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萍萍 闻慧斌
“潜伏”在国民党空军内的赤色战鹰郑少愚
高萍萍 闻慧斌
郑少愚,一个毕业于大名鼎鼎的笕桥中央航校的飞行教练,一位在对日作战因战功卓著,晋升为“王牌飞行员”的国民党空军军官,很少有人知道,其实,他是“潜伏”在国民党内的一位信仰共产主义的赤色斗士。1942年4月22日,郑少愚牺牲在印度泽波尔(酌浦洱)附近,生前因功曾被国民政府授予陆海空军奖章、三星星序奖章,牺牲后追赠中校军衔。
追求进步的青年学子
郑少愚,原名郑士玺,字少愚,1913年10月9日生,四川达州渠县鲜渡乡人。父亲名叫郑学万,母亲雷氏,家中有4个兄长和1个弟弟。郑少愚在家排行老五。他的父亲郑学万是渠县当地有名的木匠。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手工业者,但是父亲深明大义,自己一生勤苦俭朴,稍有积蓄,便将郑少愚6个兄弟送去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
郑少愚幼年时即喜爱武事,也十分顽皮,常常自制木刀木枪,分发伙伴们玩战斗游戏。7岁那年,进入鲜渡乡国民小学读书,利用运动器材,充分发挥了他的体育运动天分。初中时代,他在家乡读了一个学期,便到南京求学。15岁考入南京五卅中学读高中。五卅中学是为纪念五卅运动,由中国同盟会的元老仇亦山创立的。仇亦山,即仇鳌,湖南人,早年追随孙中山革命,辛亥革命后出任国民党湖南支部长、湖南民政司司长,1921年后创立“船山学社”,以振兴社会文化名义,筹款资助毛泽东的革命活动。五卅运动中,仇鳌筹集资金支援工人罢工。运动结束后,他用剩余的资金,在南京玄武湖畔创建了五卅中学,校训就是“勿忘五卅”。正是五卅中学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使郑少愚第一次接触到了爱国主义思想。虽然大革命最后失败了,但革命的种子却在年少的郑少愚心里悄悄地播下。
高中一年之后,郑家家中突遭不幸,郑少愚的三哥无力担负他的学费,16岁的郑少愚便考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投笔从戎,阴差阳错地成为“天子门生”。然而,他在同学中,年龄最小,个子最矮,列队常作殿军(指行军时走在部队的最后)。有幸的是,在军校三年,郑少愚结识了不少四川籍的老乡,特别是一位名叫吴懋德的渠县小伙子,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在与这些人的交往中,郑少愚的思想也进一步受到影响,开始主动追求进步。
在校期间,有一次,时值暑假,郑少愚邀约了数十名同学,乘火车到沪杭等地旅行。不料,在返回学校的火车上,一位同学与宪兵发生纠纷,郑少愚首先站出来代表同学们与宪兵理论。由于他们的特殊身份,宪兵只好将他们放行。但铁道部却以未购买车票为由,开具名单,向军校收费,最后校方做出处理,名义上以“超假”“不购车票”等不实理由,将他们开除学籍,实际上是把他们当成“思想不稳定分子”清洗出校。自此之后,郑少愚收敛了青葱少年容易冲动鲁莽的脾气,但追求进步的心却没有停止。
秘密入党的航校教官
九一八事变爆发,国难当前,一大批学子选择从军报国。郑少愚于这年回到四川达州,在绥定联合县立中学修毕高中课程。次年,在父亲的监督和鼓励下,郑少愚考入国民政府设于杭州笕桥的中央航空学校第三期,与后来在抗战中牺牲的飞行员沈崇诲、吕基淳、梁国璋、张锡祜、黄保珊、黄汉文、乐以琴、杨季豪等是同期同学。这期学生于1933年2月23日入学,9月1日完成入伍生教育,1934年12月30日毕业。在航校期间,郑少愚学习格外刻苦,外加天资聪颖,在飞行训练、特级飞行分段考核及結业总考中,均名列前茅,成为飞行员中的“明日之星”。他的毕业成绩排名第三。毕业后,他因成绩优秀留校担任准尉飞行教官。
1935年,一位号称“成都余则成”的地下特工,时为上海中共中央军委特科成员的胡春浦找到了郑少愚。这年4月,胡春浦来到杭州。他的任务是奉党组织的命令,专程前来做郑少愚的思想工作。原因是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不集中力量抗日,却连续不断地对共产党领导的中央红军进行“围剿”,国民党一次次强化空军在战斗中的角色,使红军造成了很大的伤亡,空中武装力量对红军的威胁日益加剧。在第五次反“围剿”的过程中,苏区的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和红一方面军总部驻地也遭到轰炸。为躲避轰炸,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从叶坪迁址沙洲坝,以后又搬迁至云石山。为了减少损失,中共党组织决定在国民党空军内试着发展关系以获取相关情报,破坏国民党军队通过空中侦察及利用空军部队积极配合地面部队对红军进行的扫射和轰炸。
原来,胡春浦是郑少愚的同乡兼好友,从中学时代起,他们就关系密切,时常通信。当时,郑少愚与胡春浦分读不同的中学。遇到经济窘迫的情况,胡春浦就会在每月给他的信件中顺带寄去一块钱,作为郑的零花钱。郑少愚对他十分感激,也在信中时常向他吐露自己的政治抱负。党组织掌握这些情况后,特派胡春浦前去找到郑少愚。
为了与胡春浦见面,郑少愚每个星期天都克服航校纪律严格的困难,从20里外的笕桥小镇赶到杭州城。在胡的影响下,他日益要求进步。经过党组织的严格考察,由同乡胡春浦、吴懋德介绍,郑少愚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国民党空军中的一位赤色战士。
为了对郑少愚实施保护,上级规定他只与胡春浦保持单线联系。但郑少愚的情况,中共高层还是了如指掌的。据记载,1938年7月,胡春浦到汉口后,曾先后4次受到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叶剑英、李克农等领导人的接见。根据胡春浦的汇报,党组织承认一度失联的郑少愚的中共党员身份。中共南方局的主要负责人,包括周恩来、董必武在内,也都知道郑少愚。周恩来还曾对郑少愚给予厚望,甚至还亲口对他说过要他来组建今后新中国的空军部队。
不畏牺牲的战斗英雄
郑少愚入党后,即向党组织提供了大量极有价值的情报,这些情报包括航校的组织结构、人员组成、装备情况等等,它们最终成为中共中央策划长征路线的重要依据之一,也使红军逐步地从被动挨打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地对空作战手段。国民党空军之所以在对付红军的战场上接连折戟沉沙,以后收敛行为,不敢再轻举妄动,可以说,郑少愚功不可没。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揭开序幕,双方同意停止内战,一致对外。1937年2月,郑少愚写信告知他的航校同学兼好友,后来成为国民党空军二级上将的罗英德:为准备对日作战,他已向校方请求调赴部队。
七七事变爆发,全民族抗战的号角吹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中国空军的很多飞行员对日寇的入侵义愤填膺,纷纷请战,要求与日军一决高下。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空军总指挥周至柔、副总指挥毛邦初在南京下达了《空军作战命令第一号》,要求空军各部队“于14日黄昏以前,秘密到达准备出击之位置,完成攻击一切准备”。
当时,空军共有9个编制大队和1个笕桥航校暂编大队,共计35个中队约五六百架飞机,而能投入战斗的仅300多架,其中适合空战的不到200架。而侵华日军的航空部队则由陆军航空兵29个飞行战队和海军航空兵13个航空队组成,包括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在内,日本对华作战初期共约有2200架飞机。中国空军的实力仅是它的七分之一。日本空军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占绝对优势。然而,中国空军的力量虽然薄弱,但是中国飞行员的斗志十分高昂。被分配驻河南周家口的空军四大队担任分队长一职的郑少愚,更是摩拳擦掌。
8月14日,中国空军“战魂”第四大队大队长高志航在杭州笕桥上空首开击落敌机纪录,该队李桂丹和郑少愚亦不甘示弱。袭击杭州的34架敌机被第四大队的21架飞机奋力还击,最终以损失6架的代价而告终。即使在第二日的报复性袭击中,日寇也未占到丝毫便宜。据参加那次战斗的张光明回忆,在8月15日的战斗中,郑少愚表现极其出色,曾单独击落1架日軍89式舰攻机,又与李桂丹联合击落1架日机。中国空军取得“八一四”的首战告捷,一夜之间,英雄赞歌传遍大江南北,国民党空军节也由此得来。
1937年9月4日,郑少愚驾驶2209号美式霍克一3机型执行单独侦察任务,途中遭遇5架敌机围攻,因寡不敌众,战机油箱被击中起火,迫降于杨林口附近。他也不幸身负重伤,手、面部、头部均被烧伤,腿部也中弹,被紧急送往苏州重伤医院救治,后又转至芜湖戈矶山医院治疗。但他在伤势稍微好转后就立即归队。
1938年2月18日,郑少愚与苏联航空志愿队飞行员并肩作战保卫武汉。此时,大队长因高志航牺牲已改由原二十一中队队长李桂丹担任,郑少愚升任二十二中队副队长。当日,敌机驱逐机26架,轰炸机14架,空袭武汉,被我方击落14架,此役又取得辉煌胜利。继武汉会战后,他还参加过徐州、兰州、南昌、马当、九江等地的多次空战。
为保卫国家,郑少愚将生死置之度外。1939年5月3日,在重庆,担任二十三中队队长的郑少愚率第三编队9架飞机,与其他2个编队,共同迎击来犯的45架日机。在这场战斗中,郑少愚向敌机群中猛冲,当场击落敌机2架,敌人毙命15人。这场战斗,我方损失飞机4架。郑少愚再次受伤。是年冬,为配合昆仑关作战,担任第四大队副大队长的郑少愚又与大队长刘宗汉率领队员继续征战,在柳州上空一举击落8架敌机。
1940年9月13日,日军轰炸机36架在30架驱逐机护航下再度袭击重庆。已升任空军第四大队大队长的郑少愚亲率苏式伊一15机10架,为第一编队,在璧山上空与敌激战。他参加的这场战斗,就是震惊中外的“9·13璧山空战”。“璧山空战”日方投入了新式战机,我方共投入34架飞机,经过短暂而惨烈的激战,我机伤损11架,毁13架,人员伤9人,牺牲11人,日本飞机竞无一损失,我方惨败。郑少愚在空战中遭遇性能优于我机的敌驱逐机由左后上方攻击,手足均中弹负伤,座机重伤。郑少愚虽然受伤,却依旧表现英勇。据当日的《空军第一路司令官毛邦初关于敌我空军交战情况的战斗要报》记载:“总领队郑大队长虽手足均受弹伤,但仍奋勇迎敌,援救友机多架,战斗终结,掩护各机飞返遂宁。”
之后,郑少愚又以惊人的毅力在伤势略有好转后再次加入战斗的行列。他的顽强似一盏明灯,在那个晦暗的年代鼓舞着一批批年轻的中国飞行员。
正因为郑少愚英勇非凡,蒋介石、宋美龄都对他青睐有加,郑少愚受到过蒋介石的接见,宋美龄还曾有意为他提亲,被他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借口婉拒。
壮志未酬的革命英烈
郑少愚不惧危险,不怕牺牲,他曾对同学罗英德说过,“我现在有把握了,敌人打不死我。”罗英德只知道他英勇,却不知道他还是个无私的共产党员。他曾在回忆文章中谈起郑少愚在航校时的品性,说:“那个时期——仅仅是那个时期——少愚是比较沉默而严肃的一人。每月发饷后,他总是留下10元邮票钱,其余的都寄给穷朋友。”其实他哪里知道,郑少愚工资的大头都用来交纳党费了,寄给“穷朋友”只是一种托词。郑少愚当年在航校任教时,月工资有60元。按照当时的党章规定,党员月收入在60元以下的须交党费1元,80元以下的须交党费3%,根据郑少愚的实际情况,他只需要缴纳1.8元的党费就够了。但他却自愿拿出一半的费用,即30元,用于缴纳党费,其余用来帮助别人或贴补家用。
郑少愚酷爱学习,十分上进。1940年春,郑少愚在柳州受伤,到成都养伤,便利用疗养机会,研习功课,参加了空军参谋学校初试,并顺利通过。秋天,他在璧山上空受伤,又至蓉城养伤,恰巧又遇上空军参校复试,于是再次顺利考取。他曾用开玩笑的口吻对朋友说:“我底运气还不差,每一次都让我有这机会到成都来参加。”空军参谋学校是国民政府为培养空军中高级指挥官所专门开设的一所学校。郑少愚是该校的第一期学员,毕业时竞取得第一名的成绩。他在毕业论文中,详细策划了中国空军的建军问题,为空军当局所重视。毕业后被任命为空军总部参谋长。
对于这个勤学奋进的郑少愚,周恩来一直在关注他的成长,他曾多次在抗战时期郭沫若的住所秘密约见郑少愚,并每次都要求郑少愚注意安全,防止被人盯梢和跟踪。周恩来还对他说,凡不需亲自驾机出战的任务,就不必去,多做指挥工作,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因为今后的新中国空军还有待他去领导。
1942年4月,郑少愚准备率中国空军飞行员前往印度卡拉奇(今属巴基斯坦)接收美国援助飞机时,周恩来派胡春浦指示他,尽量争取不到印度,可以改派他人前往。但是,郑少愚杀敌心切,希望立即领回新式飞机对日作战,并且他知道,自己已是国民党空军长官,还要就任中美空军联合指挥部副指挥官一职,虽然与陈纳德的飞虎队并肩作战,但以后有可能不会再在第一线飞行了,所以他决定最后再飞这一次。于是他托胡春浦向周恩来回复:“就这一次了,今后的职责不允许我到一线了。”哪知这一去,就再也没能回来。
4月22日,郑少愚在驾驶美式P-43型飞机由印度返回昆明途中,在接近著名的“驼峰航线”的印度泽波尔地区时,飞机突发故障,空中着火,导致坠地身亡。郑少愚不幸牺牲,年仅29岁。消息传来,举国悲痛,周恩来和董必武“黯然良久”,胡春浦更是因伤心而卧床不起。
各家报刊纷纷发表纪念文章,《中国的空军》刊文记载其光辉业绩。“南波”在他的《怀少愚》文章中说:“少愚!你正在青年的时候,你在人生的旅途上,才刚刚迈步,你毕生的事业,才刚刚奠定一点基础,你满怀的抱负,才刚刚划了一个轮廓,你至少应该再有二十年,三十年的生命,才足以尽量发挥你的抱负,以贡献国家民族,以贡献人类社会。现在就死,实在死得太早。”但是“我们知道你一定参加这战争;我们知道你作战一定比别人英勇。我们知道残酷的空战,是要吞没许多聪明俊秀的战士的生命的;我们也知道:自由独立的新中国,是建筑在千百万热情青年的鲜血上的。我们需要自由独立的新中国;我们需要不达目的誓不终止的民族战争”。“你虽死犹生!安息吧,少愚。”
1981年11月27日,四川省渠县人民政府追认郑少愚为革命烈士。
(责任编辑:聂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