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绍君
摘要:选题是纪录片创作的初步。创作者最好能够依据自己的思想文化背景和兴趣、取向,选择自己能够触摸和把握的东西,寻找一个适合自己表达的题材做为选题,并通过这个选题来寄寓自己的思想情感。摄制之前,还有必要对找到的题材进行可操作性论证。文章通过讲述纪录片选题来源和标准、寻找自己瞩目的中心以及题材的可操作性等3个方面,阐述了纪录片选题的主要意义和有效方法。
关键词:纪录片选题;瞩目中心;可操作性
一、寻找选题
寻找选题,是纪录片创作的初步。获得选题的途径十分广泛,书籍、报刊、电影电视节目、街谈巷议、所见所闻、新闻热点等等,皆可成为纪录片的选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视台编导热衷于走向远方,将镜头聚焦于边远山区和少数族裔,关注传统文化的当下境遇。《摩梭人》、《最后的山神》等相继制成播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这种情形产生了一定变化:普通观众期待看到反映身边的人和事的题材,希望看到主流社会不同阶层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对于独立制片人来说,他们更多关注的是更接地气的百姓生活:邻居的闲谈,街头的见闻,自己的某种情感记忆,对朋友某句话的感触都可以形成一个选题。比如,我本人编剧、李晓光导演创作的《临时村庄》,被摄对象就是身边的农民工,其中有些人還是我们的老乡和朋友。我们还联手拍摄了《老兵不老》系列纪录片。其实,一些老兵们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有些人甚至为我们所熟知,生活中他们看起来普普通通,和一般老百姓没有什么区别,但他们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仰望。
更多的选题也许不会那么夺人耳目,但只要在形式上有个性和原创性,往往就会具有艺术创造的空间。
有人断言,找到一个好的选题,影片就已成功了一半。从理论上说,选题没有好坏之分,只要在影片中恰如其分地贯注了一个创作者的想象记忆和真诚的思考,任何一个题材都可能是“好”的,都有可能发展成为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艺术作品。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出于不同的思想文化背景,每个人都应该尊重自己的兴趣和取向,以自己的方式表现能够触摸和把握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来说,寻找一个适合自己表达的题材的确至关重要。
二、寻找自己瞩目的焦点
找选题时,我们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情趣点。只有感兴趣,才能一往情深地投入题材的创作中。就人文纪录片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载体来寄寓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一)关注人物的生存状态
将镜头关注人物,纪录人物的生活状态与命运遭际,正是人文类纪录片的亮点所在。对人物命运的关注,源于对身命运的反躬自省。梅索斯兄弟1969年制作的《推销员》,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在转向电影之前,梅索斯兄弟还做过推销员,推销好多种产品。这是他们日后拍出《推销员》的主要经验来源和情感动因。
虽然在理论上我们可以选择任何人成为拍摄对象,但在实际操作时,还应考虑他(她)是否适合以镜头来表达。假如所拍的题材很有意思,但是人物不擅长表达,那么这个片子也许会很失败。
(二)以事件为主导
以跌宕起伏的事件为主导,反映社会变迁、人生况味,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一般来说,要将故事说得引人入胜,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1.选择人生的转折时期
如仲华的纪录片《今年冬天》,在几个在部队担任放映员的老兵即将复员之前的4天,以一种“时不我待”的方式展开拍摄。借“离开”这个契机,仲华以一种逼近的真实感反映了这些退伍老兵们的复杂心态。
2.选择一个可以集中大家注意力的事件展开
如段锦川的纪录片《拎起大舌头》,就以东北一个名为“翻身村”的农村基层选举作为主线。比如,在选举之前,“治保主任”吕国华决定“叛变”他原来的村长,另立山头,扶持村里的会计去竞选村长。在对日常场景的选择中,制作者扣住叙事进程,将当代中国基层民主选举的现实情况表现得妙趣横生。
(三)选择环境作为载体,表现特定的思想、情感和情绪
上世纪九十年代,纪录片人王兵在在摄制《铁西区》之前,发现那时的铁西区正处在一个很大的转折过程当中,实际上这在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工厂、铁路和街道就是王兵的主人公,通过选择这些被摄对象,王兵试图展现转型时期中国人整体的生活格局和命运轨迹。
当然,对于创作者而言,最为熟悉、最有感觉的“环境”,往往就是自己的故乡。在文学领域,我的作家老乡刘震云立足故乡,创作了一系列发生在“延津”的乡土传奇。纪录片领域也是如此。
近年来,一些纪录片人“扎根”自己的故乡,纷纷将镜头对准故乡的人和事,进行有计划、成系列的纪录片制作。如于广义在创作的《木帮》、焦波创作的《乡村里的中国》等。作为“环境”的故乡不是他们刻意去找的,而是自然而然地出现在镜头里,成为其情感、观念的载体,因为这里面有其童年记忆,有父母温暖的身影。
三、题材的可操作性
对一个纪片拍摄来说,最糟糕的事情莫过于人员、资金已经到位,片子已经开始拍摄,但却由于某一方面的阻碍无法正常进行。这就需要,在拍摄前对找到的题材进行可操作性论证。
1.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检验你未来的作品在揭示人类生活境况和反映社会、自然的真实面貌方面是否具有一种普遍适应性?你未来的作品是否能提供新的视角,给人某种感悟和发现?
2.通过阅读资料,与朋友或专家讨论,了解你末来的作品是否涉及法律和道德方面的问题,如果必须回避的话,你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消解或弥补?
3.通过实地调查,了解你在拍摄中可能牵涉到场地使用、人际协调等问题,这些问题你是否能解决?
4.对被摄对象进行预访。第一次采访尽量寻找最核心的人,尤其是一些重要事件的主要目击者、参与者。一般来说,一个一开机就浑身不自在的人,不大可能是你的最佳拍摄对象。
5.向被摄对象讲述自己大致的拍摄目的,获取他们的信任非常重要。必要的时候,你可以和他们签署一份拍摄许可合同。
6.再次反问自己,是否真的从心里对这个题材感兴趣?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要果断放弃。
参考文献:
[1]黎小锋,贾恺.纪录片创作[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