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盛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通过西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与中西亚地区乃至欧洲数百个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在商业贸易过程中,茶叶、丝绸、书画等物品的输出直接将物品所蘊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传播海外,盛唐文化的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又让中华文化接受了海外文化的熏陶,在文化的输入、输出过程中引起各种互融、促进、发展,直接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影响深远。
关键词:盛唐;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互融发展
月色未央,梦里长安;盛世大唐,千古风流。在中国历史上,古长安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100多年,尤其是在公元650年到公元820年的盛唐,政清治明,经济繁荣,科技先进,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强大的国力是先进文化得以输出的保证,海纳百川的胸怀是不同文化得以滋长的土壤,盛唐成为历史上中国向周边国家文化辐射、输出的重要阶段。在文化输出的过程中,盛唐文化亦从外来文明中汲取诸多,进而影响到本土文化的改造发展。整体而言,盛唐时期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历史是文化的创造者,文化是历史的承载者,历史与文化向来是无法割裂的。在史学上,盛唐自唐高宗永徽时代开始到唐宪宗元和年间结束。高宗继位后,秉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至玄宗时达到鼎盛,虽有安史之乱,但宪宗重用贤臣,改革弊端,重振国家威望,史称“元和中兴”。长达近两百年的繁盛历史缔造出绚丽多彩、丰富华贵的盛唐文化,雕版印刷、天文学、诗歌、绘画、音乐、舞蹈、服饰等开创新风,被誉为东方艺术瑰宝的“唐三彩”、柔软华丽的丝绸、静心静神的茶叶广受欢迎,无不彰显着大唐气派。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大唐名扬海外,被称为唐人。直到今天,海外华侨华人聚居的地方仍保留“唐人街”的叫法。
唐朝之所以能够连结海外,将盛唐文化传播到海外,最重要的在于统治者看到了西北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并在东南沿海开拓出一条称作“广州通海夷道”的海上航路。公元630年到646年,唐太宗多次用兵,先后平定突厥、吐谷浑、高昌、薛延陀,臣服了漠南、漠北,分设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开拓出辽阔的疆域;公元657年至668年,唐高宗先后灭西突厥、百济、高句丽;武则天统治时期,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又辖龟兹、碎叶、于阗、疏勒四镇。至此,唐朝疆域开始与新兴的大食(即阿拉伯帝国)接壤。以大食帝国为桥梁,经西北丝绸之路,官方、民间的政治交往和经济贸易全面展开。在海上,中国船舶赴林邑(今越南南部)、真腊(柬埔寨)、河陵(今爪哇岛)、骠国(今缅甸)、经天竺(今印度)直至大食,与欧洲各国发生关系。相对应的,西方各国在陆路取道中亚、西域,在海陆由大食首都巴格达出波斯湾,向东土大唐而来。
丝路贸易带来的显见结果是物质、物资的大规模引进和输出,美国学者谢弗指出:“七世纪(中国)是一个崇尚外来物品的时代,当时追求各种各样的外国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开始从宫廷中传播开来,从而广泛地流行于一般的城市居民阶层之中。”这些外来之物通常被冠以海字,如海棠、海石榴、海珠(波斯湾珍珠)等。与此同时,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书画也源源不断地流向海外,成为上层社会所追捧的稀罕之物。在这种物品交换的背后,潜在的是文化的交流,当然,由于盛唐的强大,由贸易活动所潜移默化的文化交流在绝大程度上体现为中华文化的输出。最显见的例子便是茶叶,茶叶是最受欢迎的贸易物品之一,随着茶叶在日本、朝鲜、阿拉伯国家、土耳其乃至欧洲的流行,茶道、茶文化也开始得到传播,至今,日本茶道依然继承了唐时期茶文化的精髓,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其茶艺所蕴含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修身养性、静德明志。而作为贸易量最大的丝绸织品,与之一起流入的则是丝纺技术,国外能种桑养蚕的地方,开始引进我国的丝纺技术,并对盛唐服饰进行本土化改造。
相较于物品,科技的影响力更加巨大。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普遍运用促进了造纸业的发展,推动了造纸术的迅速突破,纸张质量高,种类繁多,唐朝时,造纸技术流传到日本和阿拉伯地区,直到12世纪,欧洲人才通过阿拉伯人了解到造纸术。造纸术、印刷术的海外推广,直接影响到整个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追求利益的商人,往来于丝绸之路的还有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目的是寻求理想信仰和文化交流。盛唐时期,中国的统治者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兼容并蓄的气度接纳相当数量的遣唐使及留学生,让他们学习中国文化。据《唐会典》载,唐朝曾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通使交往,每年取道丝绸之路前来长安的各国客人,数目皆以万计。除遣唐使和留学生之外,宗教使者亦趋之若鹜,景教在我国得到了广泛传播的机会,佛教更是得到了长足发展。当时,唐朝以道教立国,随着海外高僧前来说法及玄奘西行取经,高僧之间的思想交流、佛教经典的大规模翻译,在有选择有取舍的传播下,本土佛教得到改造性发展,而外来的佛教文化亦在盛唐文化的碰撞下发生了改变。可以说,这种文化碰撞在将佛教纳入中华文化发展主流中的同时,促使本土文化走到了一个新的起点,成为中外文化互补性大交融、世界文明互相融合共同发展的典范。
对中国而言,盛唐时期所吸收的外来文化让国人更加开明,思想更加开放,而对世界而言,盛唐文化在海外最大限度地辐射、流播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直接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其影响之深远延续至今。
参考文献:
[1]吕思勉·中国通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谢弗著;吴玉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张艺瑶(2001.9---),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学,高三一班学生。
(作者单位: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学高三一班)