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婷婷
摘要:儒文化是我国历史文明格局中内在精神强韧的主根基,它重视社会关系网络的人伦关系,重视人精神意志的独立、自律,对社会道德行为有着深刻认识,在个体义务和大局观上有较为深入的探讨。高职语文课程教育教学对象决定着语文这门课程起着辅助专业课程技术类人才素质培养、人文情怀塑造、品行道德引导、个人与社会价值观正面形成的重要作用。以儒文化中积极向上的人文情怀为线索,以历史为坐标,以各时代优秀突出的文人墨客为背景,以其优秀作品为实例,解析大的精神方向,教学从文字内涵解析延伸到价值领域引导,这样教学效果将不仅停留在知识文化传递层面上,更能在素质培养中体现出来。
关键词:儒文化的人文情怀;高职语文;素质培养
2019年1月,最新版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强调要将我国职业教育打造中国特色。所谓中国特色,一是职业院校的开办、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与我国国情相适,符合国家人才培养走向,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需求紧密贴合,二是培养的职业类人才应是具有中国特色精神指引下的优质劳动者。目前,国家“一带一路”的实施,对外交流越发频繁,中国优秀精神文化、中国特色工匠精神、中国高素质技术人才走向世界也将成为必然。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之一,高职院校在素质教育方面也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上课堂,从教学中引导,传递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使素质培养和技能提升双管齐下,响应国家打造具有中国特色职业院校的号召,紧跟学校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内在要求。因此,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上课堂,需要在教学、教材上精心雕琢,将带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层面的价值观作为引领才能在人才培养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儒文化中优秀精神内核值得传承
儒文化從孔子时代开始,对当时社会所起的精神震慑和意识引导至今都作为中华文明根深蒂固的支柱起着重要深层次影响。中国文人历来都带有浓厚的人文情怀,其作品正是抒发这一情怀的主要手段,儒文化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其精髓重视社会关系网络的人伦关系,重视人精神意志的独立、自律,对社会道德行为有着深刻认识;在个体义务和大局观上有较为深入的探讨,以至最后上升成为中国传统哲学人文情怀。其重要内容:“仁爱”“礼让”“孝悌”“智解”“诚信”“忠诚”等核心思想对于当时乃至现今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高职语文教材编写加入中国优秀人文情怀片段
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中,诗歌选编是其中重要一环,中国古诗词具有一字千金、一诗一世界的语言魅力,有着丰富的中华精神内核。这门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在中国传统优秀的人文情怀引领下更显示其重要、深邃。从三千年前的《诗经》开始,到“骚体”的出现,后来的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这一系列的文学形式演变、发展无不带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魅力,传递的不仅是当时的社会风貌、地理人文,同时也是中华文明世代精神升华的结晶。儒文化在这一演变、升华的过程中所起到更多的是推动、引导、正面、深层次的。在整个意识形态的笼罩下,传统优质的中华精神得以传承,并影响到从个体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历代文人墨客们的作品中带有儒文化中济世平天下的家国梦,修身正己的价值观,尽职、尽责、尽人伦的伦理观……这些都在对社会及社会中的人有着潜移默化又深入细致的影响,以至于整个中华所培养出的人,都具有大的人格,追求的是人生大道,历代文人志士都拥有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受到传统积极道德精神的正面影响,他们既饱含忧患意识又有历史担当,这些正是这个社会需要传递的重要的文化价值,是需要高度赞扬的精神内涵。一部文学作品的选择,应是作者本人具备以上优秀品质,其作品又能反映历史、社会、时代重要价值担当,将这些内容引入课堂,必然能将学生知识习得和素质培养结合起来,双效齐下,事半功倍。教学设计中突出精神内核方面内容,能潜移默化地将中国传统精神文化传递给学生,使之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如此,课程设置既包含“中国特色”又有浓郁的知识内涵,教学效果既包含知识文化内容又着有浓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质培养的色彩。
三、语文课程教学实现知识习得、素质培养双效提升
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教学对象决定着语文这门课程作为基础课程教学起着辅助专业学科素质培养、人文情怀塑造、品行道德引导、个人与社会价值观正面形成的重要作用。一堂普通的语文课,不应该是单纯的篇章解析、文本知识机械式提炼,应该穿插浓墨重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以儒文化中积极向上的人文情怀为线索,以历史为坐标,以各时代优秀突出的文人墨客为背景,以其优秀作品为实例,解析大的精神方向,从文字内含延伸到价值领域,这样的教学效果将不仅停留在知识文化传递层面上,在素质培养中更能体现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