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非经济资助模式平台构建的探索与研究

2019-09-10 19:45:24黄璠
新教育论坛 2019年30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体系

黄璠

摘要:貧困生不仅在于经济上贫困,更在于能力上的贫困和精神上的贫困。目前我国对于贫困的资助多采用经济资助模式,非经济资助模式明显不足。现有的资助体系忽略了贫困生的能力问题及心理健康问题,不利于贫困生的成长成才。在这一背景下,对非经济资助模式进行研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相关对策则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贫困生;非经济资助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规模和学生总数都在不断壮大,高校贫困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高校贫困生指的是由于各种原因而在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发展机会、权益保障、自身素质和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绝对劣势境况的大学生。那些经济窘迫、精神匾乏、能力低下的大学生都属于贫困生的范畴。因此,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不仅要关注其经济上存在的问题,更应该关注其非经济问题上存在的问题,以助其成长成才。然而,目前我国对于贫困的资助多采用经济资助模式,非经济资助明显不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文对非经济资助模式现状进行研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相关对策。

1 贫困生非经济资助模式平台构建的内涵

1.1 非经济资助模式的概念

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指的是资助主体(政府、高校及其他各社会力量)运用一定的资助要素和资源,通过一定的形式作用于资助客体(贫困生),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并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方式、方法和措施的总称。我国现行的资助模式按资助类型划分,大体可分为经济资助、精神资助和能力资助三种模式。经济资助模式是资助主体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采取的主要资助模式。精神资助是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等组织、集体或他人从思想、意识和心理等方面对受助对象予以帮助。能力资助模式是指不直接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经济资助,而是培养提升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专业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等方面。由此可知,所谓非经济资助模式,就是指我国资助模式中除去经济资助模式以外的部分,即精神资助和能力资助。

1.2 非经济资助模式的特征

(1)非经济资助模式具有长期性。不同于经济资助模式,一次经济资助可以解决一个贫困生在一段时期内的生活问题,而一次非经济资助对贫困生的意义却不大。对贫困生的能力培养及心理辅导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看见成效,因此,非经济资助模式具有长期性。

(2)非经济资助模式具有潜在性。经济资助模式可以解决贫困生吃饭、穿衣、购买学习生活用品等现实问题,其效果显而易见的。而非经济资助模式则不同,它侧重于培养学生能力以及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心态,其效果并非短时间内能显现出来的,具有潜在性。

1.3 非经济资助模式的优势

非经济资助模式是针对贫困生能力和精神的资助。对贫困生能力的资助,有助于培养其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一系列综合素质,提高其竞争力,让其能更好的应对未来工作和生活的挑战。而对贫困生的精神资助,通过帮助其摆脱自卑心理的困扰,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有利于贫困生更积极乐观的面对困难。

2 非经济资助模式平台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探索

2.1 缺乏相应政策支持

虽然建立非经济资助模式已逐渐在学界形成共识,然而,目前关于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政策仍侧重于经济资助方面,对于非经济资助模式则缺乏相应的政策指导,对于如何建立非经济资助模式、建立怎样的非经济资助模式以及建立非经济资助模式的意义等问题均未得到官方解答。缺乏政策指导及政策支持,使得非经济资助体系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缺少强有力的推动力,仅靠学界探索及高校自己的实践来建设非经济资助体系,速度缓慢,成效甚微。

2.2 对非经济资助模式的重视程度不够

无论是从资助主体层面还是从资助客体层面来说,对非经济资助模式的重视度都均不够。就资助主体而言,目前,对于贫困生的资助时多以经济资助为主,非经济资助只占了极少的一部分。在国家“奖、助、减、免、补、勤、贷”的助学体系中,只有勤工助学的“勤”为学生提供了工作岗位,是对贫困生能力的一种锻炼,属于非经济资助范畴。虽然非经济资助模式已得到多数人的重视,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是以经济资助为主,由此可见,资助主体对非经济资助模式的重视程度仍是不够的。就学生的重视程度而言,多数学生都不了解非经济资助模式,只有少部分学生有一些了解,在这种情况下,也就谈不上学生对非经济资助模式重视了。

2.3 非经济资助体系尚未建立

就贫困生而言,因为家庭经济的影响,其成长的物质环境往往不如其他同学,受到的教育水平也与其他同学存在差距,这就容易造成贫困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欠缺。同时,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贫困生往往背负着较大的压力,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这些均不利于贫困学生的成长成才。然而,目前对贫困生的资助多侧重于经济方面,非经济资助体系尚未建立,除了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以及少量社会兼职机会外,几乎不存在其他方面的非经济资助形式,既没有提供能力方面的资助以提高其素质,增强其竞争力;也没有专门针对贫困生进行的心理辅导,以帮其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由此可见,尚未建立的非经济资助体系,仍是发展非经济资助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3贫困生非经济资助模式平台构建的发展对策

3.1 积极行动,争取相关政策支持

就社会层面而言,学界、高校、社会团体、先进个人等社会主体要联合行动起来,积极反映建立非经济资助体系的意义及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提出可行性实施方案,以争取官方的政策支持。就国家层面而言,应了解目前侧重于经济资助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正视其危害,意识到非经济资助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出台相关政策,以指导和促进非经济资助体系的建立。

3.2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非经济资助模式的重视程度

对于资助主体而言,要加大对非经济资助模式的宣传力度,提高其社会影响力,让资助主体认识到非经济资助模式对于贫困生成长成才的意义,从而转变观念,改变以往侧重于对贫困生进行经济帮助的资助方式,提供能力上的资助和精神上的资助,以促进贫困生成长成才。对于资助客体而言,同样要加大对非经济资助模式的宣传力度,让他们正视由于经济环境差异而导致的能力欠缺问题,摆正心态,积极接受非经济资助,以提高其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使之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3.3 切实行动,建立健全非经济资助体系

非经济资助模式对于贫困生成长成才的意义已毋庸置疑,要让这一模式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切实行动起来,积极探索,建立健全非经济资助体系。首先,就能力资助来说,要本着“授人以渔”的原则,针对贫困生能力欠缺的问题,打造平台,给贫困学生提供相应的技能培训,如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创新意识训练等;同时,在保留原有的勤工助学岗位的基础上,给贫困学生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让其在学习之余,通过劳动获得一定的收入,在解决一部分经济问题的同时,培养其工作能力,为其以后进入社会打下基础。其次,就精神资助来说,要多对贫困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摆脱自卑心理的困扰。同时,要多搭建平台,提供机会让其多与他人接触,开拓眼界,培养阳光积极的生活态度,让其能以健康的心理度过大学生涯,并迎接未来的工作挑战。

参考文献:

[1]余秀兰. 贫困生资助效益调查与思考[J]. 江苏教育研究,2011.

[2]童永炯,许翾. 对贫困生经济资助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 统计科学与实践,2004.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体系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28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中国火炬(2015年2期)2015-07-25 10:45:24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中国火炬(2014年9期)2014-07-25 10:23:07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中国火炬(2012年5期)2012-07-25 10:44:08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中国火炬(2012年10期)2012-07-25 10:10:40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
中国火炬(2012年2期)2012-07-24 14:1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