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明 陈广旭
摘要:通过对按摩职业教育趋势问题及对策进行思考,探索按摩职业教育的新途径。按摩职业教育需要职能部门统一组织、认证、考核;净化社会舆论;提高按摩师技能水平;应医学模式的转变,提高按摩职业教育的质量,为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按摩专业人才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按摩职业教育;趋势;问题;对策
按摩职业教育是作为按摩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上启下构成了按摩学的一个立体化结构。通过对于按摩职业教育的研究,能够有效提高按摩职业教育的有效性,提高按摩职业教育的质量,为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按摩专业人才奠定理论基础。
一、按摩职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一)疾病谱发生重大改变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现代社会正在进入后医学时代,人们患病主要受社会及环境因素的影响,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竞争加大,人们的精神和躯体都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故身心疾病的患病率上升明显,代表症状如头痛、失眠、头晕、精神不振、疲乏无力、情绪不稳、焦虑、胸闷等一系列病症,这些正是按摩治疗的适应症,按摩以其安全高效无毒副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
(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数据显示,我国即将歩入老齡社会,在老年人的日常养护中,在情感交流、心理安抚、消除孤寂感和与外界沟通信息方面起到了其它医疗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据国内研究资料表明,对老年人长期按摩可以增强免疫力,其生理生化指标明显好转。可以预测,老齡化社会的到来给按摩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普通大众保健需求逐渐增加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60%以上的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1]2004 年,中国残联、国家卫生部和国家人事部共同下文,就盲人医疗按摩资格的评定与认证,做出了具体的规定,使按摩作为一种医疗行为,具有了法律的依据,同时也保护了广大盲人按摩师的合法权益[2]。
随着现代人对于生命质量的关注,日常保健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按摩作为大众保健消费的主要手段之一,大众保健需求的增加必将带动按摩行业的发展。
(四)现代医疗模式发生改变
现代医学正在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了人的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社会属性不仅包括人际交往,还包括情绪状态、人文环境、爱的需要等诸多方面。而按摩最具有这种潜移默化的社会心理交往特征,这就需要每个按摩师能有意识地提高认识,从“社会、家庭、心理、生理”等方面对待患者。无疑对按摩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按摩职业教育也提出新的挑战。
(五)社会精细分工为按摩职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社会的文明发达程度越高,服务性行业越壮大而且分工越来越细。按摩作为防病治病医疗保健的特殊服务行业,适应了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分工精细这一基本规律而发展壮大。
二、按摩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按摩师培养混乱,资格认证标准不统一
由于目前的按摩师供不应求的市场需求和职业培训的可观的经济效益,使一些不具备职业教育条件部门或个人组织办学,造成目前职业按摩师技能水平良莠不齐。另外,全国没有统一的职业按摩师考核和评定标准,造成目前职业按摩师资格认证不统一。
(二)社会舆论对职业按摩师引导有失偏颇
受长期社会舆论影响,职业按摩师行业整体声誉不高,按摩行业极易与“色情”等相联系,造成目前社会大众对于职业按摩师存在偏见,按摩行业整体社会地位不高。另一方面,受社会舆论的影响部分按摩师对于职业认同感不强,很少有青年主动愿意从事和学习按摩。
(三)按摩专业教师人才流失
由于按摩事業的飞速发展,按摩师收入相对较高,致使不少按摩专业教师离开教学岗位,从事按摩医疗保健工作,人才流失给按摩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严重障碍。
(四)传统按摩职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中医按摩职业技术教育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学生经过丰富的理论教学积累后,如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去,是检验和提高学生业务水平的重要标准。[2]传统按摩职业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问题,学生理论水平无法与实践相结合,致使现场实践水平不高,职业按摩师的培养质量存在严重不足。
三、按摩职业教育对策
(一)职能部门统一组织、认证、考核
由劳动人事部门统一对按摩职业教育单位进行资格考核,对不具备师资力量没有配套设施的坚决予以取缔。同时组织按摩专业教师培训,做到有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学内容、统一考核标准,对达不到标准的学生坚决不能毕业,严格把关。
(二)净化社会舆论
动员社会力量,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识,客观地报导按摩师这一职业,使人们正确认识按摩职业教育,为按摩职业教育争取社会的认可和舆论的支持,以促进按摩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
(三)提高按摩师技能水平
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大师生的临床实践力度。改变过去教学与应用分离的状态,以临床对学生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学中心,达到不断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和实际按摩操作技术的目的。
(四)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
在按摩职业教育中应该相应增加社会人文学科、心理学方面的课程:如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社交技巧等,使按摩从业人员对各种心身疾病的疗效更好,技能更加完善,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面对不同类型的患者。
按摩事业方兴未艾,为了把中国传统医学的按摩科学发扬壮大,我们必须以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用超前的理性思维去认识按摩职业教育,为按摩职业教育的发展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孙合林,孙贵伶.足部反向区治疗“亚健康状态”刍议[J].按摩与导引,2000 (03):61-62.
[2]张廷水.对盲校按摩职业教育的思考[J].中国残疾人,2006(03):40.
[3]王华山.临床实习是提高盲人按摩技术的重要环节[J].卫生职业教育,2007(01):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