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剑文
摘要:在课堂中老师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目的在于要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学生是否在认真听认真练、学生是否掌握了老师教给的学习内容等等。但老师的问题是否得当或者说是否问的有效果值得商榷。“什么是问题?什么是学习中的问题?哪些是学生的真问题?”
关键词:问题;原认知;重难点;问题时机
我们老师在课堂中,一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目的在于要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学生是否在认真听认真练、学生是否掌握了老师教给的学习内容等等。但老师的问题是否得当或者说是否问的有效果,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什么是问题?什么是学习中的问题?哪些是学生的真问题?”如何能给我们的一线教师就课堂的问题讨论予以更大的帮助,所以我试着研究一下这几个问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问题一词,从百度汉语上的释义是:“要求回答或者解释的题目;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关键、重要之处;事故或者意外。”那么,从体育课堂教学的层面来分析,我们的“问题”一词更多的应该是“要求回答、需要研究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从百度汉语上的释义,其实我们不难看出,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我们在“问什么”上其实是不同的,“问什么”的方式也是不同,需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基础;或者另外一说,我们的“问什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进行设计,不同的水平的学生,即使是同一个教学内容,比如水平二四年级的“投掷”和水平四七年级的“投掷”。
一、“问什么”,从学情来分析,应该包含以下几点:
1.问“学生的原认知”,即学生原来已经具备的知识,或者通过课堂体验练习获得的认知。
2.问“学习的重难点”,即通过课堂学习(身体练习),复述课堂学习中的重难点。
3.问“学习技术动作的过程方法”,即课堂中学习的技术的动作过程,加强记忆。这就是一个巩固的“问”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边问边教,能让学生有更深刻的记忆,对掌握的技术也会记得更牢固。
4.问“练习组织方法(规则)”,即通过教师的讲解与示范,知道练习的组织方法或者规则要求,并在练习中贯彻到位。
5.问“情感的激励”,即课堂中教师通过激励性问题调动學生主动参与学习和练习积极性。
比如小学水平三四年级前滚翻的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滚翻认知和能力,课堂中某部分教学环节:首先教师可以抛出问题“同学们,你们会滚翻吗?”学生“会”,师“下面请同学开始练习,老师看看同学们会几种滚翻,等会让学生展示”,这就是问“原认知、情感激励”,让学生更积极的参与到下面的学习中来;其次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平板电脑上不仅有视频,还有动作要领和动作口诀),学生小组自主学练后,老师继续提问“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发现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很强,那么我们一同来说说前滚翻的要领有哪些?口诀是?”这就是问“动作过程方法、重难点”,在回答老师问题的同时,学生也就在脑海先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老师继续提问“下面的练习,四位同学一组,每人练习四次,请同学们相互观察、帮助,并推荐你认为小组做得最好的同学来全班展示,看那组推荐的同学最棒?”这就是问“组织方法和规则要求”,鼓励学生以更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课堂上的练习;最后在学生展示完后,老师问“刚才这位同学展示的如何?”,生:“很好”,师:“看来大家都很认真观察,那么你觉得好在哪呢”这就是问“动作过程、重难点”。
那么什么是学习中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根据上面的分析得出来。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体育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中的问题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其目的有:激励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快掌握所学、调动学生的思维进入课堂、集中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等。所以,这个学习中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更多的是指与本节课学习有关的问题,其包括“问学生原;认知问动作过程、重难点;问组织方法和规则要求”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帮助学生巩固原认知、更新认知(对运动项目的认知、对技术动作过程的认知、对练习方法的认知)。
哪些是学生的真问题?我认为“真问题”与学生的认知有着直接关系,“真问题”来源于学生的学习,来源于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生成,“真问题”是直接解决学生的认知误区、提高或者更新认知。
那么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问题”的实效性?在这里我提出我的建议:
1.加强对学情的分析,认真钻研教材,真实了解学生的原认知和学生可能发展的认知;
2.认真思考预设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更新的认知、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认知误区,准确提问,有目的的去问;
3.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生成,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的生成不足;
4.掌握“问题”设计技巧,做到针对性、实效性、激励性,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堂情况要有准确的提问;
5.提高“问题”的设计能力,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6.把握“问题”抛出的时机,提高提“问题”的效果,“问题”出现在该出现的时候。
二、结语
总之,所有的“问”都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服务的,恰到好处的“问”能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更能澄清学生的模糊认知,更好的达到自己的教学目标。另外课堂中的“问”也需要老师在教材及教学内容上多钻研,在什么时候问、问什么要有准确的思考,这样一节体育课就会有更多的收获了。
参考文献:
[1]邵伟德.体育教育心理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李德伟.论体育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1998,24(1).
[3]李小燕.论体育教学方法初探[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