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声音

2019-09-10 13:08黄波
世纪风采 2019年11期
关键词:开国大典播音员周总理

黄波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前的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开国大典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成为永恒的经典。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两位播音员担任了开国大典实况解说员,他们用声音把开国大典的盛况传递到了全世界。其中,女播音员叫丁一岚,男播音员就是新中国播音事业的奠基人齐越。

刻苦奋发、积极有为的学生时代

1922年2月23日,齐越出生于黑龙江满洲里一个官宦家庭,原名齐斌濡。齐越的童年是不幸的,3岁时母亲便去世了,父亲因为公务繁忙,只好把齐越送回老家河北省高阳县,由姑妈抚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齐越的父亲带全家逃到北京。在北京读书期间,齐越学习刻苦,并且逐步接受了进步思想。日寇铁蹄践踏的种种惨景,对齐越的心灵产生了极大的震撼,他下定决心要离开北京,到更广阔的地方去迎接光明。1942年,齐越考取了位于陕西城固县的西北大学。由于自幼生长在东北,父亲懂俄语,受父亲的影响,齐越向往十月革命后的苏联,于是选择了外语系俄语组,刻苦攻读。到大学三年级时,齐越的俄语水平已经很不错了,翻译或自己撰写了不少文章在报上发表。他参加了民盟和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秘密读书会“北方学社”,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积极投身党领导的学生运动。同时,齐越还经常参加学校社团的朗诵活动。在校期间,齐越认识了他后来的妻子杨沙林,两人都是社团活跃分子,通过学习办报、探讨文学艺术增进了了解,加深了感情。

1945年12月,为纪念普希金诞辰145周年,学生社团举办了一次文艺晚会,齐越在晚会上朗诵了普希金的《自由颂》:

你在哪里呀,劈向沙皇的雷霆,

你高傲的自由的歌手?

来吧,揪下我头上的桂冠,

把这娇弱无力的竖琴砸烂

没有扩音器,但齐越高亢而浑厚的声音震撼了整个会场,充分展示了他的朗诵才华。在齐越朗诵的过程中,有国民党特务学生企图冲进会场,被守门的进步学生挡在门外。几分钟后,在图书馆外面突然响起了枪声。面对敌人的威胁,会场内秩序井然,仍回荡着齐越的朗诵声……

齐越是西北大学学生运动的骨干,大学三年级时,因动手打了一个办学生食堂贪污伙食费的人,被校方通告记大过一次。有一次学生请愿的运动中,一个校警举起步枪准备向学生射击。齐越接受校自治会的委派,从同学队伍中冲出,打了举枪校警一巴掌,夺过了枪,威风凛凛地守卫着校门,大家都把他当做英雄。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假和平、真备战。在城固的上空,也笼罩着白色恐怖,反动派大肆镇压西北大学的学生运动。齐越遭到通缉和抓捕,在西北大学数学系教授魏庚人夫妇的掩护下侥幸逃脱,但被学校勒令退学。

投身光荣的播音事业

经过學运斗争的锻炼和教育,齐越进一步提高了政治觉悟,决心投身到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洪流中。

1946年10月,齐越冒着生命危险,越过国民党军队的封锁线,来到晋冀鲁豫解放区,加入了革命队伍,在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社做编辑工作。在解放区的大家庭里,齐越的工作和生活紧张而又愉快。1947年春,齐越又调往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担任编辑工作。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前身即是1940年12月30日建立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电台开播以后担任播音的一直是清一色的女播音员。1947年8月上旬,领导口语广播部的梅益开始物色男播音员。由于齐越口齿清楚,声音浑厚洪亮,又从小喜欢朗诵,结果被选中了。梅益语重心长地对齐越说:“这是一个重要而光荣的岗位,你将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男播音员。我们的广播代表党中央发言,你一定要做好这个工作!”

从此,齐越放下手中的笔,用声音在话筒前战斗,人生开启了新的篇章。

当时的电台位于井陉县西北20公里的窟窿峰村,群山环抱,十分隐蔽。齐越工作勤奋,钻研刻苦,在孟启予等同志的帮助下,进步很快,由最初只能播记录新闻,到可以参加对国民党军的播音工作了。他牢记毛主席的批示“不要播错一个字”,播出了《人民解放军总部向黄维兵团讲话》《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等重要文告和新闻,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齐越的出色表现也受到领导的肯定。1948年12月,齐越到北平参加了盼望已久的接管电台的工作。

解说开国大典盛况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齐越与丁一岚登上天安门城楼,担任实况解说,这也是中国人民广播史上的光辉篇章。

早在一个月前,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就制订了计划,做了各方面的准备,安排齐越、丁一岚担任实况播音员。虽有专人写广播稿,齐越和丁一岚也参与了有关稿件的讨论,并到天安门城楼观看预演。

10月1日早晨,播出预告:“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及全国各地广播电台,决定转播今天下午3点钟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庆祝大会实况。”喜讯立即传遍了全国。这一天,齐越起了个大早,满脸喜悦与兴奋,特意穿上了为参加开国大典制作的灰色中山装,走出家门。

齐越的广播位置在天安门城楼西侧,正对着登城的楼道。下午2点左右,齐越与丁一岚已站在话筒前准备就绪。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齐越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楼道。2点55分,《东方红》乐曲响起,毛泽东主席登上天安门,走到了检阅台中央。齐越立即对话筒播出:“各位听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就要开始了,现在,毛主席和他的亲密战友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同志登上天安门城楼……”

毛泽东主席用洪亮的声音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随后,毛主席按动电钮,升起了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丁一岚解说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现在正由毛主席亲手把她升起。”望着鲜艳的五星红旗,齐越禁不住热泪盈眶。

阅兵式开始,朱德总司令检阅三军仪仗队,之后举行分列式。齐越解说道:“现在,人民海军的队伍最先进入广场……他们走到主席台前,一致向主席台上党和国家领导人行注目礼……”就这样,齐越和丁一岚交替播读稿件。两人在天安门城楼的麦克风前站立了近7个小时,圆满完成了开国大典播音的历史任务。

今天,当年播音的录音依然保存着。由于录音设备是钢丝录音机,已不能完全反映播音员本来的声音面貌,但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齐越在直播解说开国大典时的激动与豪迈。

播音的传世之作

新中国成立以后,齐越播出的长篇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鼓舞和感染了几代人。有听众来信说,“只有听到齐越的声音,这一天才真正开始。”粉碎“四人帮”后,齐越先后播出了《在彭总身边》《王若飞在狱中》《大地的儿子——周恩来的故事》等关于革命年代的回忆录,产生广泛影响。特别是由齐越播音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可谓中国播音史上的传世之作。

1965年12月,新华社记者穆青和冯健的一次中原之行,发现了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这一重大典型,他们采写了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1966年2月6日清晨,齐越接到了电台录播《焦裕禄》的任务。他曾于1958年下放河北沧州姜庄子,1965年到山西五台大建安农村劳动锻炼,这种农村生活体验集聚了他的情感。在录音制作的过程中,齐越完全融入了稿件中,多次泣不成声,录音不得不一次次中断。录音编辑也被感染,趴在操作台上长哭不起。电台几十位工作人员肃立在录音室的窗外,静静地看、默默地听、悄悄地擦眼泪……

2月7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人民日报》发表,当天由新华社向国内外发布。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于同日向全国播发,无数听众被齐越的播音深深打动了。至此,焦裕禄成为全国人民熟悉的名字,焦裕禄精神成为鼓励一代又一代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难忘周总理的关怀

在齐越的播音生涯中,最难忘的是周总理的亲切关怀。1959年9月,周恩来总理视察刚刚建成的广播大楼。当齐越播完节目走出播音室时,周总理与大家一一握手,并叮嘱说:“广播大楼建成了,比起延安窑洞来条件好多了,你们一定要用延安精神做好工作。”齐越在和周总理握手时因一时紧张没有说出话来,但从此以后他时刻铭记周总理的教诲。

“文革”开始后,齐越被剥夺了播音资格,下放到京郊劳动,一家三口被长期隔离,不能见面,身心受着双重煎熬。1971年“32一”刚过,齐越忽然被通知回城。正在疑惑不解时,一位好心的同志小声告诉齐越:“你能回来,是总理关心、过问了……”直到粉碎“四人帮”以后,齐越才知道,早在1969年10月19日夜晚,周恩来主持一次研究战备工作的会议时曾问:“延安时期那几位播音员的声音,现在想起来还很亲切,不知道他们都到哪里去了,孟启予、齐越现在哪里?我们不能忘记他们。”

1973年2月2日,人民大会堂举行首都人民庆祝越南停战和平协定签订大会,周总理和外宾出席,齐越担任播读越南劳动党总书记黎笋发言的中文译稿工作。已有8年没有在如此重大的场合播音了,又一次見到周总理,齐越心情格外激动。外宾讲话后,齐越从主席台一侧向周总理望去,目光正好碰到总理的目光,周总理正微笑注视着他。齐越深受鼓舞,准确无误地完成了50分钟的播读工作。散会后,齐越多想跑上去问问总理的病情好些了吗,但在当时的场合是不可能的。齐越万万没有想到,这是他最后一次在周总理身边工作。新中国播音事业的奠基人

齐越的播音风格大气磅礴,爱憎分明,准确生动,开创一代新风,赢得了千百万听众的赞誉和尊敬。而齐越的理论建树,也使他成为新中国播音事业的奠基人。

早在1954年,齐越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访问了苏联,学习、借鉴苏联的播音经验。1963年,齐越在上海台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中国播音理论的奠基篇章。1975年,齐越到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任教,在总结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播音创作和理论。齐越鲜明地提出播音员是党的新闻工作者的科学界定。当有人贬低播音员是“传声筒”,“念别人的稿子,没水平、没出息”时,齐越回应说:“我是传声筒,我传的是中国人民战胜艰难险阻、走向胜利的声音;我传的是中国共产党堂堂正正的真理之声。做这样的传声筒,我感到无比幸福和自豪。”

齐越提出“生活是我创作的源泉”“听众是我的良师益友”,他倡导播音员走出播音室,到群众中去,和他们交知心朋友,倾听他们的意见,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群众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同时,他主张学习语言艺术的表达手段,拓宽播音业务领域。他提出了著名的“播音三戒”,即戒自我表现、戒随心所欲、戒千篇一律。1987年,齐越作为代表出席了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齐越具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他牢记周总理叮嘱的“要用延安精神做好工作”。齐越说:“什么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就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概括地说,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他经常用吴玉章的话勉励自己或与人共勉:“人生在世,事业为重,一息尚存,绝不松劲。”齐越坚持为人师表,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各级广播电视机构。在生活上,齐越一生不收受赠礼,不接受超标准接待;到外地讲学或演播,都住招待所,不肯住宾馆;他常常把自己的报酬捐赠给贫困地区或灾区人民,而自己一家的居室只是两间小屋。晚年的齐越疾病缠身,偏瘫后摔断四根肋骨,又得了心脏病,仍坚持读书,与病魔作斗争,并写下《献给祖国的声音》等著作。

1993年11月7日,齐越在北京逝世。他的学生、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敬一丹说:“听到这个消息,我感到一个纯粹的人离开了……”人们把齐越在40多年播音与播音教育生涯中体现出来的忠诚于党、心系祖国、扎根群众、严于律己、一身正气、勤恳敬业、刻苦钻研、提倡创新的优秀品质称为“齐越精神”。

今天,齐越离开我们已经有20多年了,但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他的存在。齐越的塑像,静静地伫立在中国传媒大学的校园里,常常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在雕像前献花、鞠躬,以寄情思。北京广播学院在1997年创办了“齐越朗诵艺术节”,以此鼓励广大广播电视播音学子和爱好者向齐越老师学习。“齐越朗诵艺术节”延续至今,已成为大学生朗诵的最高赛事。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在“齐越精神”的鼓舞下,不断进步。齐越的声音永不消逝!

(责任编辑:时攀)

猜你喜欢
开国大典播音员周总理
周总理“喝”饭
作战时间横跨开国大典的是哪一次战役?
10月历史大事记
在阳光下拍照
在阳光下拍照
周总理用身体保护毛主席
完形填空训练
基层播音员的自我培养
陈氏父子的上海往事
电视播音员“背诵如流”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