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极权统治下的艺术

2019-09-10 10:06田永杰
环球首映 2019年4期
关键词:极权主义艺术史现代主义

田永杰

摘要:在漫长的艺术史、建筑史历史长河中。二战前后是个极为特殊的时期,正在进行中的现代主义实验被德国纳粹铁蹄中断。苏联列宁时期战时经济政策被斯大林废除,取而代之的是大清洗和极权主义。政策的变化必然引发艺术界一系列从形式到内容重新洗牌。在建筑上,纳粹与斯大林政权出奇一致地选择了复古主义、民族主义的建筑形式。却在材料和结构上不得不面对更经济廉价的现代主义。而在这一时期,一门新兴的艺术——电影登上艺术史舞台,且不同程度地受到极权主义压制,一大波欧洲电影人为逃离纳粹迫害,离开欧洲前往美国。正在进行的苏联蒙太奇实验被斯大林禁止。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极权主义对现代艺术的压制?为什么在二战前后,另一批建筑师、电影家得到了国家元首的重视。而我们时常讨论的那些现代主义建筑师、蒙太奇导演们(如格罗佩斯、爱森斯坦)却被迫离开故土、另起炉灶呢?究竟是什么样的艺术形式被极权政权所接纳或所抛弃?这一现象下的规律与本质是什么?在本文中,笔者将就二战时期极权统治下的电影与设计艺术展开讨论,试回答这些问题。

关键词:艺术史;建筑;电影;极权主义;现代主义

一、二战前的现代艺术

1919年,中国发生了一起足以改变现代史进程的事件——五四运动。为反对当局放弃主权,在巴黎和会上签署丧权辱國的“二十一条”,大批民众走上街头。为民族、为国家奔走。同一年在德国,一所学校——包豪斯的成立作为一件里程碑事件,现代主义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标志着这一足以改变近千年来艺术史的现代主义运动有了根据地。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包豪斯的师生将改变城市的天际线。

就在这一年的两年前,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列宁采取较为开明的新经济政策,对艺术创作的管制较为宽松。在这一时期,艺术家们抱着发自内心的对建设新政权的巨大热情,迸发出极为活跃的艺术创作力,在建筑上,接连诞生倡导前卫艺术的艺术家团体,如李西斯基成立的“宇诺维斯”、莫斯科“自由国家艺术工作室”,康定斯基的“因库克”。这些艺术团体探讨构成主义,主张以新的、前卫的现代主义形式改变新生政权的艺术面貌。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是塔特林的“第三国际”纪念塔。至今也被誉为构成主义代表作。在电影界,“蒙太奇”运动如火如荼展开,在生胶片极为匮乏的恶劣条件下,库里肖夫于1921年制作了“库里肖夫实验”,发现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拍摄的影像并置可以产生意义。三部重要影片《战舰波将金号》、《母亲》、《十月》标志构成主义的蒙太奇电影学派诞生。如同“第三国际”塔一样,构成主义在电影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格罗佩斯在德国魏玛成立的包豪斯艺术学院广纳人才,全世界前卫艺术家汇聚在包豪斯这一新生的现代主义设计摇篮里,建立了影响后世的设计教育基础课(三大构成)、企业与学校联合制、工作室制等,为战后现代设计向全世界普及作了铺垫。可以说,无论是社会主义俄国还是资本主义德国,现代艺术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那么,这些轰轰烈烈的前卫艺术运动究竟是什么原因戛然而止了呢?毫无疑问,极权主义的干涉是重要原因,那么,究竟为何极权政权会对现代主义、构成主义艺术如此厌恶?斯大林和纳粹希望采用什么样的艺术形式来代表他们的政权?现代艺术、前卫艺术与极权体制的冲突在哪里?

二、极权统治下的建筑艺术

1933年,对于世界现代设计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年份。这一年9月,纳粹彻底关闭包豪斯标志着世界现代主义艺术运动进入低谷。列宁逝世之后,斯大林加大了对艺术的控制,1929年,保守派建筑集团开始以组织形式攻击批判现代主义,指称构成主义建筑是极端左倾。过于集中于技术问题和实验,而不关心无产阶级的真正利益。

1930年,前苏联现代建筑组织“弗库特玛斯”被关闭。从这一年开始,前苏联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结束。而斯大林倡导的新古典主义具有以下特征:复兴俄罗斯东正教建筑和装饰风格,装饰上采用俄国传统民族建筑风格。而在建筑材料、结构上采用现代风格。被称为“古典折衷主义”或“新古典主义”。

从这一改变可以看出两方面的问题。首先,采用传统装饰、古典风格无疑是是繁琐的,如大量建筑都具有类似克里姆林宫的尖顶、中央对称,层层向中心部分攀高,建筑表面布满各种装饰浮雕、图案细节,大量采用雕塑装饰。被西方人戏称为“莫斯科的生日蛋糕”。在笔者看来,新古典主义是重装饰的,重装饰则造价高昂。即便在材料和结构上采用现代主义。其在风格上的消耗仍然是巨大的。彼时苏联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采用如此重装饰主义的建筑风格是对民力、财力的耗损。其次,“新古典主义”之所以“新”,是因为在形式上模仿古典主义,然而在材料和结构上,却不可能抛弃现代主义,如钢筋混凝土、由柱支撑的框架结构等。现代技术带来的便利已无法让任何人拒绝,其坚固耐用及建造迅速的特点让即便是保守派也不得不采用,而只能是在形式上倾向传统、在装饰上做功夫。无独有偶,纳粹政府在关闭包豪斯之后,计划建造一批大型公共建筑,无一例外采用古罗马风格和德国传统装饰特征。希特勒认为,这能体现“德意志的土地和血”。纳粹与前苏联在建筑形式采用上的不同仅仅在于一个是传统东正教建筑特征,另一个是古罗马建筑特征。但都属于古典复兴主义,其设计装饰动机是一致的——即复兴古典装饰风格。那么,为什么要复兴古典风格呢?1.古典主义是装饰的、繁琐的,也是造价昂贵的。2.古典主义是地方的、民族的,具有意识形态上的排他性。3.这些古典主义大都是大型公共建筑,具有发动凝聚力、号召民众的功能。毫无疑问,这些动机有利于极权政权凝聚人心、展现强大的政权力量。极具讽刺的是,希特勒本人参与了纳粹时期规划的公共建筑,他对建筑设计、规划设计有极大的兴趣。在少年时,希特勒就报考过维也纳艺术学院,数次未中。因此,他对艺术有着非同一般的痴迷。他在规划新柏林城时,曾计划将柏林改造为规划工整、具有中心轴线大马路。可供上百万人举行大型庆典活动广场的城市。用城市设计体现他的意志——反对生活的多元性,通过设计使所有人都在规范中生活和工作,个体是德意志机器的零件,而不是自由意志的人类。他希望将设计的目的用于强调和迫使人们集中于社会的共性,坚决反对他认为的危险的小资产阶级个性强调。他认为这才有利于建设强大国家、展现强悍国家城市面貌。

三、极权统治下的电影艺术

艺术上的保守主义同样在电影领域体现着,在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划定为唯一正确的风格。艺术家应以教育民众为己任。同时,应着重刻画“正面英雄”。其时,拍摄最多的是传记电影和平民英雄故事。传记电影中的伟大人物应与报纸宣传中斯大林的个人特征相似。平民英雄故事则应歌颂劳动的工人或农民。先前如火如荼的“构成主义”电影运动则被终止,被指责为“形式主义”——即电影太过复杂使民众无法看懂。

这一时期,纳粹将注意力集中在具有宣传鼓吹作用的电影。如莱尼·里芬斯塔尔的两部最著名纳粹电影《意志的胜利》和《奥林匹克》。另一些电影则集中于反犹和美化战争。如丑化犹太人的《犹太人聚斯》。

可以看到,二战时期对立的两方——前苏联和纳粹,均为了集中国力赢得战争,对艺术生活采取了极为强力的管控。体现了集权者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力。无论是建造新古典主义建筑或是拍摄用于宣传歌颂的电影,其目的均在于展现强有力的国家力量和进行战争动员。也许在今天看来,那个时代早已远去。但这些至今仍然存在着的建筑和电影,对于我们研究历史、读懂历史具有重大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大卫·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3]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极权主义艺术史现代主义
德国教育电影《浪潮》中蒂姆的人物形象评析及现代启示
纸的艺术史
毛扎扎艺术史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下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上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现代主义多元阐释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
论《苏菲的选择》中极权主义对于女性的影响——以女主人公苏菲为例
谈波特作品中的现代主义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