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 沈佳惠
“一群特校的孩子剪出了8米多的巨幅《清明上河图》! ”日前,株洲市特殊教育学校操场上,14个听障孩子举着自己剪刻的8.2米《清明上河图》展示给老师和同学们看,大家纷纷啧啧称奇。
这幅长820厘米,宽60厘米的作品用剪纸的方式诠释国宝级艺术作品《清明上河图》,其内容丰富,人物众多,规模宏大,画面疏密相间,处处引人入胜,是一项非常耗时且巨大的“工程”。14名听障学生在指导老师侯玉娇的组织和精心指导下耗时2个月完成。《清明上河图》原图样有28张,侯玉娇将它们按顺序标示好序号,又将14个孩子分成7组。剪刻过程共用去大张红纸20张,一层图样搭配两层红纸进行剪刻,一次性完成了两幅巨幅《清明上河图》。
当问及为什么会想起指导学生剪刻两幅《清明上河图》时,侯玉娇坦言,一幅作为学校去年搬迁新址的礼物,另一幅则作为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献礼作品。之所以选择《清明上河图》,一方面是希望孩子們能够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剪刻这样难度深湛的作品,磨炼孩子们的意志,让孩子们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坚韧。
《清明上河图》的剪制过程,对于14个孩子而言是一次极其难忘的经历。孩子们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既磨炼了心志,明白了不少道理,各项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两幅作品剪刻完成后,装裱都是大工程,装裱时间同样耗时两个多月。装裱过程,侯玉娇和孩子们一直守在旁边,哪一处需要怎样处理,哪一个细节又该怎么装裱,他们都详细跟师傅沟通。装裱好后,14个孩子一起举着自己的作品拍照,虽然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但从手上的手语动作和脸上抑制不住的笑意,都能看出他们内心的喜悦与骄傲。
据该校校长朱灿介绍,学校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展了剪纸等相关第二课堂,渐渐地还开设了剪纸课程。在侯玉娇老师的指导下,听障学生中一直活跃着一群课余剪纸兴趣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