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梅
一、坚定“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讲过很重要的“两相”,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这是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传承路径——不能与当代文化相隔绝,要与现代社会相适应。通过传承的路径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呢?就是要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两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对教育阵线而言,增强文化自信,践行习书记的“两相”、“两创”,就是要用传统文化塑造人,不断深入阐发文化精髓,推进中华传统文化项目进校园,只有把优秀传统文化和立德树人教育是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增强文化自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非遗保护的根本目标是“保护非遗的生命力”。因此,保护非遗更要传承非遗,要使其与时代同行,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努力实现传承非遗与改善生活、丰富生活的统一,提升青年一代对非遗重要性的认识和参与积极性,不断增强非遗传承的活力与后劲,成为近年来我国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系列有力的非遗保护发展措施在我国各地铺展开来。面向青少年的非遗普及教育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优秀非遗项目进入校园、进入课堂。
二、中华优秀传统剪纸在文化育人中的重要意义
在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剪纸艺术是传播传统文化非常好的载体,剪纸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民间剪纸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的。首先,一、民间剪纸具备审美教育的功能。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培养使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剪纸图案是各种美的良好载体,学生通过学习民间剪纸,感受各种美的艺术表现形态,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从而使学生自觉地遵循美的原则,发挥其创造能力。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能力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更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二、民间剪纸能够发展完善学生的个性。剪纸从技法上讲,也就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现出所要表现的形象。劳动群众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中,才将这一艺术形式锤炼得日趋完善。初学者学习剪纸较难掌握镂空剪刻的方法,因此需要更长的时间和耐心,这有于培养学生的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沉稳的个性,并促进发展学生的潜能,开发智力,启发思维,张扬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让学生的智慧无拘无束、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力方面也是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三、民间剪纸艺术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思维空间。民间剪纸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剪纸特色,如江苏南京的剪纸,据史载明代已流行于民间,其中以喜花和斗香花著称于世。河北蔚县剪纸,相传已有两百年历史,以窗花见长。剪纸的表现种类繁多,如窗花、喜花、礼花、鞋花等,所涵盖的知识量是庞大的。学生学习剪纸能拓宽自己的知识广度,发展思维空间,使学生思维变得更加灵活和敏捷,进而启发心智。这样他们就可以更好地处理与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与此同时,还可以引起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进而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被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下去,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民间剪纸艺术,主要通过剪、粘、抠、刻等技法来表现艺术,其独特的技法和趣味性,深得学生们的喜爱,孩子应有剪纸的机会。”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每一分钟,都有文化遗产在消失。再不保护,五千年历史文明古国就没有东西留存了,如果我们再不行动,我们怎么面对子孙?”。2003 年,剪纸被列为全国首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抢救和保护项目。剪纸被称之为“活化石”。
因此,剪纸并不仅仅是一种纯手工制作的民间美术,无论从形式还是风格上看,它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情感和历史文化积淀是无与伦比的,剪纸作为非遗文化进入课堂很有必要。
将剪纸引入学校美术教育,让学生感受本民族艺术的丰富情感和深广内涵,进而产生探索与理解本民族哲学观、文化信仰、文化思维、生活方式及历史流变的欲望,从而增进对本民族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提升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時,用"非遗"的精神打动学生,学生不仅学习传统的技艺,更要学习吃苦耐劳、屡败屡战的精神,这是每一个"非遗"项目的灵魂。目前,部分学校教育增加全校性非遗剪纸技艺及欣赏选修课程,授课情况良好,将来,专业及职业院校开设必修课程已成趋势。以课程建设为引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成果展示平台。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很多学校不断加大对剪纸等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和投入,把剪纸与德育、美育有机融合,着力把学校打造成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基地,培养新时代少年儿童民族情感,增强少年儿童文化底蕴,促进民族文化的弘扬与传播。
究竟如何把中华文化价值内涵通过适应时代要求、符合成长规律的发展与转化,深深根植于每个孩子心灵当中,伴其一生。特别是学校艺术教育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要义,实现文化创新与育人的有机结合,学校应以文化育人为根本,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将剪纸作为学校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搭建有效的非遗文化育人平台体系,引领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的非遗传承人。学校应以师生间教与学互动,大师与社团工作室技艺传承等方式,多管齐下,让学生真正去了解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结合新时代特征与岗位及社会需求对剪纸进行文化产业创新,做到真正的活态传承。
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帮中国传统剪纸走进课堂,将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体系的研发作为以非物质文化传承为载体的育人模式,来探索跨领域教育研究的一个共同体,总结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为载体的、全面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精神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课堂的变革,提升教师的课堂引导力,创新学习动力,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落实核心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及与学校教育的有机融合,是一项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任重道远。学校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阵地。把剪纸引进校园,推动非物质文化艺术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而且通过学生影响家庭,影响社会,为剪纸壮大传承队伍,增添新生力量。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温润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在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方面向善、向美、向上。我们希望传统文化能真正住在孩子心中,让孩子们成为传统文化的自觉推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