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琴
没有个性的教育必然是失败的教育,其结果只能是扼杀了千千万万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成为千篇一律的“克隆人”。没有教学的个性,就不会有学生的个性;没有教学的个性,也就泯灭了课堂的生命。
一、教师要勇于张扬教学个性
对教师而言,张扬个性是指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运作中,展示蕴藏的知识资源、沉积的经验财富、鲜明的前沿理念、娴熟的教学技能、良好的语言技巧、独特的个人风范,从而提升“教学流程”的高质效和“教学过程”的含优量。其思想基础是确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其表现形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既不刻意,又不演戏,而是视教学的发展态势,有针对性地强化点拨、调控、辅佐功能,恰到好处地为学生自探性学习设计铺垫、并促其拓展视野、引发其求知欲和奇异思维。
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中论述:“从某种意义上说,素质教育就是个性教育。但个性只能靠个性来培养,没有教师的个性,就绝对没有学生的个性。在学校,教师的个性往往体现为教学个性,而教师的教学个性又往往是他创造性能力的体现……”
笔者也认为要让课堂充满灵气与活力,呈现无限的精彩,教师必须有自己的教学个性。现代教学正期待着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而是勇于创新、积累、总结、提高。
很多时候,教师对名家的迷信,对教材、教参的迷信,对程式化教学模式的迷信,是课堂死气沉沉的重要原因。对名家的迷信,会导致我们自动关闭自己独立思考的大脑,一切依照名家的“说法”、“做法”。迷信名家的结果是没有自己的东西,而没有了自己的东西,也就失去了个性,离开了个性,语文课就谈不上“灵气”与“活力”。名家的方法可以借鉴,但不能全盘照搬,毕竟你的教学个性与别人不同。
通常情况下,教师是利用教材、教参写好教案,然后在课堂上加以实施的。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参不过是个参考。作为一名有个性的教师,我们不能盲从教材、教参,要敢于大胆取舍教材上的内容,敢于超越和创新教参上的分析。因此,要做一名有教学个性的教师,千万不要成为拜倒在名家脚下的奴隶、演绎教材、教参的道具和某种僵化教学模式的工匠。
二、教师要追求教学内容个性化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观点。”因此,笔者认为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作为一门既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又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情感价值的学科,它的教学内容更应有自己的个性。
一篇行云流水般的文章,如果我们的教学仅仅停留在词语解释和语法分析、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上,拆来拆去地搞训练,读一遍明白如话,却非要神秘兮兮地剖析个天翻地覆,甚至超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弄得学生不知所云。我们错误地把课文当成了“牛顿定律”和“勾股定理”,总希望课文像数理化公式定理那样能举一反三,以一当十,这显然是扼杀了语文教学的个性。
对于每一篇课文的教学,无外乎都是分段,概括中心,写作方法这固定、僵化的模式,像一年四季永远不变的风景,更像一杯白开水,自己都感到教得无趣无味,学生的感受可想而知。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让我深切地感到,要想让语文课堂充满灵气与活力,应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和艺术的处理,应追求教学内容的个性化,让语文课飞扬着激情,燃烧着思想,让语文课真正姓“语”。
不管哪一篇文章,都是作家感情和个性的凝结。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培养,应该尽力表现作家、作品的个性。对一些名家名作,可以选点突破,突出个性美。都应在语文课堂上飞扬个性,让它们去撞击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对学生而言,张扬个性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着力于自主学习方式的养成,在多向互动的氛围中,启动潜能、勇于求异、萌生超越自我、挑战客体的意识,取最佳角度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其思想基础是确立 “学生是认识主体”的理念。其表现形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显现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主动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互动性,敢于实践、迁移发展的独立性;坚持“再创造”原则,内化实践能力,不断完善自我。
由于过去我们的认识狭隘化、惟一化、功利化,把语文教学看成是培养学生掌握一种工具和技能的过程,而对学生的个性和情趣培养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于是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作品到了课堂上便成了一堆堆被拆卸下來的机器零部件。这样的教学只能培养出大同小异的共性人。
有这么一段资料,说中国、日本、美国的美术教师同时上一节画苹果的美术课,中国的教师是先在黑板上画一个苹果,让学生们描摹;日本的教师是在讲桌上放一个苹果,让学生看着画;美国的教师,则是搬来一筐苹果,每个学生发一个,大家各自观察着画。截然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所处的主动与被动的地位也截然不同。这反映了中美教师在发展学生天性和个性方面的不同思想。
发展学生个性,教师应该建构语文教育系统的现代化的教学机制,采用个性化的课堂教学结构。比如采用探索型结构,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采用自学型结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采用审美型结构,增强学生审美意识,提高审美情趣,发展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才能;采用开放型结构,拓宽学生知识层面,扩大视野,培养现代开放的头脑……
培养学生个性,教师不必用一种模式、一个标准来规范学生的认识,也不必对所有问题都“讲深讲透”来作“终极性”的评判。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不仅要培养,更要保护。在教师的认同、理解、抚慰、鼓励下,学生的个性才有可能渐渐丰腴起来。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总是带有鲜明的个性。个性,是艺术的生命,有了它,才能充满生机,富有魅力。语文课堂教学泯灭了个性,就像花儿少了雨露,即使开着也不会鲜艳。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让我们一齐去张扬教学个性,培养个性化的人才,使自己的课堂成为展现个性的舞台,让我们的教学洋溢无限的精彩!
参考文献:
[1]扈中平.多元性教学理念与创新素质的培养[J].教育研究,2000,(7).
[2]朱永新.《新教育之梦》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