一些地区防护林老化、退化、遭遇有害生物侵扰,影响着综合效益的发挥,根本原因在于未能很好地“适地适树”。
但倘若为了保护天然林全面禁止商业采伐,木材短缺的问题可能更为突出。根据国家林业局数据,2017年木材生产锐减了近4737万立方米,相当于2014年全国商品材产量的60%。因此,植树造林不单是种树,而是要建设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方是长久之计。
从国土“更净”上分析,以滨海湿地为例,1970年以来,滨海湿地受围垦和填海,中国红树林面积消失了约一半;去年9月底,受工矿建设、资源开发、城镇农田扩张,生态空间被大量挤占,自然岸线和滨海湿地持续减少。但令人欣慰的是,国家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一现象,严控“围填海”,并实施一系列的海洋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比如蓝色海湾、南红北柳、生态岛礁等工程。
站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局观上,更绿、更净、甚至气候更好,都应放在整个生态系统上,从“全球一区域一地方一社区”多个空间尺度去研究解决方案。众人拾柴火焰高,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挑战,中国正在以大国的担当与世界各国一同携手,为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而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