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馨茹
摘要:校园欺凌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表明,校园欺凌会对学生造成大量的负面影响,大量负面影响促使人们关注这一问题,并呼吁制定有效的反欺凌政策。我国只有少数学者从学生的角度来研究欺凌问题。本文采用定性研究方法,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学校和社会成员提供信息,不仅探究学生对欺凌的看法,还探究可能导致欺凌的风险因素。研究发现,个体特质(超重)、微观系统(教师、家庭)、中观系统(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联系)、外观系统(学校、大众传媒、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宏观系统(集体主义)等因素会助长和刺激中国中学生的欺凌行为。总的来说,生态系统中的因素以及个体特征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欺凌行为。因此,制定和实施以生态为基础的反欺凌政策,以及欺凌干预和预防计划十分重要。
关键词:学校欺凌;定义;因素;政策
该论文为作者在伦敦大学学院学习期间完成
第一章:绪论
1.1问题陈述
研究发现,校园欺凌可能对受害者和施暴者都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影响他们的学业、情感、健康、及未来职业。本文的目的是从学生视角出发探讨校园欺凌的成因,关注这一严重问题,并试图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效预防校园欺凌的信息。
1.2研究的问题
问题一:学生如何定义校园欺凌?
问题二:中学校园欺凌行为的诱发因素有哪些?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校园欺凌的概念与类型
关于校园欺凌最早的研究是由Olweus进行的[1],他将欺凌定义为可能会对其他学生造成伤害或不适的“反复攻击行为”。Farrington根据Olweus的定义,进一步探讨了校园欺凌问题,并为Olweus的定义增加了一个前提:“受害者没有挑衅行为”[2]。然而,来自学生的定义可能与研究人员提供的定义不同。此外,学生是欺凌问题的主要参与者;他们的声音应该被制定和实施反欺凌政策的人听到。并且大部分的欺凌定义是外国学者提出的,中国有独特的文化特质,所以调查中国学生眼中的欺凌十分重要。
学校欺凌普遍存在三种主要类型:身体上的;非身体的;网络欺凌。而参与欺凌主要有三种角色包括:“恃强凌弱者、受害者以及那些既是恃强凌弱者又是受害者的人和旁观者”。
2.2理论
Bronfenbrenner基于生态理论认为世界包含五个系统,“微系统,宏观系统,外系统,中度系统和时间系统”,因此,校园欺凌不仅是一个人格依赖的问题,也是一个环境影响的现象。这一理论将被用来说明学生对欺凌的理解以及欺凌产生的社会背景。
2.3中国对校园欺凌的研究
我国的校园欺凌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西方的概念和理论,研究人员将校园欺凌归因于一些快速的变化,如高离婚率、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环境的突然变化导致学生周围的可变因素。对学生的真实想法研究的非常少。
第三章: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3.1研究目的
如引言和文献综述部分所述,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中国学生对校园欺凌的定义以及可能导致中学校园欺凌的潜在因素。
3.2研究设计
研究人员采用了个案研究的方法,探索特定的调查对象。
抽样调查的学生是有过校园欺凌经历的中学生(包括:施暴者,受害者与旁观者)。采用访谈的方式进行深入调查。出于道德上的原因,参与者的名字被替换为假名,重要的是确保所有原始的观点、论据和证据都被提及和引用。
第四章:调查结果与分析
4.1问题一:中国学生如何定义校园欺凌
根据学生的调查访谈,笔者发现总结了四个校园欺凌的特征;在学生眼中,学校欺凌是:(a)消极的互动,(b)权力不平衡的体现,(c)重复性行为(d)会导致消极的后果。
学生认为,欺凌也是一种同学间的互动,欺凌少了任何一方都无法完成,但是对于被欺凌者,是一种被动和消极的互动方式。欺凌是一种权力不平衡的表现,权力的体现在于被欺凌者处于弱势地位,在没有主动挑衅的前提下,被施暴者进行控制与折磨。另外,欺凌是一种重复性行为,单单一次的行为不能构成欺凌,一次的欺负行为具有很多因素,可能是因为情绪因素,可能由于事件因素。但是欺凌行为却是一种重复性,可以不是因为事件和短期情绪所引起的。最后,欺凌一定是给受害者带来消极的后果,受欺凌者一定会感到心灵或者身体上的痛苦。
4.2问题二:中学校园欺凌的潜在因素
本部分将以Bronfenbrenner的生态学理论为基础,探讨我国中学校园欺凌的潜在风险因素。在这些系统中,产生了个人因素(超重)、家庭因素、教师影响、教师与家长之间缺乏联系、学校环境因素、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低下、大众传媒因素和集体主义等8个主要因素。
4.2.1个人特质
肥胖
在中国社会,肥胖是同龄人受害的一个潜在风险因素,尤其是在中学;肥胖学生容易卷入校园欺凌事件,成为受害者和攻击者。肥胖者多受到身体欺凌和语言攻擊。
4.2.2微观系统
本调查发现教师和家长在微系统层面被认为是刺激欺凌行为的两个风险因素。
孩子身处于一个被过度保护的家庭,父母对孩子照顾的无微不至,使孩子形成了不能独立解决问题,不能和他人友好相处的特点。由于不能和他人友好相处,缺乏思考能力,被过度保护的孩子更容易受到他人欺凌。另外处于另一个极端,缺少父母关注的孩子也容易卷入到学校欺凌中,孩子的行为缺乏监督,缺乏指导,处事方法未能得到有效引导也容易形成不易相处的性格。
由于教师与学生的日常互动,教师的态度和行为是学生在校行为的重要预测因子。(a)教师忽视了校园欺凌问题;(b)教师过分注重学业成绩和成绩优异的学生;(c)教师没有有效的方法来处理校园欺凌,以上三个因素是学生提出的重要因素。中国的教育体制过分的注重了成绩,教室只关注学习成绩的好的学生,只关注考试科目,从而忽视了对学生公平对待,忽视了欺凌问题。并且遇到曾经的欺凌事件,没有妥善处理,这些因素都能导致学校欺凌被再次触发。
4.2.3中观系统
微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
教师与家长之间缺乏沟通,这两个微观元素的相互作用也会导致欺凌行为发生,积极的家庭-学校关系可能会促进学生的积极表现。而反之,老师和学生家长缺乏互动和交流,导致家长不知道孩子的表现,老师也不知道学生在家的近况,很容易忽视学生的一些心理状态,从而也会导致欺凌发生。
4.2.4 外部系统
除了影响学生的系统外,其他外部环境也可能影响学生的行为。学校的环境会导致欺凌行为:(1)缺乏有效的反欺凌政策、活動和方法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行为;(b)消极的学校环境可能引发校园欺凌;(c)学校没有相应地培训教师在欺凌方面的做法。学校不注意欺凌行为,对欺凌事件的忽视很可能会让学生带来欺凌不会导致严重后果的错觉,导致欺凌行为的进一步扩张。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研究发现,家庭贫困和家庭地位低下往往会导致欺凌。家庭的社会地位往往也代表的学生本人的社会地位,而社会地位也是权力和资源的一种体现。
大众媒体某些暴力宣传,往往会改变学生的价值观,学生往往会模仿大众传媒里面的宣传人物的行为而模仿一些暴力行为。
4.2.5宏观系统
研究证明,社会文化的因素可能是造成校园欺凌的原因,集体主义并不是阻碍校园欺凌的因素,而是刺激校园欺凌的因素,并使这个概念合理化。中国是一个集体主义国家,集体主义往往要求个人牺牲自己的个性和目标来保持群体目标、价值观或规范,而偏离群体相似性的学生更容易受到他人的欺凌。
第五章:政策的讨论和影响
5.1调查结果总结
关于参与者对欺凌定义的访谈结果揭示了四个特征:消极互动,权力不平衡,重复性行为及消极后果。另外,学生对可能导致校园欺凌的潜在因素的看法,揭示了八个主题。包括:1、学生的个人特点。2、家庭因素。3、教师的影响。4、教师与家长之间缺乏沟通。5、学校因素。6、家庭社会经济状况。7、大众传媒。8、集体主义。为了有效预防校园欺凌,当务之急是让家长、研究者、教师和学校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校园欺凌。
5.2对政策制定的贡献
研究成果揭示了欺凌产生的原因,及如何看待欺凌事件。学生受到周围各种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学校欺凌不单单是学生自身的因素,还包括学生周围的环境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影响,因此,旨在鼓励更多社会成员,比如家庭、老师、学校、和政策制定者合作预防和处理欺凌。未来需要对学生如何看待校园欺凌进行更多的定性研究,需要倾听更多的被欺凌者的声音,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更广泛依据。鼓励研究人员立足我国校园,在种族、文化等因素影响下,从学生的角度探讨校园欺凌的定义。
参考文献:
[1]Olweus, D. 1993. Bullying at school: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 Cambridge, MA: Blackwell.
[2]Farrington, D. P. 1993. Understanding and preventing bullying. Crime and Justice, 17, pp. 381-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