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

2019-09-10 07:22:44穿越君
小品文选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项伯樊哙张良

穿越君

关于鸿门宴这场饭局的真实情况如何,这里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司马迁写鸿门宴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鸿门宴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描述的绘声绘色、悬念丛生,精彩绝伦,结局和人物都在那里。过程的创作使得故事呈现得惟妙惟肖跌宕起伏,司马迁才是最会编历史故事的人。

可以说这次宴会对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都发生了重要影响,被认为是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的原因。鸿门宴又几乎成了古往今来,所有不怀好意饭局的代名词。

鸿门宴是刘邦发起的,主角也是他,他明知宴会异常凶险,但是还坚持前往赴约,看来,这次宴会要解决的问题,比鸿门宴本身更加棘手更加重要!

在劉邦看来,只要是宴会成功,那么眼下棘手的问题就迎刃而解。结果也是如此,刘邦用惊险刺激的鸿门宴,解决了一场生死存亡的实战。

项羽大军40万,号称百万,刘邦兵力10万,号称二十万,悬殊之大毋庸置疑。更重要的是,项羽大军多是身经百战的精锐,而刘邦的多是小打小闹的土兵。

刘邦很清楚,如果打起来,就项羽一战成名的以少胜多的巨鹿之战,和屠杀20万秦兵的气势来看,自己胜算几乎为零。而鸿门宴活命的几率则有百分之五十。因此,机敏的刘邦选择了筹划鸿门宴,其实也就是认怂,到项羽那里去服个软。目的就是蒙混项羽,不想打一点胜算都没有的仗。而项羽并没有看透其中的奥妙,放弃了实战,选择了宴会,结果也没有抹开面子,放了刘邦,可见,刘邦的鸿门宴大获全胜。

那么,项羽为何不在宴会上干掉刘邦?司马迁写的跌宕起伏,总结下来,有这么几条:

一,楚怀王的关中之约,先入关破秦者为关中王,信誉约定上项羽理亏。

二,项羽听信投诚者曹无伤刘邦关中称王之说,才准备与刘邦开战的。而曹无伤是临阵倒戈的小人,其言即便是真实的也没有可信的力度,刘邦亲自到来说明情况,更证明曹无伤是小人告恶状。

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亲人的说辞堪比枕边风,多是入心入骨。项伯为报答自己的救命恩人张良,被忠心不二的张良和善于采纳别人谏言的刘邦说动,约定刘邦亲自登门解释误会。项羽被项伯说服,放弃战争,接受刘邦的解释(投降)。

四,大老粗樊哙闯帐诉衷肠,替刘邦说出“委屈”。项羽是要面子的人,此时便更不能杀掉刘邦,否则自己脸面难存。

五,这一点,司马迁没说,那就是项羽当时虽然已是最强的势力,但是,他仍然担心自己的所作所为触犯众怒,遭到群殴。当时的义军并非他一家,周边还有几个强劲的势力,他还有所顾忌,并没有和其他义军彻底摊牌,也还没有和楚怀王闹翻,还是把自己摆在义军的位置,他的战略部署在紧要的关头并没有得到转变。

可见,司马迁写鸿门宴的一个潜台词,就是项羽在接受刘邦赴宴之时,就已放弃战争,所以,无论范增怎么使眼色都是白搭的,项庄舞剑也注定只是徒劳。

放弃了战争的项羽,又没能在鸿门宴上干掉刘邦,就等于一下失去了两次一鼓作气、一统天下的大好机会,那么未来的历史就在这一刻改变了。

另外,司马迁一再不惜笔墨渲染这一宴会细节,应当也是有深刻用意的:司马迁描写刘邦胜利的原因是,他能听地进身边人的劝谏,并且先有张良侠义救友在先,后有项伯舍身相救。再者是张良、樊哙等人能生死相随,刘邦为人处世的品德在此高占上风。

相反,本来还可以用势力说话的项羽,却因为想的太多且好面子又狂妄自大,听不进身边人的建议,所以一再错失干掉对手的良机!总结下来就是,在大事处理上,项羽留下了太多的瑕疵和把柄,远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所以,从司马迁的鸿门宴来看,谁的人品好,谁能得人心,谁的格局大,谁能把控大局,谁的眼光高,谁能掌控未来!

选自《看历史》

猜你喜欢
项伯樊哙张良
张良书法作品选登
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张良受书
猛人樊哙
以文本细读的视角看人物形象的多面性
智者不惑 勇者无惧 适者生存
张良拾鞋
智者不惑 勇者无惧 适者生存
——浅析《史记》中樊哙之形象
中学语文(2016年9期)2016-02-15 18:15:25
张良拜师
《鸿门宴》:救刘邦于剑下者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