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前减量的理论与实践应用

2019-09-10 07:22黄文婷
体育风尚 2019年10期

黄文婷

关键词:赛前减量;赛前减量阶段;赛前训练安排

赛前减量训练是目前高水平竞技运动员在参加比赛前普遍实施的训练工作,其目的是将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心理能力高峰调整到正式比赛中,使运动员能够创造最佳成绩。赛前减量训练理论近年来逐渐成为学术界和训练界研究和争论的焦点问题。

刘俊一在《论赛前减量训练理论及其对竞技训练的策略》[1]中提到的,关于赛前训练运动量的缩减定义有许多研究,而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当属西班牙赛前减量训练的专家Mujika博士,Mujika博士将比赛前的减量训练定义为:是以一个非线性的方式去逐渐的进行减低训练量,在训练计划的时间内,有计划地去降低运动员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压力,与此同时要持续提高运动员先前训练所获得的身体状态以及训练状态,促使运动员适时达到最好的竞技状态,从而达到竞技水平的高峰。

将赛前的减量训练分成不同的模式和类型,根据一定的减量趋势,可以将赛前的减量训练分为以下3种模式:直线式、指数式、阶梯式。直线式就是按照一条直线匀速地进行训练量的减低;指数式就是以一种系统范式指数的模式进行按曲线的方式安排减少训练量的一种过程,其中包括快指数与慢指数;阶梯式就是将训练的负荷以一个恒定的量突然的进行减少,或是在训练中按一个固定的标准进行减量训练。直线式与指数式都是一种渐进型进行减量的训练模式而阶梯式则是一种非渐进型进行减量的训练模式。美国的训练学专家Banister和Zarcadas则是通过减量训练模式研究的成果明确表明:在赛前减量中非渐进型减量模式不及渐进型模式的效果显著,而在同样都是渐进式减量模式下,快指数减量的效果要比慢指数减量的效果好。

陈亮,李荣,刘成等学者在论文《高水平个人项目运动员赛前减量训练阶段的负荷变化特征》[2]中提出觀点,赛前减量训练阶段的日负荷量变化通常以比赛目的为界分为2个阶段,其中第1阶段多为练1(大负荷量)调1;第2阶段包括练2(大负荷量)调1和练1(中等负荷量)调1共2种基本形式;赛前3天左右主要以略微起伏的小负荷量训练为主。减量训练阶段的负荷强度与之前相比保持稳定或略有提高,具体表现为,竞速类项目中等强度训练比例的下降;其他项群表现为专项、实战、完整训练和技术训练比例的提高以及素质练习部分比例的降低。

王立冬在《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张莉备战亚运会赛前减量训练安排研究》[3]中提出,赛前训练是运动员在参加重大比赛前,为创造优异成绩所做的专门性训练过程,而作为重大比赛前的一个重要阶段,赛前减量训练无疑会对比赛起到决定性作用,成为教练员训练计划中对运动员表现具有决定性的一个重要环节。国内外许多教练员、运动医学研究人员都致力于推动运动员适应性以及训练负荷以求在重大比赛中表现出最佳水平,一个良好的赛前减量训练计划可以使运动员在前面训练中所产生的生理及心理适应得到最佳释放,甚至促进运动员产生进一步的适应。

而根据赛前缩减训练量实施的时间不同,又可以将赛前减量分为几种类型:赛前大周期减量训练、赛前小周期减量训练和再减量训练。比赛前的大周期减量训练一般减量的训练时间为2~5周,最好的成绩一般都有所提高,提高3%~ 4%(Haff GG),安排在重要的赛事之前;赛前小周期减量训练时间基本在1周之内,一般将安排在参加重大赛事之前的资格赛前进行;再减量的训练时间一般定为1~2天,一般都安排在重要赛事之后另一次重要比赛之前,或者是安排在两次比赛的中间。

综上所述,赛前运用最合理的减量训练法,逐渐降低训练量,可以在预期时间里降低运动员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压力,以达到最佳竞技状态,发挥最佳的竞技水平。

参考文献:

[1]刘俊一.论赛前减量训练理论及其对竞技训练的策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5,34(02):120-125.

[2]陈亮,李荣,刘成,田麦久.高水平个人项目运动员赛前减量训练阶段的负荷变化特征[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7,32(01):8-15.

[3]王立冬.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张莉备战亚运会赛前减量训练安排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6,32(01):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