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宇 辛宝海
[摘 要]“为人民服务”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这一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中国化表达,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立场和创新逻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是合人民利益与合历史规律的有机统一。在新时代,必须明确人民群众的利益所在,努力克服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
[关键词]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合法性
一、“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带领人民群众追求自由和解放的政党,“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价值追求,是区分无产阶级政党和其他阶级政党的根本标志。
(一)“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由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属性决定的
无产阶级是迄今为止最为先进的阶级。这一阶级大多出身于破产的下层农民,处于社会最底层,深受剥削和压迫,与广大社会底层群众有天然的联系,最具有革命性;这一阶级与先进生产力相联系,是创造巨大社会价值、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先进力量;这一阶级深受资本主义制度的压迫,长期的生产协作赋予了他们极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这一阶级拥有世界上最先进、最革命、最彻底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极大地开阔了他们的思路和眼界,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只有同旧社会的剥削压迫斗争到底,才能创造一个自由解放的崭新社会,在这场斗争中,他们失去的只是锁链,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共产党宣言》明确了共产党人的责任与使命。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2]
(二)“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唯物史观在无产阶级政党纲领上的体现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理论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价值追求的理论支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内涵丰富,内容深刻,集中体现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一切文明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生动的劳动实践中创造的,每一次社会运动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所以说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这一理论在无产阶级政党行动纲领上体现为密切联系群众、了解群众需求、解决群众困难、领导群众实现自由解放等方面,从根本上说就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这也是区分无产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的鲜明标志。中国共产党来自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灵活运用到服务群众的实践中,创造了一系列群众工作方法,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维护和发展了广大群众的利益,得到了群众的真心拥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凝聚了巨大的力量。
(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集中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
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3]不同阶级的政权有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封建阶级政权和资产阶级政权在本质上都是维护自己阶级的利益,无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和存在价值。虽然资产阶级也倡导“民主”和“自由”等人权口号,但那只不过是资产阶级为了发动群众跟封建主义斗争的口号,后来爆发的工人运动有力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和人权的虚伪性。而科学社会主义超越了阶级局限,真正致力于建设一个人人平等、没有阶级差别、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新社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巴黎公社运动、十月革命、中国革命与建设等,都是无产阶级追求自我解放与全人类解放的伟大史诗。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立党之基,超越了一切阶级局限,集中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和实现共产主义、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将这一价值观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在服务群众中得到了群众的认可,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同时,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群众运动中深刻感受到群众中蕴藏的伟大力量,感悟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力印证了唯物史观的真理性,让中国共产党人更加牢固地坚持群众的立场、观点和路线,为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奠定了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保证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二、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是中国共产党的创新逻辑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致力于挽救民族、解放人民的崇高使命。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与中国实际、传统文化底蕴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思想,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加深了对唯物史观的真理性认识。
(一)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思想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观,有力指导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这一思想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仁政”等思想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为人民服务”思想直接吸收了马克思主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思想以及中華传统文化中“仁政”“民本”“民贵君轻”等思想的合理成分,可以说,“为人民服务”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土壤上结出的丰硕果实,是二者深度融合的产物。二者具有高度的统一性:第一,从思想内涵和价值追求来看,马克思主义追求共产主义社会,其思想内核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仁政”社会和“大同”社会,都注重人的价值观塑造和建设现实的美好的人类社会。第二,从对“人”的态度来看,马克思主义是站在“人”的角度去认识和改变世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者爱人”“有教无类”的思考维度,都以“人”为本。第三,从政治伦理和公私关系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礼治,提倡“公正廉明”“夙夜在公”等观点,与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观点相通。这些共同点是“为人民服务”思想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二)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实践观、认识论的有机统一
为人民服务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既充分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民本”“仁政”等优秀思想,也充分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在表述上更为精练,在内涵上更加丰富,更能体现出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为人民服务思想充分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认识论,既坚持实践是群众的实践,认为群众实践是正确认识的来源,党由此制定方针政策,又需要到群众的生动实践中去检验其真理性,这个过程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符合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真理观。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等问题上,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实践,把最终选择权交给广大人民群众。这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实践观和认识论,并把三者统一到群众路线中,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灵活运用与发展。
(三)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的典型话语
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中国化表达,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和奋斗方向,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精神标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致力于挽救民族、解放人民的崇高使命,可以说,党的全部奋斗史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作为一个中国人,无论知识水平高低,对马克思主义最直接的理解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伦理道德,已经成为中国大众公认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人的宗旨和初心,已经成为共产党人内心最坚定的信仰和最执着的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搞明白的最基本的问题,是在一切工作中必须坚持的真理性原则,其精神实质就是全心全意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这充分表明了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典型代表。
三、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地位是合人民利益与合历史规律的有机统一
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人民的幸福事业,她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创建了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她的长期执政集中体现了合人民利益与合历史规律的有机统一。
(一)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在长期的历史实践检验中产生的。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灾难深重,中国人民迫切需要一个能带领他们走向独立和自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各革命阶级、团体对“救亡图存”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但是他们没有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认识到阶级斗争的巨大作用,也不懂得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无穷力量,只是把“救亡图存”的主张寄托于统治者,甚至是天真的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同情,把群众运动当作愚蠢的暴动,认为群众运动会阻碍革命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加深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性和垂死性决定他们已失去存在的基础,资产阶级虽然代表了新的生产力,但这一阶级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革命性不彻底,且中国资本主义的畸形发展也造成了这一阶级具有软弱性、妥协性,帝国主义国家决不允许中国独立地发展资本主义。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只有坚持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才能真正打倒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真正带领中国走向独立。实践证明,能让中国走向独立和解放的只有社会主义道路,唯一能救中国的学说只有马克思主义学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升,社会主义优越性不断彰显。尽管“文革”十年走了不少弯路,但党内健康力量从未停止过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未停止过和“旧路”、“邪路”与“弯路”的斗争,最终果断粉碎了“四人帮”,矫正了中国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基本国情及社会发展道路的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完整地、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为前提,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矛盾理论和改革理论,指出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是解决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唯一途径。在“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不断克服困难,战胜挑战,在国际社会中脱颖而出,由新中国成立前一个积贫积弱的穷国向一个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全面发展的大国转变,又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向世界强国进军,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人民选择她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新型革命政党,这个“新”体现在她与剥削阶级和剥削社会的决裂上,体现在她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她积极了解群众需求、解决群众困难、宣传正确决策、带领群众谋求解放,顺应了人民的期盼,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真心拥护。
人民群众的拥护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制定政策,善于向群众宣传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将党的革命纲领与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到一起,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革命事业的积极性。群众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违背群众意愿的事业是不会长久的。正因為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真正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在各个领域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经济上坚持新发展理念,努力激发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政治上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积极畅通实现人民权利的途径;社会事业上更加注重公平,努力维护每一名社会成员的利益;科学文化上更加注重用新技术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生态上倡导“两山论”,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的关系。中华民族正在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转变,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努力为全人类的发展贡献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
根据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是由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决定的。由此可以断定,人民群众的选择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必然要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说,人民的选择与历史的必然是内在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关于人的解放的学问,人的解放与发展问题是衡量社会历史进步的重要依据。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性动力,掌握生产力的主体是人,社会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如何使用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如何处理它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另一方面,社会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历史,社会的每一次向前发展必然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伴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提升,也伴随着人类的解放和发展。因此,坚持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与坚持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勇于在历史发展大潮中摸索和坚持正确方向的党,是真正代表群众利益的党,他的长期执政体现了人民的选择和历史的必然。
四、新时代必须围绕长期执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4]。
(一)必须明确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復兴。”[5]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面临什么样的困难,他们对美好生活有着怎样的追求以及如何实现他们的追求。首先,必须坚持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生活的困难和盼望。通过实地调研,能对新时代的基层社会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还有很多群众处于贫困线以下,如何解决好这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是当前为人民服务的重点和关键。必须深入基层群众做调查研究,真正弄清楚群众面临的困难,这是为人民服务的前提和基础。其次,必须厘清群众利益的层次性,针对群众的不同需求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阶层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必须研究分析不同层次人群的利益需求,找准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解决办法,精准发力,解决各个阶层群众的实际困难。再次,在实现和维护群众利益的同时注重发展群众的利益。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不仅仅是了解、解决群众的困难,维护群众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在实现群众利益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群众的利益,赋予群众幸福的时代新内涵,开拓为人民服务的新境界,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必须努力克服市场经济对培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连续执政70周年,拥有9000多万党员,这样的数据从世界政党史的角度来看都是罕见的。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给为人民服务带来双重效应:一方面,长期执政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积累了足够的经验,锻炼了广大党员干部,提高了为人民服务的认识和能力;另一方面,长期执政容易滋生自我满足的思想,权力运用不当容易产生官僚主义,滋生腐败思想,会脱离群众,使权力异化,走向为人民服务的反面。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不坚持马克思主义,不维护发展群众的利益,权力就会变成谋取私利、维护特权的金钟罩,这样的政权必然被群众所抛弃。苏联和东欧国家丧失政权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放弃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违背了为人民服务的历史使命和奋斗方向。这一教训为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敲响了警钟。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种类极大丰富,经济发展持续增长,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市场经济给中国社会带来发展的同时,也夹杂着许多唯利是图、拜金主义、自私自利等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市场经济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既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为党的制度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市场经济的繁荣开拓了党员干部的思想境界和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运用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可以极大地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添力量;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具有盲目性、自发性等很多弱点,多元化的利益主体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很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同时市场经济把权力和金钱联系得更加密切,个别党员干部更容易受到不同利益的诱惑,从而放松理想信念,降低工作标准,甚至会动摇理想信念。因此,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时加强宏观调控,克服市场经济的弱点和风险,努力提高广大群众生活质量,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基础。
(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准确把握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对于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推进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坚持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中国的发展不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的发展,必须立足于人民群众整体的视角,兼顾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各类人群的利益,始终坚持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始终围绕人民,在发展中实现和维护群众的利益,用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作为评价执政绩效和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准。第二,坚持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人民。中国的发展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必须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通过技术创新、机制完善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的力量凝聚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彰显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第三,坚持人民共建共享发展成果。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用“创新”拉动发展,用“协调”平衡发展,用“绿色”保护发展,用“开放”提升发展,用“共享”激励发展。让每一名社会成员都能在付出劳动后分享到公平的发展成果,不断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让广大人民群众公平分享发展成果不仅具有合理性,而且是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实现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3.
[2]中国共产党章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2.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1.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1).
(责任编辑:时 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