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庆波
摘要:针对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做了简单的论述,提出了心理訓练的方法,共享给相关人员参考借鉴。举重运动员的训练,除了要注重力量、技术、协调性等方面的训练外,还要注重心理素质的训练,使其能够从容应对比赛,进而发挥自身的优势,获得优异的比赛成绩。现结合具体研究进行如下分析。
关键词: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心理训练
举重运动是奥林匹克中最古老的竞赛项目之一,是力量、技术、心理三结合的表现。目前来说,竞技水平差距不大,运动员之间比拼除了力量技术外,更关键的是心态,心理素质过硬,对运动员来说,有着很大的优势。因此,提出要加强少年时期的心理素质锻炼,为日后比赛奠定基础,形成较强的运动能力。通过双重培养,培养高素质水平的举重运动员。
一、研究方法
选择年龄在15-20岁范围内的30名举重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心理特点。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1.训练年限在4年-8年不等;2.12名一级运动员、18名二级运动员。采取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一级数理统计法,对青少年运动员赛前心理障碍和心理调节相关的问题,进行整理汇总分析,形成关于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心理特点的结果。
二、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和问题分析
(一)心理学特性
主要表现如下:1.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喜欢竞争、决不服输的性情,以显示自己的力量,有集群的倾向。不过对待问题缺少较强的认知能力,精力分配不当。这需要教练员能够加以引导,使其明确正确的努力方向。2.身体发育快速,不过身体各个系统发育不均衡,常见动作不灵活或者头晕等情况。除此之外,对不感兴趣的事情缺少耐心,所以要加大培养以及耐心教导。3.性机能、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基本平衡,但是神经系统的联系和机能复杂化仍在进一步发展。基于此,要注重性教育,做好积极引导。少年女子举重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具有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精神,同时机械记忆以及表象记忆能力较强,现象思维能力较强等,除了加强技术训练外,要结合心理特性和基本情况,加强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以及品德教育,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
(二)心理学问题
从心理学方面来说常见问题如下:1.兴趣爱好广泛。举重训练的开展,以承受外负荷能力训练为主,集中在力量、技术和速度等方面的综合训练。一般来说,初学者受到年龄特点和兴趣等的影响,难以做到专注训练,缺少积极性。在进行训练时,可以加强能够表现灵敏度和机警性的练习,激发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训练氛围,使其调整好心态,参与举重训练。2.从举重运动训练的角度来说,其基于适应以及突破原理,要求举重运动员的肌肉要非常发达,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较高。在进行训练时,要加大对运动员艰苦忍耐力的训练,培养其高素质自我调节能力。3.青少年时期的运动员,普遍缺乏专注力,缺少稳定性和目的性,这需要加以培养,使其能够踏实地扎实举重运动基础,加大技能培训和心理素质的锻炼,全面提高心理能力水平,进而为日后的比赛打下基础。4.从运动力量的爆发角度来说,受到神经中枢机能的影响较大,也就是说和人的心理素质水平高低,有着很大的关系。基于此,要加大对举重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工作耐力以及爆发力,通过练习相对单调乏味的技能,增强运动员的意志品质。举重运动不仅消耗大量的体力,同时还需要运动员能够克服紧张的情绪,若缺少充沛的情绪调动,那么运动员难以激发机体力量,进而完成举重。基于此,要积极培养运动员的稳定情绪,使其能够保持良好的心里状态。在对其进行训练时,要注重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自信心,增强其对自我能力的评估以及肯定,获得精神层面的支持,进而获得不错的成绩。加强力量训练,培养运动员的自信心,进而激发其兴趣,保证举重训练的效果。通过训练以及学习,能够使得青少年运动员意识到自己已经具备力量以及能力,进而使其意志品质发生变化,之间养成不惧困难和勇敢的意志。教练员要注重保护,为其提供帮助,合理安排运动量,同时引导青少年运动员了解顽强与固执、勇敢与盲目、果断与草率之间的区别,并以自己的意志行为和优秀运动员的意志范例来培养少年举重运动员的意志[1]。
三、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心理训练策略
(一)做好心理问题的收集和分析
从心里训练的角度来说,要做好针对性的把控,结合青少年运动员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训练[2]。通过从其他队员方面入手侧面收集相关信息,对运动员进行心理障碍的程度分析,并且分析产生障碍的原因,进而实施相应的心理训练。做好全面的收集和分析,最大程度上保障调查的全面性,为后续心理训练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采取针对性治疗方法
从心理训练实践来说,常用的方法为培养信心,多多表扬以及鼓励。具体方法如下:
1.表象训练和实际练习的有机结合。通过表象训练,增强举重运动员的注意力以及情绪控制能力。开展表象训练时,采取设计暗语的方式,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比如激励运动员自我比赛动机以及技术动作特点,尤其是要注重技术动作特点,使得技术动作训练的暗语,能够成为其自主训练的自我要求,培养运动员独立应对挑战的能力[3]。在心理训练中开展表象训练,能够提高技术水平。例如,预演试举杠铃,通过感受动作要领,快速把握动作要领,转化为技能技巧,增强发力的准确性和迅猛性。通过表象训练,形成记忆,通过回忆训练,不断完善技能技巧。通过试举训练,结合自我实力以及赛场的形势,自我评估,做到冷静和心里专注,保持情绪的稳定性,做到自我动员,进而征服自我。
2.暗语的设计。无论是实际练习,还是比赛现场,运动员的心态很重要。通过设计暗语的方式,当赛场形势发生变化后,比如对个人技术问题提出相应的要求,需要运动员能够随机应变,有着随机性以及情境性特点。培养举重运动员的心理品质,同时消除其不良心态,增强赛场上的自我控制能力,有助于获得好的成绩。需要注意的是,设计暗语时,除了要对运动员的技术以及个性特点,有着全面的了解,同时要注重观察和沟通,根据训练和任务实际,以及运动员的心态变化,给予相应的指示以及鼓励[4]。在暗语中要积极鼓励运动员,同时提供技术指导,使其能够安心,平心静气地比赛[4]。
3.加强赛前模拟训练。通过训练的形式,为正式比赛打基础。采取强化实战训练的方法,或者积极开展适应性训练,掌握训练条件和比赛基本要求,营造相对真实的比赛环境,培养其适应能力,同时为比赛做好心理准备,积极消除不良情绪。比赛中会出现不可预见的情况,极易引发青少年内心情绪的变化,进而影响比赛的进行,因此要做好赛前的模拟训练,通过实景模拟以及表象模拟,同时结合青少年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情况和技术条件,开展实战演练模拟,锻炼其心理素质,减少比赛的不适感[5]。
4.加大成绩追踪。根据运动员的成绩变化,为其分析问题的所在,以免其因为成绩的波动产生不良情绪。心理训练中要做好个性差异性的把控,根据运动员力量、技术和协调性等能力,进行相应的训练。采取专项训练和个性化训练等合理模式,融合心理训练内容,实现实践训练和心理训练的有机融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和问题分析,提出了心理训练的策略。在进行心理训练中,通过暗语设计和赛前模拟训练等方式,加大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使其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而获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邱璇.浅谈青少年举重运动员赛前心理障碍与调节[J].当代体育科技,2019,9 (05):43-44.
[2]吴联伟.我国青少年举重运动员赛前心理障碍与调节[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8(08):55-57.
[3]陈明亮.青少年举重运动员选材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8 (05):26-27.
[4]吕仙桃,卢山.青少年举重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当代体育科技,2017,7(28):27-28.
[5]刘进阳,易高明.浅析基层业余体校青少年举重运动员选材[J].湖北体育科技,2017,36(09):845-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