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语境下的珠绣装饰工艺探究

2019-09-10 22:41:29丰蔚
丝绸 2019年1期
关键词:传统工艺服装设计

丰蔚

摘要: 文章通过对比分析传统珠绣与现代珠绣的表现形式,总结归纳珠绣在视觉、触觉、听觉方面的独特性,指出其立体多维的空间形式是当代珠绣发展的重要趋向。并以案例分析解读的方式,从材料配伍、图纹造型及工艺方法三方面入手,重点论述基于技术进步及观念更新所产生的当代珠绣设计构成特征。从其背后的价值分析来看,当代珠绣市场应用越来越广泛,装饰形式变化多样。珠绣在与面料、服装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发展演变,从侧面体现了工业技术与艺术的融合趋势,集中反映了当代文化交融并存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 服装材料;珠绣;装饰元素;服装设计;传统工艺

中图分类号: TS145.1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1-7003(2019)01-0073-07

引用页码: 011203

珠绣是一种突出材料效果的刺绣形式,在服装高级定制行业又称为“钉珠”,在中国古代又有“缉珠绣”“穿珠绣”[1]的称谓,均强调了其以珠施绣的工艺特点。现代的艺术设计活动,空前注重对材料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基于新材料、新技术语言的不断发展,珠绣呈现出与传统风格不同的新形式,无论从结构组成、比例形状、材质属性还是工艺方法等方面,均演变幻化出独特的时代特征。

从材料角度而言,其固有的形态、厚度、质量、光澤、硬度、温度等属性使珠绣表现出特有的空间体量感及肌理效果。本文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研究珠绣在当代的特征变化,把握当今设计市场的趋势脉搏,有利于发扬和传承传统珠绣文化精髓,并挖掘其在当今市场的潜在应用价值。

1 立体多维的空间形态

作为设计产品载体的材料本身,其美感形式从多方面体现出来,诸如材料自身空间组合、材料质地的表现效果、不同物质材料与各种人文环境之间有机的联系等,都是材料设计美感的重要表现因素[2]。珠绣基于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以及人文审美趣味的倾向,首先表现在视觉、触觉、乃至听觉效果上,具有多维度且彼此影响的立体化特征。

1.1 视觉方面

就“珠”一字来看,其典型形象是圆润小巧的珠粒,19世纪晚期山西地域的珠绣抹额局部。现代社会以来,基于设计思维及技术方法的不断推陈出新,所谓“珠”的表现形式日益多样,其外延不断扩大,不仅局限于字面意义上的“珠”。作为一种点状元素的装饰物的聚集形式,其“珠”的表现形式亦可以由圆走向方、由规则走向不规则、由点状走向线状乃至块状、由秩序化排列走向无序化集聚。

而“珠”元素的变化差异及其组织方法的不同,使其形成的形态、肌理、质感、光影等方面亦相应产生差异性变化,从具象与抽象、平面与立体、静态与动态等不同视角出发,极大地丰富了珠绣形式的表现效果。

1.1.1 具象与抽象

珠绣作为传统刺绣形式的一种,无论具象还是抽象题材,均有所涉及。1997年在新疆伊犁昭苏县波马古墓出土的唐代红地缀金珠刺绣花纹残片表明[3],1000多年前中国珠绣已经有相当成熟的发展。大小不同的金珠、珍珠,装饰出简略的植物叶、茎纹样及圆形几何架构,既有具象表现也有抽象表现。圆润的珠粒排布均匀,形式典雅,具有平面装饰性,构成传统珠绣的典型特征。

而现代珠绣的发展在于无论具象或抽象题材,都倾向于空间的立体感营造,即通过透视、光影、大小、比例等设计要素的表达,使空间层次关系更加丰富。表现的是具象花卉主题,其中的珠绣形态虽然取材于自然形象,却运用色彩层次和形式构图、主次位置在服装面料上产生前后、上下、正负的空间关系,风格更加自由奔放,充满现代气息。则完全是抽象形式,条状的、斜向的排布方式,金属的冰冷触感及高反光性的光影效果,以不对称的结构分布在服装局部,增加了视觉的不均衡、非完整性,这不同于传统珠绣稳定的形式美感,因而产生审美过程中较强的心理落差,令人印象深刻。

1.1.2 平面与立体

传统珠绣材料以天然材料为主。玉石、金属等天然材质本身具有较大的质量,如果大量使用的话,将增加服装本身的质量并使得施绣部位下坠、起皱,影响美观。因此,传统珠绣材料以材质的小巧为主,并尽量运用平面服帖的方式加以体现,以获得与其他刺绣形象相匹配的平、顺、匀、齐等审美效果。因此从特征上说,传统珠绣更注重平面装饰美感,立体感不强,图形化是其主要手法。

而在当代,珠绣更注重立体感的视觉表达。相对质地轻薄的人工合成材料为此提供了可能,珠绣装饰语言逐渐脱离二维束缚,不断挑战高难度。并置、堆积、集聚是较为常用的表达方式。以并置、堆积为主,借助光泽效果形成光与哑、平与凸之间似有似无的微妙对比。而图3(b)则以放射状、立体化的造型方式,突出了三维空间的扩张感,打破原有面料的空间束缚,以一种更有冲击力的形式语言占据视觉重心,绣地面料退居到无足轻重的衬托地位,形成更为戏剧化、科幻感的实验效果。基于材料技术的进步,强化了当代珠绣在维度、体量感方面的表现优势。

1.1.3 动态与静态

从视觉稳定性上讲,传统珠绣相对有较强的静态美感,而当代珠绣则不断打破这种平衡,以新颖的视角寻求更为活泼的形式语言。这款19世纪晚期山西地域的双色缎双色珠绣帕带上,看到其运用对称的纹样架构,这款现代设计作品中,则表达了对这种静态空间的延续,呈现出同样端庄静态的装饰美感。图4(c)通过料石体积大小比例的冲突变化增加了视觉活跃因素,在遵循传统的同时突出了视觉冲击力,有一些动态效果。图4(d)则抛弃基本的对称架构,彻底改变珠绣定义中“珠”的基本形态,颠覆性地采用线状的装饰元素,以悬挂累积、不稳定的集聚形式,形成基于人体行动必将产生的动态位移。这种动态化的装饰效果无疑将在服装上形成不断跳动的线条,导致光影明暗的起伏,从而增加了视觉形态的丰富性。

综合来看,珠绣日益脱离平面化、图形化等单一的传统装饰创作模式,通过形象的抽离、材质的变异及剥离感情因素的中性色彩体系,并基于审美需求的发展,扩大了抽象化的物象形态,体现了去中心化、纯构成化的发展趋向;其视觉空间无论从具象与抽象的形式空间,还是从平面到立体的维度空间,亦或动静结合的运动空间,均扩展了珠绣装饰形态的空间外延,构建出立体化视觉体系。

1.2 触觉方面

珠绣所采用的材料触感及相互组合后形成的软硬、粗细、冷暖、轻重等对比关系,经由手指、身体的触觉神经感知系统,与人们的日常经验和联想结合,形成重要的心理要素,激发相应的情感,从而形成珠绣的重要属性特征,这不同于其他刺绣形式。

一般来说,天然材质(贝壳、珍珠、宝石、金属等),具有坚硬冰冷的触感效果,而切割成多个折射面或有不同表面肌理形式的有机玻璃、电光胶片、树脂等材料,虽然具有达到与天然材质高度相仿的视觉形态特征,却在触觉感知上有较明显的差异——或颗粒感、或光滑感、或艰涩、或温暖等。而与这种差异性直接相关的,是社会经验认知上的联想,营造物质层面的满足感的同时,更在精神层面隐喻了不同意义的穿着心理需求。如稀有材质营造的稀有感、华丽感,与人工材料营造的廉价感、平民化,以及特有材料营造的前卫性、实验感,均体现了不同定位的消费人群的物质与精神需求。

1.3 听觉方面

不同于其他刺绣形式,珠绣还在听觉方面具有独特的属性特征。珠翠由于人体的移动而产生的环佩叮当,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在听觉系统上的趣味性。这种美好的穿着体验,自古有之,至今未退。

基于服装的装饰功能,珠绣通过在服装上的悬挂、碰击、摩擦等肢体语言的参与,所產生的声音效果可以丰富服装的表现力。光芒闪烁的珠饰,以及面料本身大朵花卉印花图案相互辉映,形成起伏不定的光影层次,而胸位线下悬坠的珠绣坠饰,在人体起伏过程中时隐时现,仿佛可以听到因人体行动缓急而产生的窸窸窣窣的摩擦声响,是基于视、听双重作用下的审美体验效果。

2 综合多变的方法构成

对工业化大生产背景下“少即是多”的现代主义设计审美的疲劳和厌倦,激发对个性化、手工化、偶然性的装饰趣味的寻求,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珠绣在当代呈现出与传统迥然不同的设计方法及构成特点,主要体现在多变的材料配伍、多义的图形题材及多重的工艺形式等。

2.1 材料配伍的多变性

在传统珠绣上,以珍珠、珊瑚珠、宝石珠、玻璃珠等珠子为材料的刺绣形式[4]。材料的稀有及加工的难度,使得传统珠绣多为贵族阶层所拥有。即使在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也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随着合成材料的诞生、加工技术的不断改良、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使得当代珠绣大幅降低成本与普及的同时,也迎来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从质地上讲,其既可以选取稀有珍贵的金、银、珠宝料石来营造奢华气质,又可以选择贝壳、石头等彰显质朴回归,还可以用人造水晶、塑料甚至是仿皮革、纺织面料、合成金属等材料,任意创造复制它们的形态造型,或华丽、或前卫、或温馨、或质朴的仿真效果,材料的选择可谓空前丰富。

另一方面,与珠绣相配伍的面料,也不再只是雍容华贵的丝绸制品。几乎所有服装材料都可与珠绣混搭。比如针织面料、皮革、皮草、纱绡、网眼等各种材料。这些材质配合不同的珠绣材质,构成各种混搭的装饰外观,颇具个性化。金属珠片及珠粒装饰的颗粒感及冰冷感,搭配柔软温暖的毛线穗子,贴切营造了粗犷、勇武、宽厚的男装风格,对传统意义上“珠”的材料及配伍规则形成对比,呈现与传统珠绣截然不同的装饰外观。

2.2 图纹造型的多义性

传统珠绣的图纹造型,基于表达吉祥祈福、维护礼制等级的需要,其装饰形式和寓意内容高度统一。而现代珠绣形式,则更为注重个性化、情绪化与实验性,图纹造型也呈现出混杂、多义甚至无义的时代特征。

事实上,当代社会是一个图形泛滥的世界,杂志、视频、电影、手机、网络等载体将大量图像传递给大众[5]。珠绣中的题材纹样日益呈现出对这些泛滥图形信息的应用和截取、组合混搭,因而构成这些图形之间的多重释义并置、混杂、甚至矛盾冲突的戏剧性效果。花卉、热气球、芭蕾舞女孩,诸多不相干的元素形成记忆的片段,好像一个小女孩无数生活片段的截取,被一次性并置在服装的主体部位。这种对题材纹样的片面截取、打散重组,反映了当代对传统装饰手法的解构。即首先解构了图形,进而解构了题材内容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而某些珠绣形式则走向意义的反面,完全消解了珠绣中图形存在的意义。它彻底以解构的形式,肢解了传统意义上的形态、架构,仅以破碎的方式使单位元素散落游离在斑驳的服装材料表面,呈现出未完成的、过程性的破碎外观,从而产生模糊、不确定的视觉游移,而其间的意义由观赏者自己重新组合,从而达到对传统珠绣装饰语义的彻底解构。

2.3 工艺方法的多重性

2.3.1 工艺变化

传统的手工珠绣一般有串钉法和颗钉法两种工艺。串钉法即先把一串珠子穿在绣线上,按图案排在织物上,然后隔一颗钉一针,就像普通的钉线绣一样;而颗钉法则穿一颗钉一颗[6]。这两种方法延续至今,仍然是手工珠绣的主要方法。然而,随着材料再造设计观念的兴起,手工珠绣的工艺方法也不断发展创新,增加了不少新内容。传统的珠粒孔眼一般为1个,而现代珠绣珠粒由于大小形状的差异,可为多个;传统珠粒孔眼一般居中,现代珠粒则可在某端,或任何一个需要的位置,这就为钉绣后的珠粒状态提供了变化的可能。另外,现代珠绣除珠粒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分支——珠片绣。而不同形态、厚度的珠片,亦因其钉绣落针及收针的方向、顺序变化、松紧程度而呈现不同的外观效果,如平铺状态、半立体状态、堆积状态及悬垂状态等。除此,珠粒和珠片及其他材质工艺的组合也极大丰富了现代珠绣的表现力。与传统珠绣形态迥异的,乃是由串钉法发展而来的新形式,将穿好的珠粒,逐一钉坠在面料上,形成的立体化的绣面体量感则相当震撼。而更进一步的是,将穿好的珠粒进行简略编结,在底布上形成一定的空间量,似乎混淆了刺绣与编织的界限,视觉效果为之耳目一新,这无疑改变和发展了传统钉缝的工艺观念,使珠绣的手工形式更加丰富多变。

不仅如此,各种机械类珠绣专用机的产生,使得珠绣由手工走向自动化,以批量的方式得以推广,促使珠绣以面料的形式被复制、被裁切、被制衣,降低了珠绣的制作成本,扩大了珠绣应用的范畴。

2.3.2 工艺组合

从工艺形式的组合上讲,传统珠绣主要以珠量使用多少来分类,一般分为“全珠绣”和“半珠绣”,多辅以其他形式刺绣、织造工艺而存在。随着现代工艺技术的发展,其综合化的工艺方式更得以不断拓宽,如与平绣、贴补绣、印染、镂空、裁切、编结、镶嵌等工艺形式组合,从而达到体量感增减相辅的层次感,发展演变出新的设计形式和外观。分别为局部珠绣与镂空、印染、切割、镶嵌工艺组合的效果,多重叠加的视觉语言丰富强烈,展现出更为广阔的设计可能性。

3 价值属性

传统珠绣如同其他形式的刺绣种类一样,明显具有图形化、程式化的总体特征,偶然性、个性化的表达受到规范和制约,因而减缩为纯粹而明晰的形式,实质上是一种集体的(民族的、阶级的)风格,具有某种“传统的顽固性”[7]。然而珠绣发展至今,一方面基于超越时代的材美工巧的独特外观形式,另一方面则结合时代的需求,体现了审美趣味的新变化[8]。从其价值属性来看,珠绣在当代所呈现出的各种变化,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合力作用,形成了珠绣在面料、服装、身体之间,以及与其内在人文环境的交互影响。它是物质实用价值对内隐精神观念的反射,既是对有形物质的技艺层面的反映,也是对无形价值系统和精神层面的反映。

在精神层面来讲,具有珠光宝气、奢侈华丽感的珠绣形式,从外观形式到属性内涵既与传统千丝万缕,又超然于其之外,反映了文化交融并存的价值取向。其或手工缝制、或机械加工的生产方式,从侧面体现了工业技术与现代艺术的融合趋势。而随着这一过程所逐步产生并构建的以设计师为主导的生产模式,迥然于传统工艺模式,清晰地涉及技术和商业大众文化生产价值,显示了文化创新的多义性和可能性[9]。而珠绣这一奢华工艺向平民大众流动的进程,使得工薪阶层带着真假难辨的珠绣装饰享受奢华的乐趣。因此,珠绣的发展在某种层面上反映了后现代主义关于设计无等级的思想观念,进一步消除了各种文化之间的阶级界限,艺术和实用之间变得模糊,对个性化的设计形式也更为包容。其更深层次体现了文化观念交融并存的多元价值取向。

4 结 语

基于材料创新及应用方法、审美观念的变化,珠绣的装饰形式早已突破传统所固有的集体风格,呈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发展趋势。而珠绣作为刺绣的一个小分支,因其日益立体多元的空间表现形式而受到当代设计的广泛青睐,其材质现代美感所呈现的表现力和丰富性俨然不能与被规范所制约的传统形式所能匹敌。然而当人们再次透过历史回望传统,仍然能发现其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只有在把握当今设计市场趋势的前提下,根植传统文化精髓,才能立足于文化交融的大时代,充分挖掘其在当今市场的潜在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山. 中国历代服装染织刺绣辞典[M]. 南京: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1: 434.

WU Shan. China Clothing, Dyeing, Weaving, Embroidery Dictionary [M]. Nanjing: Jiangsu Fine Art Press, 2011: 434.

[2]程耀. 以物言情:材料设计美之我见[J]. 美术观察, 2007(12): 114.

CHENG Yao. With things: my opinion on the beauty of material design [J]. Art Observation, 2007(12): 114.

[3]常沙娜. 中国织绣服饰全集2:刺绣卷[M]. 天津: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 72-73.

CHANG Sha’na. China Weave and Embroidery Works 2: Embroidery [M]. Tianjing: Tianjin People’s Fine Arts Press, 2004: 72-73.

[4]张红娟. 淺析珠绣的艺术魅力与传承创新[J]. 艺术工作, 2016(5): 88-89.

ZHANG Hongjuan.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artistic charm and inheritance innovation of bead embroidery [J]. Art Work, 2016(5): 88-89.

[5]包铭新, 曹喆. 国外后现代服饰[M]. 南京: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1: 95-100.

BAO Mingxin, CAO Zhe. Postmodernism Fashion Overseas [M]. Nanjing: Jiangsu Fine Art Press, 2001: 95-100.

[6]王允丽, 房宏俊, 殷安妮, 等. 故宫藏“孔雀吉服袍”的制作工艺:三维视频显微系统的应用[J].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9(4): 149-154.

WANG Yunli, FANG Hongjun, YIN Anni, et al. Arts and crafts used in the production of the ‘auspicious peacock robes’ in the palace museum: research using SEM technology[J]. Palace Museum Journal, 2009(4): 149-154.

[7]李向伟. 装饰艺术风格的共性与个性刍议[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05(2): 57-60.

LI Xiangwei. On the commonness and personality of the decorative art style [J].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 (Fine Arts & Design), 2005(2): 57-60.

[8]杭间. 重返自由的“工艺美术”[J]. 装饰, 2014(5): 20-21.

HANG Jian. Arts and crafts returning to its freedom [J].ZHUANGSHI, 2014(5): 20-21.

[9]李振宇. 当代艺术消费的知识认同[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16(5): 30-33.

LI Zhenyu. Knowledge identification of contemporary art consumption [J].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Fine Arts & Design), 2016(5): 30-33.

猜你喜欢
传统工艺服装设计
《福“运”》系列服装设计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玩具世界(2022年1期)2022-06-05 07:42:38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8:56
《南牖纳新》系列创意服装设计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流行色(2019年7期)2019-09-27 09:33:22
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牡丹(2017年27期)2017-10-14 14:48:21
基于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改革
刍议现代工业设计对传统工艺的发展性继承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41
传承·融合·再创造——传统工艺青年论坛综述
砖与竹
——印度传统工艺成就的家具系列
工业设计(2016年9期)2016-04-12 12:5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