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红学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见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是加强幼儿脑功能锻炼,发展幼儿智力极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幼儿教育应特别重视充分开发幼儿的潜能,发挥其天性,尤其要注重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美术材料作为幼儿创意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工具,对美术材料的利用直接影响课堂的趣味性和最终效果。因此创意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熟知不同材料的特性与价值,并挖掘其最大潜力,利用不同材料的层次性和趣味性开展不同类型的美术活动,从而让孩子能够在宽松、和谐的创作氛围中利用多樣、开放的美术工具材料进行趣味美术创作,提升创作思维与能力。
传统材料,开拓奇思妙想
传统美术教学材料,即幼儿美术活动中的模式化材料,常见的传统材料包括纸材、上色工具等。在幼儿创意美术教学中,同样会对传统美术材料进行利用,应不拘泥于传统的材料使用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孩子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对美术作品进行创作,如在进行绘画教学时,教师可为孩子提供不同颜色的纸张,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画板”的颜色。让孩子在接触不同颜色的过程中,感受不一样的心理刺激与视觉刺激,在感受不同颜色个性的同时,创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创作。
在绘画纸张形状以及纸张材质的选择上,教师也应开阔思路,为何所有的画纸形状都要是四方形呢?为何只能在宣纸上进行水墨创作呢?孩子们可以在星星图形的画纸上描绘幻想,也可以再爱心图形的画纸上赞美家庭;并非只有在能够提供所有的水墨画工具时才能够进行美术课堂上的水墨游戏,在打印纸上同样可以进行水墨创作;不同的画笔都能在水粉纸上同样可以画出美丽的图案。
同样的道理,上色工具也不应仅拘泥于各类画笔和上色颜料,铅笔、水彩笔等是孩子的画笔,沾了颜料的手指、路边的树枝也可以是画笔,水粉、墨汁是上色颜料,彩色的细砂也可以成为上色颜料。在创意美术教学过程中,传统美术材料仍占据重要地位,但在具体的应用中,教师要注重推陈出新,打破传统的传统材料选择与搭配,为幼儿的奇思妙想提供广阔的空间,从而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自然材料,感受自然之美
“幼儿生活在大自然中,自然界丰富的事物和现象给了他们形成美感的源泉。”自然环境为艺术创作和幼儿美术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沙子与泥土,沙粒虽质地坚硬,但整体质软安全且具备可塑性,孩子可以在沙地上进行涂鸦创作,也可以直接用沙子画沙画,还可以通过凝固沙堆进行沙雕创作;泥土的可塑性能则更优,五颜六色的泥浆绘画,千奇百怪的泥土造型,都是创意性极佳的美术教学游戏。一些质软且能够进行着色的石头可成为孩子涂鸦的画笔,面积较大的石头可成为孩子水粉创作、铅笔创作等的画板;孩子可根据不同形状的石头,发挥想象,任意涂鸦,还能将其拼摆成各种生动形象的物品。
通过教师的教学,飘落的树叶能够在孩子的手中变为贴画、书签;修剪下的树枝能够在孩子的手中变为小巧的圣诞树、鸟窝;不同颜色的果蔬皮能够在孩子的手中变为绚烂的彩虹、可爱的动物。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都是极佳的创意美术教学材料,因此,在进行创意美术教学时,教师要对自然材料善加利用,让孩子在美术游戏、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感知自然,感受自然之美。
利用材料,变废为宝
“废旧物”可成为幼儿创意美术教学的宝贵教学资源,一方面,生活中的创意美术“废旧材料”随处可见,并且大多都可变身为有趣的美术作品,对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进行再次利用、变废为宝,可从小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也可通过生活用品的利用创作,增强孩子的参与兴趣,激发孩子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
不同材质、不同大小的瓶瓶罐罐在用画笔、彩纸、毛线等材料进行“包装”后,可变身为美观的装饰品;瓶瓶罐罐还可以成为动物玩偶的身体,配合以其他的装饰材料,成为生动的造型玩具,瓜子壳、核桃壳、蛋壳等都可通过上色、摆拼、粘贴等成为极具想象的画作或是艺术品。回收的一次性筷子可以被孩子“建设”成趣味十足的高楼大厦;收纳功能极强的各类纸盒能够成为精美的礼品盒、相框,活灵活现的卡通机器人以及小动物们的住房;废旧报纸、广告宣传单等通过折叠可变身为可爱的动物、美丽的花朵;易拉罐跟废旧报纸卷成的纸棒可以变身为“举重器具”模型;不能再穿的废旧衣服也可再次变身为可爱的装饰布艺。
这些生活中可再次利用的“废旧材料”虽不够起眼,但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通过对“废旧材料”加以利用,可以激发孩子的生活创造力。正如幼儿园运动创始人福禄培尔所说——通过生活并来自生活的课,是使人印象最深刻,理解最容易的课。
在幼儿创意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善于打破传统,推陈出新,对传统美术教学材料进行更富创意的教学应用。同时也应不拘泥于对传统美术教学材料的使用,积极采用如自然材料、废旧材料等新的教学材料,为孩子提供与不同材料互动的创作环境,让孩子通过美术课堂来发现美丽、创造美丽、感受美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江安镇江安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