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人
新华社日前发表一篇通讯,提出一个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中小学教师被形式主义害得苦不堪言。
重庆市一所实验学校校长告诉记者,2017年学校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从此,迎检成了全校上下的中心工作。除了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还要经常接受来自文明办、关工委、共青团、工会、妇联、科委、街道办等各级各类单位的行政指令、工作安排、评比检查。校长说:“我几乎成了‘迎检专业户’,主持召开的学校领导班子会、中层干部会、全体教师会就有五六次。学校还成立了迎检组,各块负责人按照迎检工作分工,加班做整改是家常便饭。”
这顿“家常便饭”可不好吃。最要命的,吃便饭还要交“饭票”———赶写各种形式的材料、填不完的各种表格。当天布置,明天要交。另有一位校长无奈地说:“上面三天两头来检查,要是不做好常态性准备,临时准备材料簡直就是‘要命’。”校长应付不完的上级检查,写不完的总结,填不完的表格,只好发动许多教师来合作这项“分外事”,许多教师当了“表哥”“表姐”,大家都来开夜车、写材料,校长兼任接待办主任。
形式和内容是一对矛盾,两者谁也离不开谁。形式离不开内容,内容要借助于一定的形式而存在。检查是一种形式,是上级考衡下级单位成绩的一种手段,但检查不可过多,检查“一窝蜂”,冲击了学校的正常工作,那就不仅不能推动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反而适得其反。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学校迎来送往过多,检查多而滥,表格重而复,校长说得嘴上生泡,他还有多少时间到教室内听课、还有多少时间检查教学?学校应以教学为主,现在怎么变成了以接待为主?教务处成为接待处的现象如果不加改变,这所学校很可能会被检查和接待搞垮。长此以往,这所示范学校可能成为另外一种“示范”。
形式和内容,两者要兼顾,如果唯形式是重,形式大于内容,就会导致形式主义。形式主义有种种表现,其共性是“虚”字当头、“空”字挂帅,场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空空洞洞,中看不中用。形式主义害人不浅,并且往往是一条死胡同,它是横亘在理论和实践、党和群众之间的一堵看不见的“墙”。如果不拆除这堵“墙”,假作真时真亦假,党的方针政策就会失去公信力,党员干部说话办事就没有号召力,各级党组织就会缺少凝聚力。
一切形式主义的检查,不止在教育部门有,在其他的许多部门,也是所在多有。在不少地方,以GDP论英雄,结果经济数据好看,但生态发展难以为继,百姓感受不到发展红利。某个被调研明星乡,一年有500多批次领导干部前来调研。基层干部群众将此类调研形象描述为“就像葫芦掉到井里,好像深入了,其实还是浮在表面”。
习近平总书记早就说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是我们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纠正“四风”,把反对形式主义放在之首,足见反对形式主义这种顽症,不可稍有松懈。你松一松,它就会堂而皇之地卷土重来。教师当“表哥”“表姐”的事,不是今年的新鲜事———去年前年,类似的抱怨和控诉,都曾在舆论场上占据过一席之地。显然,那“大敌”还远未退散,还有时时卷土重来的势头。对此,我们岂可掉以轻心?!
摘自《解放日报》2019年10月31日刘志永/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