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研究

2019-09-10 17:16杨万芳
新教育论坛 2019年36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传承创新

杨万芳

摘要: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和民族教育的发展。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国家,中华文化包括56个民族的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不仅是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少数民族得以传承发展的基础和构建文化共生系统的重要载体。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包括家庭传承、社区传承和学校教育传承。学校教育因其环境、设备、知识储备等优势,逐渐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场域。明通小学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在教学和活动中渗透民族文化教育,多元整合课程内容和增强教师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不断的创新民族文化传承教育载体和方式,提高民族文化傳承与创新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关键词:民族文化;传承;创新

一、背景介绍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和民族教育的发展。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国家,中华文化包括56个民族的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不仅是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少数民族得以传承发展的基础和构建文化共生系统的重要载体。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包括家庭传承、社区传承和学校教育传承。但是在多元文化碰撞的今天,家庭传承和社区传承因社会发展所表现出的文化传承中的局限性,正在逐渐消解。学校教育因其环境、设备、知识储备等优势,逐渐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场域。

明通小学创建于1955年,在6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结构,以给学生“无条件的爱”为办学宗旨。明通小学三个校区现有师生3903名,少数民族师生673名,占总人数的17.24%,有彝族、白族、傈僳族、佤族、纳西族、独龙族等25个少数民族。近年来,明通小学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各族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同时,不断创新民族文化传承教育载体和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提高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针对性实效性。

二、实施过程

明通小学在教学和活动中渗透民族文化教育,在极大地丰富、拓展教育内容的同时,保证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地发展。

(一)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教育

明通小学在语文、地方课程等课程的教授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着民族文化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教授《拉萨的天空》《安塞腰鼓》等课文时,通过巧妙的情境设计以及启发,不仅让学生按照课标习得知识与技能,还让学生通过交流、思考、感悟等方式进一步挖掘潜藏在文字背后的藏族文化和陕北信天游独特的艺术性,让学生把学习从知识的获得上升到文化的熏陶。

在地方课程教学中,通过《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美丽富饶云南的民风民俗,感受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在教授《民族文化的金矿》一课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云南的三种古老而独特的文字,为了达成目标,教师通过让学生调查研究、观察图片、交流讨论,观看幻灯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了解了云南纳西族、彝族、傣族三个民族的语言文化。

(二)活动中渗透民族文化教育

明通小学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学生除了从书本上学习民族文化的同时,还参与各类活动,在实践中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学校充分抓住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糖人进校园活动的契机,组织学生了解剪纸和糖人文化,并参与剪纸和糖人制作过程,以“学习+实践”的方式深入了解民族传统技艺。

学校积极开展“家长进课堂”特色活动,邀请具有一定技能的家长定期教授学生课外知识,其中包含丰富多样的传统戏剧、民间文学等知识,学生在“智趣”中学到了民族文化的精华和民间神秘丰厚的文学,也感悟到了民族文化的意蕴。这些活动不仅为学校教育提供了生动形象的载体,而且也使教育与实际结合,增强了实效性。

三、亮点特色

明通小学以多元整合课程内容和增强教师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为特色,在教授校本教材的同时,融入民族文化知识的传承与创新,不断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质量提升。

(一)多元整合课程内容

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主要依靠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内容多偏重于文化知识的讲解,对民俗、民风、民情的介绍较少。因此,明通小学将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教学和云南民族特色资源相融合,不仅对民族的民风、民俗、民情进行普及,同时也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自身发展。在深入分析和研究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符合教育需要的元素吸纳作为学校课程资源,并将民族文化课程与其他基础知识教育课程相结合,不仅符合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现实要求,也增强了民族文化传承的应用性,能够在更多维度进行多元化的民族文化传承。

(二)增强教师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

学校教育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教师是主体,也是实现学校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融合的中介。在师生交往中,教师的行为方式会直接影响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尤其在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活动中,教师的行为方式本身就是一种信息源,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文化的基本参照体系。目前,学校教师的民族文化知识素养不足以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传承更多是因为教学任务的要求而流于形式。因此,明通小学以问题为导向,结合教学工作实际,加强少数民族教师,特别是非少数民族教师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以及民族文化专业知识培训,增强教师队伍对民族文化资源的深入了解,用自身的感受和专业的民族文化知识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传承。同时,充分发掘学校教师在民族地区的知识优势,利用他们的科研能力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合,设计出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易于学生接受的教案,以增强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

四、运行成效

(一)各民族学生认知不断深化

通过教育教学和组织活动,引导各族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树立了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深刻认识到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国家,中华文化是包括56个民族的文化,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有的大家庭。

(二)各民族学生团结奋进

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让我国各民族大团结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让尊重民族、团结民族意识在少年儿童的心底扎下根,成为学校的重要任务,学生通过学习,增加了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知道自己所属民族的分布区域、人口数量、语言文字及主要的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等。使各民族学生之间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团结奋进的多民族国家。

五、发展展望

民族文化传承不等同于文化传递或传播,民族文化的传承应是文化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在学校教育中,要尽量避免文化的静态传承,避免学生成为民族文化的“传递者”,而应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觉和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要实现学校教育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就要把握好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容和形式,结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能力,应对当今社会的现实状况,有针对性地展开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既要认同主流文化,要继承和保持自己民族的文化特征,同时还要学习、吸收其他优于本民族的一些异民族的文化成果。学校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是帮助学生走向社会,融入地方的重要任务,也是构建民族文化共生系统的重要保证。主流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二元关系是传统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核心。学校教育因其教育环境、教育主体、知识储备等条件,具有恰当处理好二者关系的独特优势,利用好这一优势,就能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发展、历久弥新。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传承创新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