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深,并且带动了工业化的发展,国家开始注重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注重防护造林,致力于避免水土流失。但部分地区的沙地樟子松人工沙林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弱情况,也影响了樟子松的作用和价值。那么如何避免樟子松人工林衰退则是当前有关部门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重点研究了辽宁省西部地区樟子松人工林的引种栽培现状,分析了樟子松人工林衰退的原因:气候差异对树木生长的影响,水分利用失衡、土壤水分亏缺,经营管理不当、林分密度调整不及时,病虫的发生与危害等。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慎重引种、选育良种,合理养地,防止地力衰退,适时间伐,调整水分的分配,加强对林木的病虫害防治等。为该树种的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樟子松人工林;衰退;原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7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樟子松产于我国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沙地,有着抗旱抗寒等特点,对防风造林,避免水土流失等方面而有重要的作用,并且樟子松的树干材质良好,用途广泛,在20世纪90年代后,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出现了一定的衰退情况,还有部分樟子松出现了病虫害等问题,影响了樟子松林的正常生长,那么如何遏制这一现象则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樟子松的分布
樟子松是欧洲赤松(Pinus svlvestris)分布至远东的一个地理变种,天然分布于我国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沙地草原,前苏联或俄罗斯、蒙古也有分布(46°30'-53°59'N,118°00'-130°08'E),垂直分布于海拔600-2000m。
2樟子松的的生物学特性
樟子松树干通直,树高达30m,胸径1m。大树树皮厚,树干下部灰褐色或黑褐色,裂成不规则的鳞状块片脱落;上部树皮淡褐黄色,裂成薄片脱落。大枝斜展或平展,幼树树冠尖塔形,老则呈圆顶或平顶。1年生枝淡黄褐色,无毛。针叶2针一束,长4-8cm,最长可达12cm,刚硬扭曲、短而宽;树脂道边生。当年生小球果长约lcm,下垂;球果卵网形或长卵网形,长3-6cm,径2-3cm,熟时淡褐灰色;中部种鳞的鳞盾多呈斜方形,多角状肥厚隆起,向后反曲,纵脊、横脊显著,花期5-6月,球果翌年9-10月成熟。
樟子松喜光,耐寒(为我国松属中最耐寒的树种,能够忍耐-40℃以下的低温),抗旱,适应性强,幼苗不耐荫,喜酸性土壤,有弱度耐盐碱力。种子繁殖。樟子松属于深根性植物,对土壤要求不严,在干燥瘠薄,岩石裸露,沙地,陡坡等其他树种不能正常生长的地方均可生长良好。
3引种栽培
樟子松的引种栽培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兴起,是由我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与造林试验站中的科研人员一起研究得出的,并且将研究成果应用到科尔沁某地进行了实验后来发现实验结果良好。这一成功的实验也为后续的樟子松引种栽培提供了成功经验的借鉴。
4研究地区概况
本次研究选取地点是辽宁省的西部地区,当地年平均气温6℃左右,冬春两季大风居多,且持续时间较长,无霜期,植物生长期为180d,地处于亚湿润干旱季风气候。
5樟子松人工林衰退的原因
目前樟子松引种栽培成了大众所关注的重要问题,而如何更好保证人工林长期稳定的成长也成为世界性的技术难题。这一问题早在1923年便有西方专家学者提出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一些西方欧美等国家逐渐出现了森林衰退情况,这一情况也引得了当地政府的重视。而我国1985年开始发现了重庆马尾松林出现衰退情况,在此之后,峨眉山,巫山等均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衰退。也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开始致力于分析其产生衰退的根本原因,并且均普遍认为造成森林退化的一部分原因是空气污染导致的。但是却鲜有学者对造成人工林衰退的原因得出具体的结论。对此,本次研究将深入分析人工固沙林衰退的原因,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治理樟子松的衰退,并最大程度上提升其生態系统的稳定性。
5.1气候差异对树木生长的影响
樟子松从原产地引种到我国辽宁省跨越了6个维度,造成了樟子松的生态环境面临了巨大的变化。为了深入分析生态环境对樟子松生长造成的差异,本次研究将樟子松分为天然区和引种区两种,每个地区设置5个气象站,分别关注樟子松生长与年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等气候数据因子,经过了总体差异分析研究得出,樟子松种植的两种地区气候差异十分显著,以热量和水分这两方面为主,树木的生长一方面需要土壤养分,另一方面也需要在适度的环境下生长。
5.2水分利用失衡、土壤水分亏缺
对于辽北地区水分的来源主要以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为主,并且当地的降水较少,且降水相对集中,吴祥云等研究表明,在生长期内,24年生樟子松人工固沙林耗水量为348.3mm,林分蒸腾占水分输出量的88.1%,水分亏缺55.3mm。其水分亏缺主要靠地下水和土壤水补偿,地下水减少33mm。该研究地点的林分丘间低地地下水位已由造林初期接近地表降至目前的4.9m,通过上述数据分析调查中得知林地土壤的蓄水能力明显下降,这也是造成水分失衡的重要原因所在。
5.3经营管理不当
樟子松的存在应用到人工固沙林中起到了防护的作用,还能有效避免水土流失。但很多地区在成林后,会受到林区密度分布不均的情况,造成透风透光性不良,也造成了树木水分供给不足,也造成树木生长衰弱。相关专家学者在研究中指出,树龄与保存密度成正比,树龄越大,其密度越高,林分衰退枯死越严重。甚至很多地块都面临着濒死。也影响了植树造林的整体效果,通过上述分析得知樟子松人工固沙林衰退,与营业技术不合理有着直接的关系。
5.4病虫的发生与危害
樟子松林衰退与病虫害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松枯梢病病原菌,这种病害是一种习居于林木的细菌,当健康的樟子松初次染上这一病害时,不会有较为明显的变化。当林木生长衰退时,病症会逐渐显露并逐渐造成危害。也会影响樟子松林的衰退。随着病情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感染树龄逐渐减少,目前25年生的樟子松林几乎全部都感染过这一病害,并且在树冠上,病害的方式也会发生改变,很多树木在感染病害后,感染的部位会零落的散落在树冠枝梢上。除了树龄以外,树木感染病害也与树林的类型和密度等有关。
6防治措施
6.1慎重引种、选育良种
由于樟子松这一树木具有抗旱,瘠薄且生长范围较广等特点,并不适合在低纬度种植,章古台作为早期引进樟子松造林的示范区域,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较好,且当地树木的生长习性与周边的环境适应力会产生一定的变化。树木之间的具体生长情况对于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情况也是各有不同。例如,在章古台某地,于20世纪50年代末造林,到20世纪90年代时,其发病率高达80%。砍伐更新后,相关施工技术人员保留了30株左右的没有被病毒感染的树木没有进行砍伐,在1998年,当被砍伐的树木恢复正常的生长时,相关施工技术人员采取了嫁接的方式,培育出抗病性的种子林,而日本也在积极培育抗松材线虫的品种,以连续选择较强抗线虫强的个体,在此基础上建立无性系种子园,以这种方法最终实现病虫害的防治。
6.2合理养地,防止地力衰退
选择合适的方式养地,能够有效避免地力衰退,在这一环节中,施工技术人员可以转变以往传统的栽培方式,加强对林地的施肥力度。对此,要采用多树种的混交农林的复合经营技术,加速林木养分的充足,也能更好地优化后其结构。对此,在樟子松林内种植绿肥植物可以有效改善肥力。澳大利亚为了提升土壤肥力,做到合理养地还会在人工林中间种植扁豆。在美国,主要以花旗松和红赤杨的种植为主。
6.3适时间伐,调整水分的分配
采取合适的时间进行砍伐,并调整水分的分配可以有效地为林区输送养分,从而切实保障群体结构的稳定,在我国辽宁西部地区的地下水位便能够有效地影响植物的分布,并且通过适时的调整也能够合理改善土壤水分,根据相关专家学者研究得知,沙区生长的樟子松在20年前,林木分化并不是十分激烈,需要适时的砍伐才能保证林分的生长,在进入了中龄林后,林分的分化会更加激烈,且水土养分强烈,该密度对有效调节水分平衡是十分有利的。
6.4加强对林木的病虫害防治
为了有效避免病虫害,加强其病虫害的防治力度,则要采用在春季缠毒绳的方式方法,该方法可以有效治理松毛虫,主要是对幼林采取药剂的方式治疗,该可以采用50%的甲胺磷原液涂到树干,或者是采用林敌烟剂来防幼虫,可以有效地避免病虫害,也能够提升病虫害的防治力度。
对于进20年生或是以下的发病树林进行砍伐,加以化学药剂也可以有效地避免病害的发生。对于苗圃,种子林等要采取以化学为主的综合防治方式,其一要注重种子园的枯梢病,并对苗圃中的苗木进行严格的检查,禁止被毒害的苗木出苗圃。其二,可以采用多菌灵等方式来杀菌,这种杀菌方式具有良好稳定的作用,也是避免病虫害的首选药剂。
7结论
综上所述,近些年来樟子松的衰弱致死并不是仅靠某种原因造成的,还与纬度,气候,水分等多种条件共同影响,造成的樟子松衰弱病死。那么要加强对樟子松的营养补给,还要定期对樟子松进行影响针对,针对其诊断结果来给予适当的养分。
对未发病的幼林也要提早进行间伐,在沙丘顶部可进行带、块状间伐。对于刚刚患病的树林需要做到及时砍伐,保证密度合理,并及时加以水分和养分的补给,对于一些未发病的幼林也要提前砍伐力度。特别是在一些辽北地区,更是需要留取适当的空间,避免出现大片纯林,对此,要提倡带状或是块状的杂交混林。林木引种是否成功,需要较长的周期来验证,那么对于树种的历史情况和生态情况都要给予充分的考虑,对于一些低纬度的樟子松种植需要做到慎重。为了进一步避免森林衰退,则要更加注重日常的调节水分,注重周边环境对树木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原戈.辽宁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衰退原因与治理对策[J].辽宁林业科技,2000(6):1-4.
[2]谷扬.章古台樟子松固沙林衰退成因及有效防治措施研究[D].阜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
[3]姜旭.章古台樟子松人工林死可燃物含水率的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2016(4):32-33.
[4]宋立宁,朱教君,郑晓.基于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衰退机制的營林方案[J].生态学杂志,2017(11):257-264.
[5]郑卓然,方亮,魏亚伟,等.辽西北地区樟子松人工林对林内小气候的影响[J].农业与技术,2016,36(14):181-182.
作者简介:王红艳(1976-),女,辽宁省阜蒙县人,任职于辽宁省阜蒙县阜新镇人民政府林业站,研究方向: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