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必须长期坚持的目标和任务。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实现由外向扩张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发展质量和水平。为此,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以及教育手段和方法等都需要根本的转变。
关键词:立德树人;理念;目标;手段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必须长期坚持的目标和任务。为此,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发展质量,着力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把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重视人的价值实现和能力素质培养,并致力于培养和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在强调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高等教育要由外向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以及教育手段和方法等都需要根本的转变。
一、教育理念: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
众所周知,教育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向交流、互动的过程。其中,教师的“教”起主导作用,学生的“学”起主体作用,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各自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然而,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长期存在的一种倾向是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只是根据教学大纲进行机械式教学,学生则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真正起到主体作用。
现代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主体性理念的核心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与学习动力,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自愿地探究知识的过程。为此,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要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即从传统的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向以学生和师生互动为中心转变,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实践和行动。适应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和要求,首先必须做到理念先行,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理念必须真正实现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坚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明确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是“教”的落脚点。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教学过程,使教师的教育转化为学生的自主教育,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教师则要更多地起到“主导”作用,扮演“引导者”与“领路人”的角色,为此,教师必须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讲透知识点,引用最恰当的案例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能够运用到实际当中去,做到举一反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所给予学生的绝不应该只是单纯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还应该是一种素养和品质。通过师生之间深入的面对面的讨论、交流和互动,使教师的人格品行、人文素养以及科学的思维方法等,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成为其一生的宝贵财富。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教育目标: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能力素质培养转变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从根本上来说,教育过程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自学,以至坚持终身学习的过程。教育的过程和本质,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实现教育自身的创新和发展。
从根本上来说,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会一堆知识,而是学会一种思维。耶鲁大学原校长理查德·莱文曾说过:“真正的教育不传授任何知识和技能,却能令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新时代的高等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创造性过程,以启发和引导学生思维、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力为根本。为此,必须对我们的教育目标进行重塑,要针对传统教育重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重考试分数、轻综合素质等弊端,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创造力的提高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切实把我们的教学过程从过往的单纯知识传授向能力素质培养转变,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在人才培养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在教育目标重塑的语境下,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创造力的提高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并通过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达成学习目标。这既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也是一种能力、素质的体现。我们知道,人的一生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总是短暂而有限的,更多的还是需要依靠自己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面对新时代的新挑战,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未来发展中,我们的学生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具有在信息时代轻车熟路地驾驭知识的本领,从根本上取决于是否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书所指出的:“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教育目标的重塑,对教师自身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例如,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素质,真正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追求;要不断加强教师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优化知识结构,切实提高教学工作能力与水平;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骨干教师队伍;要不断完善教师聘任制度,促进教育人才的有效、合理流动,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同时,还要努力提高教育管理工作者的素质,增强他们的管理能力,促进教育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发挥教育管理工作在提高整体教育质量中的应有作用。
三、教育手段和模式:从单一的理论课堂向多维课堂转变
所谓多维课堂,就是指集理论课堂和网络课堂、生活课堂、社会实践课堂等于一体,多维互补的多元化多样化教育手段和模式。因为从根本上来说,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陶行知曾提出“是那样的生活,就是那样的教育”,意思是说基于生活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而剥离生活的教育不是幸福的教育,也不可能是有效的教育,所以教育要凸显出生活的本色和特质。基于此,我们的教育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而是应该进一步扩展到网络、社会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把生活中方方面面含有教育的元素充分挖掘出来。因此,我们要努力构建包括理论课堂和网络课堂、生活课堂、社会实践课堂等在内的多维课堂,使过去单一的理论课堂不断延伸、扩展,使学生通过多维课堂更好地接受教育和获取知识,更好地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
在多维课堂中,理论课堂是第一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一种传统形式,也是主要的形式。而网络课堂、生活课堂和社会实践课堂等可以统称为第二课堂,是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有效形式和载体。21世纪是一个网络昌盛的时代,今天的青年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平台和渠道就是网络。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我们不去占领网络阵地,庸俗丑陋文化就会去占领,从而危害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我们要适应时代要求,加强网络课堂的建设,通过打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网络课堂,吸引青年学生的关注,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健康成长。相比网络课堂,社会则是更大的课堂和舞台,是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大学校。社会作为教育的场所,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和人生经验的源泉,发挥着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证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能够提升教育的广度和深度,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加强社会实践教学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大方向。通过社会实践课堂,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强化、巩固和验证书本知识,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总之,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需要一系列的相关因素和条件支撑,只有各方面協调配合、步调一致,才能达成既定目标,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后继有人、兴旺发达。
作者简介:杨大光(1962-),男,吉林长春人,长春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