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红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为江苏勾画的“强富美高”蓝图,立足江苏所处的时代方位与现实基础,作为先发地区,江苏在即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有责任有条件展开先行谋划和实践,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聚焦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问题,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江苏特点的现代化路径。
基础遵从:把握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构建“六化”协同、共治共享的发展格局
从全面小康到基本现代化,既是目标、要求不同的两个阶段,又是渐进、连续的统一过程。如果说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的概念,现代化则是世界通行的标志。基本实现现代化,是以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为参照系,它不是全面小康基础上的简单量的扩张,而是要求在全面小康的基础上,体现发展水平更高、发展全面性更强、发展协调性更优、发展结果更均衡。
根据《中国现代化报告》界定的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标准,人均GDP达到3万美元左右即可视为“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18年,江苏的GDP总量约为1.4万亿美元,人均约为1.73万美元,约为同期全国人均水平的1.77倍。据此测算,到2035年江苏人均GDP将达到3.5万美元以上,即为目前高收入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可见,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实践,为后续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先行基础和现实条件。
在未来15年(2020—2035)这异乎寻常的战略转型期,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以人民群众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为目标,“六化”协同,共建共享。所谓“六化”协同,是指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生态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同步建设,协同推进。“六化”中最核心最本质的是人的现代化,即人的生活品质、行为方式、价值理念、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等方面的现代化。因此,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应该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既要改善群众的物质生活,更要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大幅度增加对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大力优化生产和生活环境,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法律素质、健康素质,使人民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社会行为更加文明有序,推动江苏民众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
战略支撑:践行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
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動态的发展过程,高质量发展体现了推进现代化的基本规律。从高速度发展到高质量发展,既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现实要求,也是现代化发展到更高阶段的逻辑结果。江苏推进基本实现现代化探索,核心要义是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在较之小康社会更高定位的标准下构筑高质量动力群。当前,江苏正从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人民生活六个方面系统推进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让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支撑更强、步伐更稳,体现了宽阔的现代化战略视野。
现代化建设的基石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首要任务和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有利于解决经济系统供给和需求结构性错位、优化调整资源配置方式、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强本固基。江苏是制造业大省,也是制造业强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江苏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及江苏行动纲要,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积极发展智能经济、健康产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在中高端消费、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增强供给体系的质量优势。努力推动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向实体经济倾斜,保护企业家精神,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和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
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现代化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塑造更多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江苏必须切实把创新抓出成效,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机制。按照“要素集聚、资源共享、错位竞争、联动发展”的要求,发挥区域创新协同效应,推动城市间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横向错位融合、纵向分工协作;构建区域自主可控的创新体系,支持建设5G、人工智能、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实验室等重大创新载体,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成果和集成创新成果化解高新技术产业的“空心化”危机;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探索产学研合作、科技企业孵化等新模式,规范有序建设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有机衔接。
关键抓手:抓住多重国家战略叠加契机,发挥现代化示范区引擎功能,厚植“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发展优势
江苏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长三角板块,在长三角三省一市中,江苏的经济体量最大、产业基础雄厚、区域创新能力强、营商环境好。更重要的是,江苏处于“一带一路”交汇点和长江经济带江海联动的特殊区位,并且汇集了长三角一体化、江苏自贸区等多重国家战略,这些都大大拓展了江苏的发展空间,增强了江苏的发展高度、厚度和韧性。遵循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规律,把握“先手棋”的历史使命,以更大的胸怀和格局推进基本实现现代化探索。充分发挥江苏作为“一带一路”交汇点的优势,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推动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好“世界的江苏”;认真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加强同长江中上游地区协作配合,共建产业链、共享创新链,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建设好“中国的江苏”;以“六个一体化”助推长三角一体化,主动服务和支持上海发挥龙头作用,加强同浙江的两翼联动,更好辐射和带动安徽发展,建设好“长三角的江苏”。
区域率先实现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在我国现代化“大棋局”中,江苏完全有条件对标国际先进区域,遵循十九大“两个十五年”的时间节点先行开展基本现代化探索,为全国现代化提供样板和示范。自2013年国家发改委颁布《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以来,江苏致力于推进苏南现代化先行探索,大多数现代化指标已达标或接近达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9年5月,江苏选取了6个县市区进行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试点,在实践层面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路径。通过局部地区现代化实践的“先行先试”,探索出既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和经验,又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和魅力,并且独具江苏特点的现代化形态的好经验、好做法。
新时代江苏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思想,切实承担起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的现实担当,汇聚起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强大力量。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陈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