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黄河中下游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2019-09-10 09:03薄燕
种子科技 2019年1期
关键词:高产栽培技术冬小麦

薄燕

摘   要:以黄河中下游冬小麦的种植为研究视角,从播种前的准备、播种的过程、田间管理、防害防灾4个层面分析了冬小麦高产栽培关键技术,希望为进一步提高黄河中下游地区冬小麦的产量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黄河中下游;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9)01-0035-02       中图分类号: S512.11       文献标志码: B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近年来,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力度不断加强,使得高产、优产成为农业发展中集中关注的问题。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冬小麦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进一步提高其种植技术水平,加快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步伐,有利于提高小麦的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1   播种前的准备

1.1   品种的科学选择

对于冬小麦来讲,高产品种的主要特征为穗的数量较多且稳定,在栽培的过程中灌浆早且速度快,表现出极强的抗逆性。在产量达到6 000~7 500 kg/hm2的地块中,有很多优良品种可以选择,其集中考察的指标应是融穗量;而对于产量在7 500 kg/hm2的地块中,品种的选择主要应看融穗量和穗粒重两项指标,而重点需要集中关注的是穗粒重这一指标,选择穗粒数比较稳定、千粒重相对较高的品种,同时也要考虑到品种的抗逆性,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冬季的耐寒性和夏季的耐热性。冬小麦的特征主要是秆茎较细、上部的叶子短且厚、穗型紧凑、粒径大等。与此同时,种子在选用之前必须要经过测试,保证其纯度和净度达到99%以上,且发芽率不能低于85%。

1.2   精准的整地

1.2.1   沃土

若想实现冬小麦的高产栽培,土壤的肥力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单纯依靠施肥去实现,这就要求在冬小麦栽培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地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土壤自身肥力,进而为实现高产、优产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研究表明,冬小麦超高产地块的土壤有以下特点:有机质含量达到1.4%以上,碱解氮达到90 mg/kg以上,速效磷达到28 mg/kg以上,速效钾达到120 mg/kg以上。这样的地块可以为冬小麦的生长提供非常均衡的养分支持,使得冬小麦在生长的过程中不会出现脱肥、早衰等现象,最终达到高产、优产的目的。

1.2.2   足墒

在冬小麦栽培过程中,充足的水分是必要条件,也是有效推迟春季灌溉时间的保障。在农业谚语里有这样一句“播期土壤贮足墒,冬春无雨心不慌”,所以栽培黄河中下游地区小麦的关键阶段是春天,而冬天的浇水是基础所在。在播种之前灌足底墒水,使得播前的土壤贮水量达到地块持水量的90%甚至更高,便可满足高产冬小麦的播种要求。

1.2.3   精耕

精耕整地是播种前的关键环节,也是确保黄河中下游地区冬小麦产量提高的关键环节。现阶段的精耕整地主要是指利用农业机械设备实现深耕、深翻;在精耕整地的过程中要做到耕透、耙透,避免漏耕、漏耙;要使得土壤变得细碎,不存在明暗土块,同时保证土壤的平坦以及地面的平整。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冬小麦基本都与夏玉米进行套作,在夏玉米收获之后应该实施秸秆还田,利用旋耕犁实施旋耕,将玉米秸秆粉碎并与表层土壤混合均匀,之后就可以实施精耕作业。在高产栽培技术中,整地的质量必须要达到“深、细、透、平、实、足”的标准,必要的时候应该精耕2~3遍,使得耕深达到15 cm左右,之后还要实施耙平作业,进而满足栽培的需要。

2   播种

2.1   合理密植

第一,在播种的过程中应该合理密植,确保单位内穗的数量,最终达到高产的目标。现阶段,对于冬小麦的栽培,基本上都会利用精量、半精量的方式去播种,通常可将数量控制在8~10 kg/667 m2。在实施播种的过程中,建议使用经过包衣处理的小麦种子,这样可以有效预防小麦生长过程中受到病虫害的威胁,对于壮苗的培育具有极大的作用。为了确保播种的深浅一致,在实施播种的时候应该利用播种机将播种的深度控制在3~4 cm,如果播深超过5 cm,就会使得弱苗的数量增加,不利于小麦的高产[1]。

第二,镇压。在秸秆还田的地块播种时,必须要在下种之后实施鎮压,在下种之前开展有效的耙压,这样可以提高冬小麦的防寒以及耐旱性能。

2.2   施足基肥

在高产冬小麦栽培技术中,基肥的施加是非常关键的,基肥可以给冬小麦的生长提供养分支持,使得冬小麦可以稳定产量,达到高产优产的目的。在基肥的施加过程中,每667 m2施用有机肥3 000~5 000 kg,同时配合使用一定的化肥。对于一般的地块来讲,每667 m2应该施加钾肥10 kg、磷酸二铵20 kg和尿素10 kg,这些肥料可以使得冬小麦的前期生长得到稳定的养分供给[2]。在施用有机肥时,需要注意要使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进而避免没有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在接触土壤之后二次发酵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3   田间管理

3.1   冬前阶段的田间管理

在冬前管理的过程中,当平均温度降低到3 ℃左右、土壤中的含水量降低到15%以下时实施冬灌,将水量控制在60~80 m3/667 m2,从而提高冬小麦的耐旱、耐寒性能[3]。

3.2   返青、拔节期的田间管理

春季来临之后,温度会逐渐提高,冬小麦进入返青阶段。如果在田间管理的过程中发现整体的长势不好,应在浇水的过程中为冬小麦追肥,主要肥料是尿素,进而奠定小麦这一生长阶段的基础,追肥量应该控制在10~15 kg/667 m2。对于长势比较好的冬小麦,在返青阶段的田间管理中不需要追肥,避免徒长的问题。如果发现某一地块出现了徒长的趋势,应喷施矮壮素,从而有效控制。对于长势正常的地块,可实施蹲苗管理。

3.3   拔节、抽穗期的田间管理

在这一阶段的田间管理中,水肥管理是重点,具体可在4月20日左右实施滴水灌溉,水量要控制在50 m3左右,同时对冬小麦施加5 kg硝基磷和5 kg尿素,7 d之后再重复同样的做法;在5月5日左右实施滴水灌溉,水量要视降水情况而定,同时施加肥料,可以施加1 kg硝酸二铵和2 kg尿素。

4   病虫害的预防

在冬小麦的生长过程中,病虫害是常见的现象,所以应该积极防治病虫害的出现,进而预防小麦受到病虫害的侵蚀而影响产量。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一定要将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以及化学防治结合在一起,这样可以提高冬小麦的质量,对于实现优产具有极大的帮助,切记不能单纯依靠农药去预防冬小麦的病虫害。具体可以有效利用药剂实施拌种,或者对种子实施包衣處理,进而有效预防地下病菌对冬小麦的侵害,控制土传病害的影响。同时,在实施田间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杂草的控制,避免在小麦生长的过程中受到相关病虫害的威胁。在冬小麦的中后期管理中,应该加强综合性防治病虫害的力度,使得田间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在小麦收获之后,利用相关措施实施土壤的杀菌处理,使得土壤中的有害物质以及病菌等得到杀灭,为后续的种植工作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有利于提高冬小麦产区的农业经济水平,提高农民的收入,加快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使得各级农业管理部门以及相关技术服务工作者认识到高产、优产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进而转变传统理念,树立服务意识,强化服务能力,加大对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力度,最终提高区域内冬小麦的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参考文献:

[ 1 ] 程天灵,李雪,温辉芹,等.冬小麦新品种晋太1310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J].山西农业科学,2018,46(02):172-174.

[ 2 ] 张冲.冬小麦新品种石麦22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8(01):14.

[ 3 ] 张玉,李洪泽,陈小苍.尧都区冬小麦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探讨[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7(12):53-54,56.

(收稿日期:2018-12-17)

猜你喜欢
高产栽培技术冬小麦
冬小麦田N2O通量研究
冬小麦的秘密
腐殖酸与化肥配施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冬小麦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如冬小麦般耐心
高原无公害青稞高产栽培技术
浅议脱毒马铃薯的高产栽培技术
浅析冬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及施肥管理
杂交中稻一种两收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