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炳辉
摘要: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阅读方法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获取知识的质与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如果能够运用合理的方法,去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则对于他们的智力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再现情境;感悟汇报
当前在提倡全民大阅读的环境下,我们深圳市也开展了一年一度的“读书悦”活动。我们的“大语文观”教学,也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有效性。同时,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也在思考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最好场所。我采用了如下几个方法,受到了学生们的喜欢和同仁们的肯定。
一、体验式的课前预习,提高了阅读的导向性
我校各年级的语文组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选出了大量中外优秀名著作为阅读书目,分为必读书和选读书两大类。由于名著中的超大信息含量对于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产生“溢出”效应,为避免学生看后即忘,造成知识模糊的现象,我提前阅读了书目,然后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了简洁明了的课前预习单,让学生看完课外必读书后在小组内讨论完成,使每个人都能弄清章节的条理性,也使故事内容在其脑海中更深刻。
例如《数星星》的课前预习单设计:
1.作者是_______(国籍)的作家_______,曾获得______奖。
2.这个故事的主角是谁?故事中还有哪些人物?
3.最感动我的章节:_____,页码:_____。
通过完成这样的课前预习单,学生便对整本书的故事梗概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不会张冠李戴、边看边忘了。
二、课堂中利用丰富的资源,再现书中情境
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是激发学生情境构想、展现阅读课堂活力的前提。小学生的知识面及生活面还不够广阔,抽象教条的教学内容对其来说也是味同嚼蜡,他们只会对事物的直观形象产生印象。所以,我在指导课外必读书目《三国演义》时,采用了如下几个步骤,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借助音乐渲染情境。文学作品是作家心灵深处的倾诉。音乐可以很好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渲染情境,创造气象。当教室响起1994年的《三国演义》电视剧的主题曲时,学生皆伴随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男低音投入到了古战场上。
2.图文并茂的PPT。对于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介绍,若用上简明的PPT,便能用三言两语,把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进行整理,让这些历史人物在学生的脑海中活起来。学生在更好地把握人物命脉的同时,对于远古历史的印象也从模糊到清晰,这才算真正把握住了“书本的精神”。
3.视频剪辑。在引导学生欣赏课外必读书时,我对重点部分采用视频教学的模式。如教学《草船借箭》时,我针对2009年的《三国演义》动画进行了部分剪辑,让诸葛亮的人物形象顿时有了直观的感觉。这一视频教学模式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此激发,为顺利达到“把握历史人物精神面貌”的目标起到了很好的铺垫效果。
三、小组讨论,制作思维导图,培养学生整合故事梗概的能力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从而使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丰富知识,弥补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不足,让课外的知识和课内的知识有机融合。例如在《神秘的日落山》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各小组制作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首先,我选好书中的主人公;接着,搭配好故事情节;然后,把时间、地點及表现的形象用结构图展示出来,增强学生的立体记忆,从而使学生能清晰快捷地总结出书中的故事,把厚厚的书本知识转化为薄薄的记忆清单,提高其概括能力。
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小组进行感悟汇报,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整合学生的集体智慧,在引导学生的同时顺应学生的思维发展脉络,由“我要教什么”转变到“学生要学什么”上来,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还要善于在学生的发言和提问中抓住一些生成资源,以学促教,从而形成“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课堂效果,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育儿专家尹建莉曾说过:“一个孩子,从阅读中获得的,不仅是心灵的滋养,也是心理上的力量。”通过大量的阅读,形成完整的知识储备,学生在考试中就能快速理解题目,进而准确答对题目。这是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不断积累、扩大知识面的必然结果。
(责任编辑:韩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