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丽卿是一个把一生都奉献给舞台的歌唱家”。这是许多熟悉崔丽卿的人对她的评价。的确,在从事艺术工作的几十年里,她兢兢业业,为歌唱事业付出了青春和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为西宁市乃至青海省文艺界赢得了丰厚的荣誉和成绩。退休后,她发挥余热,活跃在西宁市乃至青海省的公益演出和群众文化工作中,把自己美妙的歌声送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
崔丽卿是山东人。在她刚记事的时候,她跟着家人生活在北京丰台区。爷爷奶奶特别喜欢看京剧,常常带着崔丽卿去看。很多次,在演出结束后,小小的崔丽卿就跑到后台去看演员。那些扮相俊美的演员一下子打动了崔丽卿的心灵:“哎呀!他们那么漂亮。当演员多美啊。”后来,崔丽卿随着父母支边青海,来到西宁市生活。当时,爷爷在小桥俱乐部工作,俱乐部会经常举办各种文艺演出活动,崔丽卿场场必到,成了最忠实的小观众,而且她一有机会就往后台跑,特别喜欢看演员化装,那些美丽的妆容、色彩绚丽的演出服装,以及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给幼小的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萌发了上舞台当演员的念头。
“我要歌唱,我爱舞台。”这成了崔丽卿从小的愿望和追求。奶奶给她手工缝制了一件对襟红底小碎花的上衣,在大唱样板戏的年代,崔丽卿穿着这件衣服唱起了京剧《红灯记》中李铁梅唱的《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心里别提有多么高兴啊。奶奶和妈妈做饭时,崔丽卿拉着风箱唱着歌;平时剁喂鸡菜时,崔丽卿也唱着歌儿。没有老师教,但她无师自通。凭着喜欢,崔丽卿唱着样板戏和后来的流行歌曲《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妹妹找哥泪花流》等慢慢地长大了。中学时代,因为嗓音条件好,崔丽卿被选进学校的宣传队,这无疑为她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之路的大门。从那以后,她想当一名真正的演员的心情更为迫切了,希望自己早日登上舞台实现梦想。
机会不负有心人。这一天终于到来了。1976年,西宁市平弦剧团招生。崔丽卿凭着对艺术的热爱以及自身良好的条件,考进了西宁市平弦剧团。在平弦剧团,她第一次接受了完整的艺术表演训练。崔丽卿她们这批学员被招进来后,对表演一窍不通,表演是什么概念更是一无所知。当时的团长靳梧桐为这一批学员制订了完整的培训计划。不论是声乐还是舞蹈基本功和戏曲的毯子功,以及表演、美术、音乐、乐理、视唱练耳等,都聘请了当时的权威专家为学员们精心授课,为这批学员打下了牢固而坚实的艺术素养基础。崔丽卿在声乐、形体等方面得到了严格的训练。当时,团里聘请了省话剧团的表演艺术家何天龙老师为她们这批学员授课。对第一堂课,崔丽卿至今记忆犹新。何天龙让学员崔丽卿和代延菊一同上台面对面,当着全体学员的面相互亲吻脸颊,嘴里还要说:“我爱你!”那个时候还非常封闭,这批学员都是十来岁的孩子,都感到不好意思,老师还要她们做一百个动作,让她们感到又羞又好笑。但何天龙老师非常认真严肃地告诉她们:必须要迈出这一步!何天龙还给她们讲述了很多艺术家的故事。在学习表演的路上,崔丽卿她们这批学员慢慢地感受到了表演的巨大的藝术魅力。
崔丽卿没想到,这一行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可是,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下来,因为这是她的理想!美好的梦想不是一蹴而就中实现的,而是在刻苦的训练和汗水中度过的。她常常在练功房里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崔丽卿常常对人说:“现在回想起来,打从心底感激靳梧桐老师。如果没有这些全面的专业学习,不具备良好的艺术功底,我就不可能在以后多部歌舞剧中塑造好每一个人物形象。”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剧团演出的轻音乐会占据了整个西宁地区的市场,当时团里为了工作需要,分了几个小分队演出。这就需要团里的演员能歌善舞、能唱能跳。崔丽卿记得,当时所学的歌曲是《酒干倘卖无》《逝去的爱》等等一系列流行歌曲。她们所学的舞蹈也是现代舞、迪斯科等,给西宁地区的演出市场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而她们在学习流行歌曲、现代舞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作为一个演员的不易,但也得到了锻炼,迅速成长起来了。
1979年,西宁市平弦剧团改为西宁市地方文工团。1980年,改为西宁市歌剧团。西宁市歌剧团自创自编自导的大型民族歌剧《马五哥与尕豆妹》在西北地区影响力比较大。崔丽卿被选为女主角尕豆妹。为塑造好尕豆妹这一人物形象,她读剧本、查资料、求教老艺术家。在导演、老师和同事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崔丽卿入戏很快,以她纯净清亮的嗓音和细腻传神的表演,在首场演出中获得成功,也为她以后在多部歌剧中塑造人物形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赢得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同时得到业内专家的好评。
之后,在掌声和鲜花中,崔丽卿迎来了艺术事业的春天。崔丽卿先后在《货郎与小姐》《刘胡兰》《黄水谣》《天鹅心》《厮罗王》《祁连山那无声的雪》等系列剧目以及大型歌舞《彩虹飞落的地方》,均饰演女主角,并且获得成功。她还在历届音乐会上担任独唱任务。她的演唱和艺术素养水平越来越高,舞台表演日趋完美。她在西宁地区首届戏曲唱腔比赛中获得最佳演唱奖,在市属专业剧团专业业务比赛中多次获得奖项。她在艺术之路上依然努力着,没有放松业务学习和舞台表演艺术学习。“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天赋加勤奋,这是崔丽卿成功的主要原因。
崔丽卿在歌剧的海洋中,享受着每一个角色带给她的快乐,也在歌剧中全面提升着自己的艺术素养。作为团里重点培养的艺术人才,当时的吴本儒团长等团领导决定送崔丽卿去中国音乐学院学习。崔丽卿通过在中国音乐学院的学习,演唱水平提高了很多,也得到了专家和同行的肯定,在此期间,她先后演唱了我省著名作曲家施观林、苍海平、张启元、更嘎才旦、冯琳、何明钧、王建忠等创作的歌曲,特别是她演唱的施观林老师为《中华源头昆仑神话》电视片创作的主题歌受到海内外人士的喜爱和认可。
1996年崔丽卿演唱的由青海电视台选送的歌曲《牛背摇篮》,在中央电视台1996年全国MTV电视大赛中获得银奖。她记得这首由(张启元作曲、满当烈导演、王贵如作词的歌曲),在拍MTV时,创作组的老师们克服资金少、路途远、条件艰苦等困难,顺利完成了拍摄任务。她非常感谢青海电视台的领导、导演、摄像以及司机师傅。没有大家的努力是完不成任务的,也就没有她获得的荣誉和成功。1996年,崔丽卿演唱的歌曲《木兰从军》获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曲大赛青海赛区“海信杯”专业组一等奖。1997年,崔丽卿演唱的歌曲《阿哥出远门》获得文化部“群星杯”优秀演唱奖。1997年,为了迎接香港回归,黄河长江沿岸十省市及香港五洲电视台联合举办的《二龙抱珠》大型文艺晚会上,崔丽卿代表青海文艺界演唱的一首《我们的源头》,受到广泛好评。
2000年,青海电视台与西藏电视台联合举办春节联欢晚会,崔丽卿有幸被导演选中,与青海武警总队文工团原团长李宁生表演男女二重唱。青海演出团于当年1月10日乘坐长途大巴车出发,途经格尔木休整,第二天到达唐古拉兵站。兵站的解放军战士们热烈欢迎青海演出团的到来,为演职人员准备了丰盛的午餐。在冰天雪地长途跋涉后,看到热情的解放军战士们,吃到热气腾腾的饭菜,一股股暖流温暖着崔丽卿和青海演出团的全体演员们。看到战士们由于常年坚守在海拔几千米的高原上,缺氧让他们一个个嘴唇发紫、脸色发青,崔丽卿和青海演出团的演员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可是,战士们特别乐观,为驻守在祖国的边疆而感到自豪。他们的崇高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崔丽卿和青海演出团的演员们。告别兵站的官兵后,崔丽卿和青海演出团的演员们坐着长途大巴车继续向更高的唐古拉进发。青海电视台与西藏电视台两家协商,在海拔五千多米的唐古拉山,两省区演员有一个会合仪式,唐古拉山顶漫天飞雪,两省区的演员在这极度寒冷缺氧的环境中相见,把最好的状态呈现给广大的观众。这是崔丽卿从艺以来最难忘的经历,而战士们在艰苦环境下保持的乐观精神,也鼓舞崔丽卿在各种艰苦环境中克服困难,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职业操守为观众献上一曲曲美妙的歌曲。
2006年,崔丽卿跟随西宁市代表团出访俄罗斯,她演唱的悠扬欢快的青海民族歌曲,受到俄罗斯当地民众的欢迎。
2013年,西宁市委市政府、市文化局组织西宁市属专业剧团骨干力量组成演出小分队,奔赴最基层、最偏远的农村开展宣传活动。有一天演出正在进行,突然下起了大雨,但观众一个也没有离开,都热情地坚持看演出。乡亲们的真诚打动了崔丽卿。当时,舞台上的演员没有淋到雨,当主持人介绍崔丽卿出场演唱时,她毫不犹豫地走到舞台下,站在观众面前,淋着雨,用真挚的情感深情地为观众演唱了《父老乡亲》。这些经历让她至今记忆犹新。百姓需要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百姓欢迎文艺工作者走乡村、下基层演出,这些也成了她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精神动力。演出中偶然出现的失误,也让她铭记在心。有一次,在州县演出时,崔丽卿想为观众演唱一首新学的歌曲,但上台后一紧张,歌词全忘了,与伴奏脱节,演出完全不在正常状态,整首歌唱下來,没正确唱过一句,那个时候她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她觉得对不起观众,那种心情直到现在想起来都不能平静。那件事情给了她一个深刻的教训。从那以后,崔丽卿吸取教训,在工作中认认真真、脚踏实地、力求完美,无论是练唱、走台,还是各种困难条件下的演出,她都一丝不苟地去完成,尽到一个演员的职责。因为她知道,艺术是用心完成的,来不得半点虚假。艺术之路没有捷径,只有永远努力,才能有新鲜的艺术灵感,才能把最好的歌声献给广大的观众。
在后来的多年里,每年春节期间,她和团里的演员们放弃和家人团圆的机会,冒着风雪,忍着寒风的侵袭,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精神下基层、下州县、时企业,送戏下乡为农民为牧民演出、送戏下基层为行业一线工作者演出。
崔丽卿辛勤的工作,也获得了不少的收获和成果。多年来,她多次参加省内外大型的晚会演出及出国访问演出、历届青海电视台春晚,多次被西宁市文化局、西宁市歌剧团评为先进个人,荣获首届西宁市十大女杰荣誉称号。崔丽卿还多次参加青海声乐赛,担任评委等。她先后获得文化部优秀演唱奖、全国城市歌手大赛金奖、中央电视台1996年全国音乐MTV电视大赛银奖、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曲大赛青海赛区专业组一等奖、西宁市首届河套杯歌曲大赛二等奖。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杂志《歌曲》也介绍了崔丽卿。
2007年,文化体制改革时,四十来岁的崔丽卿退休了。退休之后,她以为自己的艺术生涯就此结束了,也曾经迷茫过、难受过,但转念一想:“不能这么下去,不能这么早就放弃自己热爱的艺术事业。”很快,她就振作起来,调整了心态,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成立了一个小型的艺术团队———红玫瑰女子声乐坊,挂靠在西宁市群艺馆。红玫瑰女子声乐坊的人员是由各剧团、艺校、群艺馆、电视台的退休人员组成的,人员业务能力非常过硬,所表演的节目丰富多彩,有朗诵、戏曲、歌舞等多种艺术形式。红玫瑰女子声乐坊先后排演了很多节目,很受观众欢迎,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从此,崔丽卿带领她的艺术团队积极参与省文联、省音乐家协会、西宁市群艺馆组织的各种公益演出活动,在省内文艺界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十年来,她发挥余热,仍然活跃在自己热爱的舞台上。她带着自己的团队,到农村、到社区、到基层、到广大群众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免费为热爱文艺事业的地方青年传授声乐、形体方面的经验和知识。看到那么多的年轻人喜欢文艺事业,她内心更是感到非常快乐,她感到很充实为艺术事业后继有人感到欣慰。
崔丽卿说:“退休之后,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每天都是快乐的。”很多熟悉她、认识她的人,经常可以看到她出现在青海省或者西宁市举办的各种大型文艺演出和公益演出中。她以端庄、大气、优雅的台风,激情饱满地为观众演唱,她美妙的歌喉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西宁市的百姓大舞台、在社区的广场上、在“三下乡”的活动中、在青海的农村和牧区中,众多的观众都听到过崔丽卿动听的歌声,通过她演唱的一首首讴歌大美青海、表现人民幸福和喜悦、赞美美好生活的歌曲,享受到了美好的精神食粮。
“百姓大舞台”是西宁市群艺馆打造的一个品牌工程,近些年知名度不断提高,随之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业余演员和团队。西宁市群艺馆在百姓大舞台举行的“百姓之星”比赛,是近年来为百姓提供展示才艺的一个活动,崔丽卿担任了评委工作,无论是刮风下雨,馆里从领导到工作人员都一丝不苟地工作着,认认真真挖掘着最基层的文艺爱好者和团队,他们的忘我精神鼓励着崔丽卿,也激励着她参与每一场的评选工作。她也从选手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汲取了更多的艺术知识。
崔丽卿善于学习优秀的经验、做法。在2018年我省举办的乡村春晚中,崔丽卿和我省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董福元负责“村姑美”合唱团的排练任务,从选歌、教歌、简单的乐理知识,还有动作,都要认真地教给农民演员。董福元是一位德才兼备的歌唱家,同时又是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多年的文化工作者,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不论在选材上还是在节目编排上,都有他独到的想法,而且特别接地气。在和董福元的合作中,他俩相互学习,为农民演员不断增加一些新的动作,而农民演员们也很认真好学。数九寒天在场院里排队形时,农民演员们一个个冻得手都没办法拿道具,但她们忍着寒冷努力认真地学习每一个动作。这些情形让崔丽卿很感动,在她们身上感受到了当代农民的优秀品质和新形象。崔丽卿感受到,要想和乡亲们打成一片,就要置身于她们当中,而不是高高在上、板着面孔。于是,崔丽卿和乡亲们同吃同排练,手把手地为她们教授舞台动作,一直坚持到演出的那一天。演出那天,看到乡亲们在舞台上的出色表演,崔丽卿打心眼里佩服乡亲们,新时代农民就是了不起,有文化、有思想、有干劲、接受新生事物快。同时,在农村的那些天,崔丽卿看到,在党的政策支持下,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家家盖上了楼房,每个村子都有戏台,农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在村里拉家常、晒阳娃的现象很少见了。看到这些变化,崔丽卿感到非常高兴,还有农民群众的质朴、善良、真诚感动着她,她觉得自己和乡亲们之间没有距离,是一家人,她愿意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文化服务,把自己的舞台经验和艺术知识传授给农民群众。在以后的日子里,崔丽卿经常为农民群众指导舞台演出。
艺术之路永无止境。崔丽卿不知疲倦地在艺术的海洋中奋力前行。她不仅参加省内的演出,还多次积极参与赴省外的大型文艺演出活动,用自己的歌声和舞台表演艺术,尽情地为外地观众展示青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让观众看到与众不同、丰富多彩的青海地域文化,为西宁市和青海省争得了荣誉。她很荣幸地被评为省、市文艺志愿者。
2018年中秋节前夕,“我们自己的节日”2018年文化动车丝路情陕甘青津宁三省一市一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文化交流巡演在陕西省安康市拉开帷幕。此次活动是为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合作,倡导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文化精神,打开精品艺术展演“引进来”、优秀文化产业“走出去”的交流通道。来自甘肃省天水市、青海省西宁市、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天津市等地的文艺工作者为安康观众表演了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西宁市群艺馆组织文艺工作者参加了此次巡演。崔丽卿和其他演员为安康的观众表演了青海经典民歌联唱《在那遥远的地方》。她们穿着绚丽多彩的青海少数民族服装,带着真诚的笑容,用婉转清脆的歌声、欢快的舞蹈展示了青海民族特色文化和民族风情歌舞,让观众眼前一亮,鼓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演出获得成功。之后,崔丽卿跟随青海代表团赴吴忠市等地继续巡演,一路受到当地观众的欢迎和好评,也在多省市观众心目中留下了大美青海的印象,进一步起到了宣传大美青海的积极作用。崔丽卿对参加此次巡演宣传感到非常高兴,她说:“这次出去,展示和宣传了我们青海的民族文化,我们尽全力认真地去完成每一场演出任务。我们做到了。”
虽然崔丽卿在艺术事业上得到的是鲜花和掌声,但由于工作繁忙,经常有演出,对家人她有深深的遗憾。很多年,当春节来临,千家万户喜气洋洋团聚的时候,她要去农村、牧区、基层演出,放弃了和家的团聚和天伦之乐,吃不上团圆饭。作为一个母亲,她觉得最亏欠的是女儿。崔丽卿刚生下女儿不久,就随团去外地演出。女儿1岁多时,有一次崔丽卿去兰州演出将近一个月,特别想女儿,就让家人把女儿带到兰州见了短暂一面,之后崔丽卿与同事又要去其他的地方演出。当崔丽卿把女儿及家人送上火车时,女儿好像知道妈妈又要出远门了似的,紧紧地搂着妈妈的脖子不放手……后来崔丽卿经常把年幼的女儿放在自己母亲那里。每次演出回来,看到女儿兴奋的小脸、张着小手飞奔过来、扑到自己的怀里时,崔丽卿的泪水总会情不自禁地流下來。工作再苦再累,可是一见到女儿,崔丽卿把什么都忘了。每次想起这些,历历在目,让崔丽卿泪如雨下,觉得亏欠女儿的太多太多。
崔丽卿作为一名歌唱家,把一生奉献给了她所热爱的舞台。相信,崔丽卿今后将在艺术之路上永葆青春,为观众献上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听的歌曲。
作者简介:王晓虹,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西宁市作家协会会员,西宁市政协委员、西宁晚报社主任编辑。先后在省内外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尤以散文和评论见长,部分散文获全国晚报协会副刊作品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