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则臣,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第一位获得茅盾文学奖的“70后”作家。著有《北上》《耶路撒冷》《王城如海》《跑步穿过中关村》《青云谷童话》等。曾获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庄重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冯牧文学奖、老舍文学奖等奖项。
1.写作训练一定要有。哪怕你是天才
训练其实很简单,你一定要勤奋,卖油翁说的,唯手熟尔。你手要熟。很多想要成为小说家的人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编故事。没有谁天生就会编故事,这个能力可以后天习得。在想当作家时,我也觉得自己不会编故事。我看别人的故事写得曲折离奇,很好看,为什么到自己手里,就平平塌塌出去了?我就去找方法训练。有一两年的时间,我只练编故事。一个小说写到四分之三的地方就停下来,然后从四分之三处开始给它不同的结尾,一个小说我可能会写五个结尾。大家不要觉得写结尾最后就直接奔着结尾去了,你的结尾是要—直贯串到头的,你故事的逻辑从头—直贯串到四分之三处,然后继续贯串到结尾。给一个到四分之三的故事寻找一个结尾很容易,寻找两个结尾可能也不算困难,但你要给故事寻找五个结尾,而且这五个结尾都能自圆其说,就非常麻烦。你的思维、你的能力里面就那么几条路,走一条少一条。所以,越写越困难。但恰恰是因为困难,每写一个,你的能力就像充电—样,把你的电容给扩大了。
很多人写小说容易有烂尾楼,我不喜欢烂尾楼。如果你在某一个地方写不下去了,其实这意味着你在某一个难度上过不去了。这跟运动员跳高是一样的。你跳到这个高度,这次你过不去,下一次你可能还过不去。换不同的场地、不同的跳杆,你依然过不去。所以,一个作家不能轻易让自己过不去。你得想办法过去,哪怕过去得很难看,跌跌撞撞,杆碰掉了,你也得尝试让自己过去。遇到过不去的时候,我会硬写。硬写在写作里面不是一个好词,大家觉得硬写的东西不会好,这也未必。硬写的时候你可以探出你的底儿到底在哪里,你的短板在哪里。我的很多小说,写到过不去了,我会硬过。我可能过得很难看,这个小说可能最后失败了,我会把它扔掉,但我不能在这个地方停滞不前。很多人觉得自己有好多的题材,轻易不敢写,写了就浪费了。不存在浪费的问题,不写才是真正的浪费。
当初写小说,因为要寻找不同的结尾,要把自己的空间打开,找到尽量多的可能性,经常硬写。其实你认认真真写那么—二十个小说,基本上就掌握了,在哪个地方该怎么走,你就心里有数了。这是一种训练,这种训练一定要有,哪怕你是个天才。
2.当你可以像招魂一样。把自己已有的阅读召唤出来时。才是真的读“开”了
写作一定要训练,但更重要的是阅读。我在写作的时候老师曾跟我说,如果你有十分的时间,六分用来阅读,四分用来写作。后来我根据自己个人的生活、工作时间分配,我的习惯是,如果有十分时间,六分用来阅读,三分用来生活,一分用来写作。我没那么多话要说。
阅读非常重要,一个作家的写作,最后肯定会变成阅读式的写作。你要写很多的事、很多的人、很多的生活,但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不可能同时拥有很多人的生活,你也不可能永远冲在生活的第一线,那么,这些陌生的生活经验从哪里来,就要通过阅读来获得。
我的长篇小说《耶路撒冷》,很多人以为写的是以色列的耶路撒冷,但其实小说是写北京的。所有关于“耶路撒冷”的文字在整部小说里就两三千字,但是我看了六十个小时的影像资料,包括各种电影、介绍、纪录片,看的文字资料不计其数。这些东西有没有用?在我的小说里面用處并不太大。但我写这个小说的时候,特别有底。因为对它了解,我在写到任何关于耶路撒冷的文字,哪怕写到“耶路撒冷”这四个字的时候,我都觉得特别有底气。
所以,一定要大量地阅读,而目要读“开”。如果你没有读开,那些书—本就是一本,这本书就是这本书。如果你读开了,这本书就不只是这本书,有可能还是其他本书,它是无数本书,无数本书也可能是—本书。你可以举一反三,你可以从这本书看到另—本书,它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间可以建立联系。你看一些大作家,到最后基本上不看文学作品,他会随便看,看菜谱、棋谱、《圣经》,所有这些对他来说,都像是一部文学作品,他能够看出来这些东西,做到了融会贯通。
读多少书才能做到融会贯通?我只能以个人的经验跟大家说一说。我上大学的时候,积累了很多想看又看不到的书单,之后天天泡图书馆,看书完全是穷凶极恶,就是从图书馆按字母排列的外国文学作品看起。我当时完全是按字母顺序往下看,从A看到Z,把整整的那一大间屋子里的外国文学都看完了。后来,我教写作的时候需要备课。所在大学的图书馆没有很多书,查资料就成了问题,我闭上眼睛开始回忆,那些阅读慢慢地从黑暗里浮出水面,我才知道自己真的看了很多书。当你有一个机会像招魂一样,能把你阅读过的东西都召唤出来时,你才会知道。比如说想到开头,一具体到某个细节的时候,我看过的那些书里面精彩的开头一个个全部都冒出来。那个时候,我有一个好的感觉,就是读开了。
读书是不是一定要读好书?不一定。只要你读开了,读—本好书或—本坏书是一样的,甚至读一本坏书你的收获会更多。—本好书你在看的时候会寻章摘句,做很多笔记。但一本坏书,你看这个地方用的词不对,你会想合适的词应该是什么。看到另外一个地方写得不好,你会想,如果换个作家,他会怎么写,我觉得更好的方式应该是怎么写。这种阅读才是一种批判式的阅读,对个人的训练效果更好。一本书看下来,等于是按你的意思,甚至是很多大作家的意思,你给它重写了很多遍。做到这一点,你的视野才会真正地打开。
我们经常一提到写作就会谈“深入生活”,但是在我看来,“深入生活”本身,并不能让一个作家写得更好。很多作家没有所谓的生活,比如博尔赫斯,他一辈子在图书馆里待着,刚过五十岁,眼睛就瞎了,但这并不妨碍他笔下的生活特别丰富。生活本身并不能决定一个作家能写到什么程度,因为这些东西都可以通过阅读得到。为什么我们拥有那么多生活,依然成不了好作家?生活本身这个东西的确重要,但对于写作来讲,并非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