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斌
摘要:本文以2015年、2016年和2017年浙江省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报告和2016年、2017年何2018年衢州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为依据,对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薪资水平、专业相关度、就业地域分布、升学情况等方面的就业趋势进行分析。指出就业趋势中的初次就业率统计时间值得考量,毕业生质量就业率与总体就业率有一定差别,地方高校毕业生留在当地区就业人数较少,自主创业有较大提升空间,毕业生应不断提升就业技能,提高就业能力。
关键词: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就业质量
衢州学院是浙江省衢州市地方性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多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为探究地方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建立起就业与人才培养两性互动的长效机制,本文拟从多个角度对毕业生的就业趋势和存在间题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能够对本校及同类型院校的大学生教育教学改革和就业部门就业指导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对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增强对毕业生就业的精准帮扶,提升就业竞争力。
一、毕业生就业趋势分析
(一)单位就业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选择,数量上呈现下降趋势
单位就业是指签就业协议、签劳动合同、应征义务兵、国家基层项目、地方基层项目、其他录用形式等。学校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包括单位就业、升学、出国出境、自主创业、自由职业,此外还有未就业。
近三年学校的就业数据显示,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仍以单位就业为主,2016至2018届毕业生直接选择单位就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82.4%,72.80%和74.30%,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很多同学选择升学继续深造。在单位就业中,民营企业是毕业生主要选择,中初教育单位、机关、国有企业和其他事业单位也是毕业生主要选择的方向。
同时,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浙江省偏远山村志愿者计划、大学生应征入伍政策的宣传推广,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参加国家和地方基层项目的人数也相应增加,成为毕业生们的就业选择。
(二)升学成为毕业生的新趋势,近几年升学人数不断上升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大学生升学比率在不断提高。[1]我校近几年的升学率稳中有升,成为继单位就业之后的第二大主要就业去向。学校2016届本科毕业生1058人,其实升学人数为84人,升学率为7.94%,专科毕业生1067人,其中专升本人数为214人,升学率为20.06%;学校2017届本科毕业生1270人,其实升学人数为177人,升学率为13.94%,专科毕业生1072人,其中专升本人数为298人,升学率为27.80%;学校2018届本科毕业生1352人,其实升学人数为212人,升学率为15.68%,专科毕业生551人,其中专升本人数为220人,升学率为39.93%。同时,选择考研“二战”的同学人数在不断增加。此外,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国际视野的拓宽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部分学生选择出国深造
(三)毕业生薪资水平稳中有升
从2015年至2017年浙江省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分析,我校近三年毕业生薪资水平逐年上升。工资水平是反映就业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所获薪酬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及毕业生个人综合素质报告中所指的月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提成、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险及其它各类补贴等折算现金,以受雇工作毕业生的当前工资(毕业一年后)为准。
报告数据显示,我校2017届受雇工作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4416.94元,高出我校2016届毕业生(3911.84元)505.1元。其中我校2017届本科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4533.75元,高出我校2016届本科毕业生(4170.20元)363.55元,我校2017届专科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4229.67元,高出我校2016届专科毕业生(3623.90元)605.77元我校20152017届毕业生工资薪酬情况见表1。
(四)毕业生就业地区结构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杭州、宁波等地区
衢州学院2016至2018届毕业生的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省内杭州、宁波等经济发达地区。浙江省省内就业人数占单位人数比例达到79.34%,80.48%,89.95%,杭州占比分别为15.30%。15.82%和16.24%,宁波占比分别为10.82%。10.60%和8.57%。从就业地流向数据统计分析,杭州、宁波等经济发达地区是我校毕业生主要就业城市。这与我校所在地、毕业生生源结构和衢州本地地方产业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同时受到大都市圈发展、国家一带一路部署等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
(五)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度逐渐提升
从2015届至2017届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分析,学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度逐年提升,分别为63.05分、65.89分和67.40分。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在90%以上专业中,其中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音乐教育,专业相关度分别为95.65分、94.48分和92.26分位居前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物流管理,专业相關度分别为44分、47.69分和49.02分位居最后三名,这与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专业设置相关。
二、毕业生就业趋势中存在问题
(一)毕业生就业统计时间可适当延缓
我校就业数据中初次就业率的统计时间节点为当年度的8月31日,这个数据不能准确客观实时的反映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我校毕业生中有一定比例的师范类毕业生,2016届至2018届师范类毕业生比例分别为26.02%、21.48%和17.45%,各地市的教育局第二批考试时间通常在8月和9月之后,录取并签订三方就业协议书就会有所延迟,在统计初次就业率截止日期之前,这些同学有可能被统计一为待业或者其他形式的就业;二是用人单位在录取新员工之前都会有一个实习期,通常为3至6个月左右时间,很多同学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在单位实习一段时间后,因一些原因会选择离职或更换就业单位,而就业统计还是原来的数据。因此,在统计初次就业率或者就业数据建议适当延长就业数据统计时间节点,便于更科学客观实时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二)自主创业氛围有特增强,创业人数有较大提升空间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时代,高校应鼓励更多优秀大学生加入创业大军,激发活力、带动就业。我校2016届至2018届毕业生中创业人数分别为13人,占比0.61,17人,占比0.73%,6人,占比0.32%,我校创业呈现的特点,有一定比例,层次和水平不高,高质量的创业几乎没有,为更好实现我校创业推动就业,我校成立了创业学院,并获得浙江省普通高校师范类创业学院,如何培养高质量创业人才促进就业是学校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需要认真研究的一项课题。
(三)慢就业、缓就业、不就业等情况不断涌现,准备考研二战人数不断上升
为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是高校就业部门重要工作,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在未就业的43人中(其中本科毕业生38人,专科毕业生5人),本科毕业生中准备升学考试占比46.67%,准备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公开招录考试(30.00%),暂时不想就业占比6.67%,很大比例未就业的同学准备考研二战或考公考事业单位等。对于待业或缓就业同学的就业观念、求职技能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需要学校老师的重点教育和引导[2]。
(四)地方性本科院校毕业生留本地区就业人数不足
作为当地唯——所本科性院校,每年的毕业生中只有很少的数量留在衢州就业,这对地方经济的发展非常不利,从2016届到2018届毕业生留衢州就业比例分别为3.8%。5.14%和11.04%。近年来,学校大力鼓励毕业生留衢就业,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地方荣,学校才能更好的发展。
三、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对策
(一)调整就业数据统计截止时间,完善数据统计口径
当前各高校就业数据统计截止日期为当年的8月31日,上文中已经分析数据统计在8月31日前截止不能准确客观实时地反映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建议可适当延长就业数据统计时间至当年度的12月底,将就业质量报告的公布时间延长至次年度的3月或5月,这样就业数据能更准确客观真实地反映毕业生就业情况,进一步增强就业数据的有效性,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价值参考。
(二)平衡学校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一加强大学生新生入学始业教育。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通过专业老师的专业解读,增强学生对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专业特点、发展方面及就业前景等介绍和分析,为学生揭开专业的面纱,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为大学四年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夯实基础。
二适度调整招生规模。一方面,学校可结合上述就业率及专业对口度较低专业历年的就业状况、未来的发展空间和社会需求情况,考虑是否采取调整专业的招生规模、专业结构或者优化专业设置的措施;另一方面,学校可适当增大优势专业的招生比例,增开人才缺口较大的专业,重点建设特色专业,发挥学院特色优势。
三适应浙江省新高考改革招生方式。新的高考方案打破了文理分科,将原来的文理分科考试变为选考模式,扩大了学生选考范围,将学业水平考试纳入高考,增加了学生的考试机会,改变了“一考定终身”的状况[2]此外,还取消了录取批次,将之前以学校为单位的平行志愿改为以专业为单位的平行志愿,这对高校招生带来了严峻挑战为适应这种变化,我校从2018年开始在浙江省范围内与各地高中签约共建优质生源基地,进一步巩固生源基础,提高生源质量。截止目前,共建生源基地15所,其中衢州本地高中5所。
(三)多措并举,提升创业工作质量
一学校完善创业举措,积极开展创业课程指导工作,推进学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要把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完善细化毕业生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弹性学制管理、保留学籍休学创业等创业政策,坚决做好创业指导服务。
二积极鼓励同学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如“互联网+”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深化学校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学校大学生的创造力,努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推动赛事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促进创新创业新常态,服务经济提质增效,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学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三加强专业导师和创业团队的建设。地方高校的创业工作起步较晚,学校缺乏专业、经验丰富的创业导师,这对创业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困难。一方面让专业老师走出去,加强与兄弟高校及创业成功高校的学习和交流,另一方面让更多的优秀企业家走进学校,给同学们带来最新的、最前沿的创业知识。
(四)以服务为主体,积极搭建就业平台,努力提高学校社会知名度
一学校要积极做好招聘会和宣讲会工作,将企业单位引进学校,为毕业生就业牵桥搭线。校园招聘会是毕业生求职的重要渠道,也是毕业生了解社会的重要窗口,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进行有效沟通的桥梁,更是唤起毕业生求职欲望,提高学生主动就业的第一课堂。学校要高度重视每年-度的大型校园招聘会及专场招聘会,收集需求信息,深挖各行各业岗位招聘信息,主动加强与各地人事局、教育局、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特别是本地企业的联系,克服地方高校地缘劣势,努力提升学校招聘会质量。
二学校要积极主动地对接省内和地方优质企业,建立优质就业基地,为毕业生提供更多优质就业机会,形成学校和企业联动长效机制。
(五)提升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水平,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学校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就业指导工作力度。引导和鼓励学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发挥中小微企业“就业容纳器”作用,继续引导学校毕业生积极参加到中央基层就业项目;学校应积极向国家重点领域输送毕业生,围绕“十三五”规划、“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发展战略,向国家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大工程、重大项目输送毕业生,引导毕业生先到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農业等领域就业。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3]。一是广泛开展大学生领导力训练营、大学生自律等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二是举办校级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大赛、简历设计大赛、职场沙龙等比赛,通过比赛提升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增强就业技能。三定期举办大讲堂,邀请企业负责人和人力资源经理进校园,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为学生解惑答疑,提高学生的对市场和行业的认识,增强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丁辉,黄绍库,左海静,刘丽霞.关于地方高校大学生考研意向的调查——以德州学院为例[J].2018(32):191-192.
[2]李洪岩.精准帮扶视阈下大学生“慢就业”的应策理路[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8(5):119-214.
[3]徐勤荣,杨志亮,石磊峰.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中学教学与高校招生的对策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考试研究,2018,5(70):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