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路径与策略研究

2019-09-10 07:09赵东升李嘉鹏张萍萍
体育风尚 2019年5期
关键词:身体素质大学生

赵东升 李嘉鹏 张萍萍

摘要:我国大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结果显示,近年来学生体质出现明显下滑趋势,身体机能明显下降,肥胖率不断上升。[1]《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明确指出,“大学生的体质堪忧,大学生的体质竟不如中学生。”[2]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问题成为了限制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不仅受到学校的重视,同时也受到教育部门的特别关注。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的途径不仅要从生活习惯上给与改变,更要从体育锻炼方面给予突破。本文重要主要从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和体育锻炼两方面对大学生身体素质提升进行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身体素质;路径与策略

一、身体素质整体下降的成因及其分析

(一)学校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不足

相关研究表明,大一新生的体重会以每周0.3磅的速度增长,入学3个月时间内,体重会增加4磅。[3]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和体育活动是影响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然而,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并没有很大的改善,主要是由于的体育课的学分和课时数相对较少,而限制了学生的锻炼机会和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

学校有关体育的活动相对较少,更重要的是,体育活动的学生参与度严重不足,特别是在一些小型的体育活动或者观赏度不高的比赛活动场上往往出现人烟稀少的情况;与此同时,无论是学院之间、年级之间、校级运动会或者是省级学校之间的运动会,参与的都是竞技水平很高的极少数学生,而其余学生参与体育比赛的机会极少,甚至没有。

(二)大学生的生活作息不规律

不规律的作息习惯、挑食或暴饮暴食、不锻炼、不讲究卫生、抽烟、酗酒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严重危害身体健康。[4]当代大学生日常的不良生活习惯不仅影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而且成为制约当代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学的课时数相比于高中阶段要少很多,特别是早上和晚上有很多的空闲时间;而且大学对学生的上课监管不够严格,学生逃课现象较为普遍,这就成为了大学生生物钟的紊乱和不良生活习惯的隐患。相关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大多有过长期熬夜、三餐混乱、以及使用电脑或者手机等电子产品过度,导致运动时间受到很大的限制;这是致使当代大学生整体身体素质下降,并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5]

(三)家庭对大学生的过度优待是其身体素质下降的重要成因

当代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吃苦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相对不高,做事情独立自主性不强、依赖性强,体育锻炼是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品质的活动,因此,独生子女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且无法坚持不懈,更不能完成高强度、大运动量的体育锻炼活动。相关研究表明:增加一个兄弟姐妹,得肥胖症的机率就会降低14%;与有三个及以上兄弟姐妹的孩子相比,独生子女的肥胖症发病率高出60%。[6]

当今家长在认识上的不足致使大学生的体育行为不当,侧重于智力培养的同时却限制了孩子本该有的体育运动,玩伴不足的条件下降低了大学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等,这是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重要原因。[7]独生子女为当今我国大学生的主流,导家长对大学生的过度喜爱和保护,给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受苦,给大学生过多的物质财富,导致大学生养尊处优成为一种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成为一种常态,这是造成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体育成绩与学生高考成绩不相挂钩,也是导致家长忽视学生体育参与的重要成因,这在客观上导致大学生自然而然的对体育和健康视而不见。

(四)大學生自身对身体素质的忽视

相关研究对上海市大学生身体素质下滑影响因素展开研究,指出大学生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识、喜爱体育锻炼程度、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频率、运动的强度不足,是大学生身体素质整体下滑的重要成因。[8]我国的大学生的大学生活的空闲时间较多,而且学生的管理非常宽松;另外:大学刚刚进入成年阶段,自身的自控能力和大学生活的规划能力还不完备。大学生拿着空闲的时间来玩耍或者学习,而且往往前者居多,特别是男生,因为闲暇时间的一些可有可无的游戏影响睡眠,接着,导致整个生物钟的紊乱,最后,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大学生对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相对不高,是制约大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尽管在大学生活里,体育课是一二年级的必修课;然而,体育课的课时相对较少,受天气影响严重,考试标准相对宽松,上课内容过于简化;导致学生的体育课的实际课时数受到很大的限制,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和积极性也受到了很大负面影响。另一方面高校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丰富,但是,体育活动相对不足,主要表现在体育活动的机会不多和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两方面。

二、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的路径与策略

(一)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和运动习惯的管理

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比较紊乱;很多大学生出现晚睡晚起的现象,想要克服这一现存问题要对大学生的日常生物钟有一定的监控。首先:要有针对性的解决大学生的晚睡现象,学校应该在用电和用网方面给予一定的控制,应该在每天晚上的十一点左右对学生宿舍进行断电和断网的调控,并鼓励学生进行一些强度较小的俯卧撑、仰卧起坐、立定跳远等运动。同时,在学生的早起方面也要给予一定的激励措施,特别应该进行一定的晨跑,每个学院应该有规律的每周进行两到三次的晨跑,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心肺功能和耐力等身体素质的提高,还可以促进大学生新陈代谢的提高和良好生活规律的养成,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大学生自己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调整饮食、锻炼、作息等生活习惯,为自身身体素质和身体健康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努力做到早睡早起、适当锻炼、健康饮食、远离烟酒。

(二)提升体育课的学分与学时数,并提高对体质测试的重视程度,为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奠定动力基础

体育课在高校里属于必修课,然而体育课的学分相对较低,而且考试内容较为简单而引起考试的分差不大,这些在客观上致使大学生对体育课的忽视。教务处应该提高体育课的学分数和课时数,以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和身体锻炼的机会;体育老师应该统一考试标准、提高体育考核的难度并拉开分差,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外界考核的压力和分数差异来提高学生进行体育课的技能学习的动力和体育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可以真正的学会和掌握一门运动技能,让学生发掘运动的乐趣并有机会可以真正的喜欢体育运动,进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与此同时,体质测试是关乎大学生体育成绩的重要因素,有的高校把体质测试与评优评先甚至毕业挂钩,这是其它高校非常值得借鉴的;高校应该对体质测试进行两次甚至以上的合理定期的测试。

(三)各类体育协会、各班级、各年级、学院之间开展一些周期性的体育活动;通过交流与比赛的形式促进学生的体育参与和兴趣

体育竞赛在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进一步提高的同时,还可以促进参与者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激情;并促进体育赛事和制度的发展,最终为参与体育比赛活动的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石。

高校现阶段体育类的协会非常多,不同项目的协会以及相互之间的交流,不同学校的协会之间的交流,同学校不同学院之间的相互交流比赛非常多;然而,大学生的体育比赛多是一些大集体之间进行的;班级之间,年级之间这些小集体之间的赛事较少,而且,各种比赛的参与人员大多是一些运动技能很高的学生和一些体育爱好者,这些参与比赛的人员占所有大学生的比例是非常低的,特别是一些非集体性的运动项目协会的比赛,大学生的参与度明显不高,这将制约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建议多举行一些年级之间、班级之间、宿舍之间等小集体之间的比赛来促进多数学生参与体育竞赛活动的可能性,同时,进行一些足球赛、篮球赛、排球赛、田径赛、乒乓球团体赛、羽毛球团体赛、乒乓球团体赛等集体性的体育活动,最后,设计一些趣味性的体育活动来促进多数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进而促进大学生的体育活动的整体参与度。

(四)学校和社会各界要在锻炼场地与运动经费上面给与一定的支持

学校要给与体育活动一些基本的场地器材、物资资源、资金和制度加分保障。学校的体育运动委员会、体育学院(体育部)和体育类协会应该多组织一些大学生的体育活动,并建立系统并客观的评价体系,体系应当由比赛的参与度和比赛的成绩共同组成,合理的评价之后要颁发相关证书,各大高校要高度重视该评价,并对该评价进行统一的加分,该分数要与学生的综合测评挂钩并有一定的比重;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的体育参与,并且可以激发大学生对竞技能力和比赛成绩的重视,进而从客观上激发大学生的体育参与。

(五)大学生自身要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并努力找到一个自身喜爱的运动项目或方法,培养运动兴趣,努力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大学生应该根据场地器材、不同的性别、个人自身条件和爱好选择一个适合自己运动项目,并通过老师的指导合理的调整锻炼的强度和频率,在身体上和心理上要防止过度疲劳和受伤,应该循序渐进的进行锻炼,并经过长期的坚持锻炼培养对体育锻炼的热爱,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韩永红.瑜伽“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对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02):51-52.

[2]王祥全.我国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8.

[3]李林风.长沙市大学生膳食结构与体质健康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13.

[4]兰保森,尹小儉,李世昌等.藏汉大学生生活习惯与体质健康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8 (15):287-301.

[5]杨川川,大学生体质下滑的社会学透析[M].体育文化导刊,2015 (8):145.

[6]Mary Louise Patterson5Sheila Stern,Patricia B.Crawford,et al.1997.Sociodemographic Factors and Obesity in Preadolescent Black and White Girls:NHLBF s Growth and Health Study.Journal of the National Medical Association,89 (9):594-600.

[7]姚武,姚兴.学生体质下降的社会因素分析[J].体育科研,2008 (03):87-90.

[8]蔡皓.影响上海市大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发展因素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猜你喜欢
身体素质大学生
针对性身体素质训练在标准舞技术中的应用
关于提升高中体育生身体素质的方法及策略研究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锻炼
新发现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对我国中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