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中林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大量的办公楼和住宅楼拔地而起,而这些建筑多采用混凝土浇筑的施工方法,因此关注混凝土浇筑施工中的裂缝问题和对裂缝问题的控制策略就变的非常重要,这些问题直接涉及到建筑物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问题。本文主要对房屋建筑中的裂缝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和论述,结合实际经验和现场施工情况提出一系列对于裂缝的控制和治理方案,希望通过本文的叙述促进我国建筑行业坚固、安全、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房屋建筑;混凝土裂缝;原因;控制措施
鉴于现浇混凝土施工中裂缝对建筑整体的不利影响,我们现阶段已经加大了对混凝土裂缝的重视程度,并通过对裂缝成因的详细分析,提出从原材料、温度以及养护等多方面对现浇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方法。与此同时,通过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来保证工程施工质量,避免裂縫的形成,在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同时,保证建筑日后的安全使用。
1现浇混凝土施工中裂缝的主要成因
现浇混凝土施工中裂缝主要有两种成因,分别是设计原因以及施工原因,下面我们分别对其进行详细论述:
1.1设计原因
在设计过程中如果未对现浇混凝土施工予以足够的重视,极容易导致裂缝的形成,在设计阶段我们主要应在下列几方面予以足够重视,分别是:变形缝的划分、可能产生应力集中区的处理以及混凝土构件受拉区的配筋数量等。
1.2施工原因
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误操作、管理不到位等情况极易导致裂缝的形成,具体原因主要有五方面,分别是:
1.2.1配合比中含水率超标导致混凝土干缩裂缝的形成;
1.2.2混凝土集料中含土量超标而导致的干缩裂缝;
1.2.3未进行妥善养护导致失水过快,继而导致干缩裂缝的形成;
1.2.4在浇筑过程中,由于混凝土重量的原因导致支架、模板以及地基产生弹性、变形,继而导致未形成有效强度的混凝土出现开裂问题;
1.2.5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难以有效扩散,内部升温问题严重,而导致其余外部温差过大,由于温差的原因形成的应力超过了抗拉能力的最大值,继而产生温度裂缝。
2现浇混凝土施工中裂缝的控制方法
2.1收缩裂缝的控制方法
在具体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由于温度和收缩的原因会产生裂缝,对于这类裂缝我们可以通过下列几种措施予以预防和控制,分别是:
2.1.1增加钢筋的数量,保证建筑的抗裂缝能力,而且在选择钢筋时尽量选择直径小的钢筋,并将其间距空载在150mm以内,保证配筋率在0.4%左右。
2.1.2控制应力集中裂缝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需要穿管等原因,需要各种孔洞,因此在变断面以及孔洞的转角位置,由于温度收缩的原因,会导致应力集中,继而出现裂缝。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在孔洞边界设置防护角钢,或者在其转角处增配斜向网片或者钢筋的方式来控制裂缝形成。
2.1.3预留后浇缝
在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我们需要保留临时温度收缩变形缝,由于其能够替代结构中的永久收缩缝,并且还能扩大伸缩间距,而且能够在施工过程中保留一段时间后,再对其进行填充封闭,保证浇筑成连续整体的结构。
2.1.4释放应力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我们主要通过克服水化热的方式来减少拉应力的产生,因此我们需要采取薄层连续浇筑、减少入模温度、提高养护质量等方式,减少混凝土内外的温差,并通过缓慢降温的方式,创造出应力松弛的理想条件。与此同时,还需要通过采取给水养护的方法,提高强度、减少收缩。
2.2地基沉降裂缝的控制方法
由建筑物、基础以及地基共同组成一个整体,因此说荷载裂缝的产生原因较多,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建筑结构规模的不同,分别采取下列措施进行控制:
2.2.1提高建筑物的刚度
通过将建筑物刚度设计较大的方式,避免设置沉降缝,提高建筑的整体性,此外,还要尽量采用抗不均匀沉降较高、空间刚度较大的箱型基础,并使用锚杆静压桩等桩基形式,减少不均匀沉降导致的裂缝产生。
2.2.2降低建筑物的刚度
通过将建筑物刚度设计较小的方式,以使其能够适应地基变形,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我们应根据建筑物高低差、地基情况等多种因素,设计沉降缝,通过将建筑物分成多个组成部分的方式避免不均匀沉降导致的裂缝产生。
2.3荷载裂缝的控制方法
在荷载的作用下,拉应力超过了钢筋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就会导致裂缝的形成,并且还会沿着主拉应力垂直的方向逐步扩大。常见的荷载裂缝有:偏心受弯、受力构件由于受拉筋界面太小的原因而产生的垂直于受拉主筋的弯曲裂缝;混凝土强度小受剪构件的抗剪钢筋过少而导致的剪切裂缝等等。我们应通过合理设置钢筋,并考虑环境对钢筋腐蚀等因素来控制这类裂缝的形成。
3现浇混凝土施工中施工裂缝的治理方法
3.1填充法
在混凝土裂缝较宽时,我们可以通过将裂缝表面凿成U形或者V形槽的方式,使用沥青或水泥砂浆等材料进行填充,也可选择使用树脂砂浆材料。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必须清理干净槽内的杂物,并及时涂抹底层结合料,待完成填充工作后还需要进行充分硬化,最后再使用抛光机或砂轮进行磨光。
3.2表面修补法
在混凝土裂缝较窄时,我们可以通过在混凝土裂缝表面铺设薄膜材料的方式恢复构件表面的耐久性,也可选择使用树脂浸渍玻璃布或者环氧树脂等材料。在施工过程中,我们需要先使用钢丝刷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打毛,再用清水进行清洗,待其干燥后,使用树脂知填平,再覆盖一层薄膜,如果需要提高此处的防水性能,应选择涂刷沥青的施工方法。
3.3注入法
在混凝土出现较深且较窄的裂缝时,我们可以通过在裂缝处注入修补材料的方法进行修整。在施工中要提前在裂缝处安置注入管,并在其他部位使用表面处理法进行封堵,使用泵将低粘度的环氧树脂注入裂缝内部,这种方法较适用于宽度大于0.2mm的裂缝。在裂缝影响构件承载能力时,我们要谨慎选择修补方法,具体的方法有下列几种,分别是:
3.3.1加大截面加固法,这种方法是通过采用同种材料加大构件配筋以及界面的方式,提高构件的刚度、强度、抗裂性以及稳定性。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构件的加固几何尺寸、加固目的以及受力特点等选择单侧、双侧、三侧甚至是四面包套式的加固方法。
3.3.2外包钢加固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在混凝土的两角或四角,使用型钢加固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在大幅度提高承载力的同时,将构件界面尺寸的增加量控制在最少,但是这种方法也同时存在加固维修费用高、材料用量较大的问题。
3.3.3预应力加固法,这种方法是一种通过利用预应力筋对建筑物进行加固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在不影响结构使用空间的情况下,大幅度改善结构的抗压、抗弯、抗剪性能,而且还具有施工方便、维修费用低、使用效果好等优点,有着十分宽阔的发展前景,但是由于增加了施加预应力的设备以及工序,因此说这种技术也存在一定不足。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更是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我们必须对现浇混凝土施工中裂缝的产生原因进行细致的分析,继而通过相应控制、治理措施的应用,减少、消除裂缝的产生,全面提升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