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英
【摘 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环境质量日趋下降。同时,环境恶劣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如今,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雾霾、沙尘暴、暴雪等灾害屡次出现,保护环境,实行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潮流。在生物教学中,老师要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提出解决的方法,重视实际生活中的环保实践行为。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①利用课堂教学,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②实验课教学中 强化环保意识;③举办环保活动;④结合生活实践,养成环保习惯,探讨如何在生物课堂上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9)34-0191-02
环境问题一般是指由于自然界或者人类活动的原因,使人们周围的环境受到破坏,同时这种破坏能够影响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现象。如今,小到地方,大到全国都在大力提倡环保,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教育机构应该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因此,教师在初中生物课堂上,要巧妙利用各种有趣的活动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地方,每个人都有义务保护地球,爱护环境。那么,如何在生物课堂上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呢?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
1 利用课堂教学,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
学校教育是以课堂教育为主的教育,要在学校中进行环境教育,就应该立足课堂,依靠教科书,利用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适时、适量、适度地渗透环境教育[1]。生物与环境息息相关,在日常的生物教学中,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在闲暇时,老师们可以根据中学生的教学经验和体会,结合当地的实际情探讨如何将环境保护融入到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更舒适的学习环境。
要想学生有环保意识,教师首先应该让他们知道环境污染是什么,环境污染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危害。在生物课本中有许多关于环境污染的图片和例子,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适当延伸一下相关内容,如,在讲述入侵生物种时,老师可以向同学们讲述什么是生物入侵,我国有哪些入侵生物,生物入侵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多么严重的后果,使同学明白动植物的双重影响,如果没有环保知识的支撑,人们小小的举动可能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挽回的伤害,从而唤起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借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平淡无奇地讲述可能达不到多大的成效,因此,教师可以在生物课堂上展示一些环境被破坏的图片或者播放环境保护宣传片,增强课堂趣味性,吸引学生更多的注意力,让他们真切地了解其实环境污染状况已经出现在许多地方,如空气、河流、森林、土地……保护环境已经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地球就是我们的母亲,是我们生存的唯一家园,唤起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将环保的种子埋到心中。
2 实验课教学中,强化环保意识
生物是一门以动手操作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课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实验课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2]。在环境破坏中,人的行为起到了主要作用,相对应的,在环境保护中,人们的行为也起着决定性作用。进行实验的第一步操作就是准备实验材料,生物学科的材料主要是植物和动物。学生在选取材料时,不能采用稀有珍贵的动植物,采摘植物材料时,应该找树木旺盛的,不要随意将树枝折断,踩踏草坪;选取动物材料时,需要认真仔细,尽可能在不足轻重的地方取样,争取一次成功,减少对动物的伤害。另外,实验结束后,学生要将实验器材清洗干净并且放回原位,剩余的药品要统一倒入废液罐中,不能贪图方便随意倒到下水道中,学生也不能把药品带出实验室。教师只需要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不用态度能过于强硬,用一种命令的口吻要求学生必须按照教师的话做。适当的引出环保话题,更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环境的重视。
3 举办环保活动
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为了潜移默化地渗透环境保护意识,组织展开实践活动可以说是一项极其有效的教学举措[3]。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校内资源和周边环境有针对性地选择环保实践活动,可以选择去小河边,清理肆意堆放在河道两旁的垃圾。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可以感受到河流污染和鱼虾生存环境的状况,引发深入的思考:当前我们的自然环境遭受着怎样的破坏?未来又会对人类形成怎样的威胁?由此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忧国忧民情怀,生发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
此外,在节假日期间,学生可以组成环保小分队,到社区进行环保宣传或者清理垃圾。有时在跑步锻炼时随手拎个塑料袋遇到垃圾及时捡起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这样既锻炼了身体,又能保护环境。[4]另外,同学可以互相监督,如果发现对方有不文明现象时及时制止,大家互相督促共同进步。为了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保护环境带来的喜悦,教师可以在世界环保日、植樹节等保护节日鼓励学生参加有意义的环保活动,也可以让学生画主题板报,开展主题讲座等活动。
4 结合生活实践,养成环保习惯
众人拾柴火焰高,每一份成功的背后都来自许多小小的进步,每个人都应有环境保护意识[5]。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日常小事做起:购物时,不乱扔垃圾,不使用一次塑料袋,进行垃圾分类;外出时,不要随意踩踏草坪,尽量乘坐公交车和自行车,减少私家车的使用;游玩时,不要在建筑上乱涂乱画,看到不文明现象能够敢于上前制止等。同时,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从家长自身做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环保习惯,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总之,当前环境污染日渐严重,培养初中生的环保意识非常重要。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结合学科的本质特点,有意识地渗透和生态环境以及环保意识相关的知识,这样才能够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教师在生物课堂上,通过书本讲解,实验操作,举办环保活动,激发学生环保忧患意识,强化学生环保能力,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参考文献】
[1]吴敏.立足初中生物课堂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探微[J].成才之路,2019(27).
[2]张志超,常晓军.浅谈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J].中学生物教学,2017(8).
[3]王强.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
[4]周建良.依托初中生物教学,培养学生环保意识[J].学周刊,2014(34).
[5]雷志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