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迟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经过放权让利、转换经营机制、推行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等艰辛探索,我国创造性地实现了国有企业同市场经济相融合,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建设深入推进。
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以公司制股份制为主要组织形式,使国有企业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是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融合发展的企业制度;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内在统一,坚持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与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的企业制度。
纵向来看,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国有企业改革四十周年。相较于国有企业改革,大家对农业改革比较熟悉。小岗村这个名字在中国农村土地改革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名字,这里开启了中国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度,调动起了农民的積极性,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农民的生活水平。1978年11月24日,严宏昌等18户小岗村村民在一份秘密契约上按上了手印,从契约内容可以看出当时是冒着风险和下了极大的决心的。从这份契约开始,实行农业“大包干”迅速在全国农村开展实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改革开放40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放权让利、转换经营机制、利改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多个阶段,取得巨大成就。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回顾国有企业改革历程、总结国有企业改革成功经验,对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在新时代更好发挥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我们长期的提法是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最近召开的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上,刘鹤副总理强调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地位,通过这一点也影响了其他重要的改革。十八大以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加速前进,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等多个文件出台后,到2018年已经三年之久,国有企业改革有了新的气象,国有企业改革最终是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抓好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建设成为了必然。
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国有企业改革确定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和方向,尤其是随着产权改革和混合所有制的发展,以及政资分开、政企分开的逐步落实,国有企业内部决策机制也发生了制度性的转换:在企业外部,企业重大决策由各级政府众多部门转为企业的产权代表单位即各级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在企业内部,企业决策中心转换到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公司治理体系中。经过几十年的产权改革,国有企业除了少数国有独资企业外,绝大多数产权主体多元化。国有企业依据《公司法》和公司章程,企业特别重大问题由股东会按持股比例投票决策,并按照股份比例组成董事会,董事会经股东会授权,对企业日常经营进行决策,有些企业董事会还成立了提名、审计、薪酬等若干专业委员会,为董事会决策提供重要专业支撑。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国有企业董事会制度已经逐渐规范成熟。在产权改革的基础上,董事会成为国有企业的决策中心,应该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制度创新,与传统的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相比,董事会决策具有现代企业制度下很多优势:它可以发挥产权主体多元化的优势,平衡各方股东的利益诉求;它可以通过建立独立董事、外部董事等机制,设立各种专业委员会,大大提高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提高董事会议事的质量和水平;它可以使董事会的决策更加注重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投资回报,有利于国有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它可以克服党委领导下厂长负责制下权责不对称的弊病,建立有效的权责相统一的决策责任制度等等。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本质特征。对此,在几十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中,对如何处理坚持党的领导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关系,也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探索,初步形成并不断完善既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接轨,又能体现党的政治领导的企业内部决策机制。比如,党组织在企业仍然发挥政治领导和保障监督的作用,使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不偏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企业董事长通常又兼任党委书记,既是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同时承担着企业党组织建设的责任;在董事会决定企业重要管理人员的过程中,董事会和经营班子通常也会事先听取、征求企业党组织的意见和建议,把党管干部原则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有机地协调起来;企业党组织与董事会、经营班子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做法。这些通过多年探索实验而逐渐形成的把党的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在组织领导、办事程序、机构设立等方面衔接和融合的机制,充分体现了国有企业改革循序渐进的策略和各方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智慧。从几十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来看,以董事会为中心的企业决策机制与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在根本上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