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高原环境变化省创新团队

2019-09-10 12:33:50云南大学
云南科技管理 2019年6期
关键词:云南大学青藏高原中国科学院

云南大学

“高原环境变化省创新团队”以云南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云南省地球系统科学重点实验室)为平台,旨在认识云南高原多样环境(高原与山地地貌、大型水系、生物与地球环境)的演化历史、现状与未来变化,为云南省生态与环境建设提供科学支撑。创新团队于2019年7月获得云南省科技厅批准培育建设,带头人为郑洪波教授。

团队的核心成员均为云南大学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他们是在长期的教学与科研实践中自然形成的群体,是云南省地球系统科学重点实验室的骨干科研力量。团队带头人是郑洪波教授,是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长江”教授、国家“杰青”和“973”首席科学家。团队成员还包括海外“杰青”1名(柔性引进)、国家“优青”1名、澳大利亚研究基金会“杰青”1名、中国科学院青促会“优青”1名和2名云南省云岭高端外国专家。团队年龄结构合理、学科专业互补、学风正派向上、组织运行高效,是一支活跃在国际、国内地球环境科学领域的生力军。该团队可为云南省地球生态与环境建设和云南大学“双一流”大学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高原环境变化省创新团队”核心成员情况介绍

郑洪波 教授(二层次、带头人)

在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西澳大利亚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地球科学教学与科研,主要研究方向为青藏高原隆升及其资源与环境效应,取得了系统性和创新性成果,发表SCI收录论文100篇。发表于Geology(2篇)的论文入围该刊近10年高引论文榜Top10;关于青藏高原隆升与长江地质演化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诞生的成果,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3篇),成果被专业与大众媒体广泛报道(如CCTV13等),被收录在《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14》。

现任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副理事长。曾任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院长,上海市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大学表生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

冯卓 教授(PI)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德国洪堡学者、中国古生物学会青年古生物学奖、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云南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入选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专家库,现任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中国古生物学会古植物学分会理事(兼副秘书长)。

获西北大学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

云南大学深时陆地生态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与教学,专业方向为植物古生态,取得了系统性和创新性成果,入选“2017年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成果得到Nature Index、新华社等媒体的报道,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Current Biology》《Geology》等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

王选策 教授(三层次、PI)

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ARC)DECRA(优青)、Future fellow (杰青)、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和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最高青年科研奖。

在中国地质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2.宋·李易《居剡一篇寄郑天和》:“金庭洞在桐柏山,山高一万八千丈。中有神仙不死区,郁郁黄云覆其上。透岩流壑绕四旁,面势参差皆意向。”[7]2413

曾在国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留学和从事科研教学10余年,于2019年回国。现为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和深海工程与技术研究所、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客座研究员。主要从事岩浆作用、大地构造演化、地幔地球化学、有机-无机流体交互作用以及地球系统中深部流体循环及浅部资源环境效应之间的互馈机制等研究。近年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Geology、EPSL、JP、GCA等重要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SCI收录论文80余篇,SCI收录论文总引用数大于5300次,高引因子H=31,3篇论文入选Web of Science高被引论文,20余篇论文入选最多下载论文。

赵建新 教授 (柔性引进二层次)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终身教授、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主任。

曾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ARC)特聘“伊丽莎白女王研究员”、国家基金委“海外杰青”、昆士兰大学最佳基础研究奖和代表澳大利亚学术界最高荣誉“尤里卡”杰出导师奖。

主要从事地球化学、地质年代学、第四纪研究地质学的科研与教学工作。

李祥忠 教授(四层次、PI)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

在山东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获得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同位素地球化学与气候变化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湖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与气候变化。《盐湖研究》期刊编委。

韩非 副教授(五层次)

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学士学位、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获硕士和博士学位(同时获得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与宇宙成因核素、铀系(UTh)及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方法相关的研究,来解决晚新生代地质事件和史前考古遗址的年代学问题。

Tada Ryuji 教授(云岭外国高端专家)

曾获东京大学学士和博士学位。曾任东京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系主任(2006-2009年)。目前是国际著名期刊Paleoceanography副主编。从事古海洋学、新生代古环境与海洋沉积学研究,是古海洋与古环境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

杨青 副教授(六层次)

在昆明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获得学士、博士(硕博连读)学位。

曾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在南京师范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任讲师职务。研究领域为新生代植被与全球变化。

Peter Clift 教授(云岭外国高端专家)

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教授。曾获英国牛津大学学士学位和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沉积学、海洋地质学研究,是该领域国际著名的科学 家,曾 任Geology的 副 主 编,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的主编。

青藏高原的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一直是国际地球科学领域的前沿和热点。习近平总书记对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的指示,体现了青藏高原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云南高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是青藏高原的自然延伸。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升塑造了云南地区的宏观地貌形态、大江大河水系和宏观自然地理环境,并孕育了生物的多样性。创新团队将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出发,抓住云南高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区位优势,利用“高原山地生态与地球环境”一流学科群建设的契机,服务云南省生态与环境建设的战略目标。

创新团队带头人郑洪波教授带领研究生在西藏进行地质考察

猜你喜欢
云南大学青藏高原中国科学院
云南大学作品欣赏
大众文艺(2024年2期)2024-02-18 11:40:56
《中国科学院院刊》新媒体
青藏高原上的“含羞花”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论文版权授权确认书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振声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年评选优秀学术论文
云南大学历史博物馆简介(续)
祝贺戴永久编委当选中国科学院院
为了让青藏高原的天更蓝、水更绿、草原更美
甘肃林业(2019年4期)2019-10-08 07:19:52
《中国科学院院刊》创刊3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